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策略研究
范文

    吴君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部署的提出和实施,海南的本土文化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黎族文化丰富多彩,海南是黎族最主要的聚集地,对海南黎族文化的保护也理应受到重视。本文论证了黎族文化的重要地位,分析了现阶段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与黎族文化保护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通过借鉴国外保护民族文化的经验,提出了一些符合海南实际的保护策略。

    海南四面环海,古代的海南长期与外界联系不甚密切,自上个世纪90年代海南设立经济特区以来,多种文化的涌入,对原本比较闭塞的黎族生活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追求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加剧,许多黎族传统工艺和习俗在逐渐消失。近来,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提出与实施,提出了要把海南建设成世界一流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海南文化的地位也日渐凸显,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黎族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忧虑,那么怎样在此大背景下采取有效的保护策略来保护黎族文化,同时依托其独特文化发展旅游业,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黎族文化保护的必要性

    (一)历史意义

    黎族文化不仅是海南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丰富了祖国文化的内容,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海南黎族人口占黎族总人口的90%以上,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是黎族,自秦代便已纳入多民族国家的版图之中,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几千年的民族交往过程中,他们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建筑、歌舞、民间文学、民间工艺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黎族先民开发了祖国南陲,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四面环海,长期以来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原始的自然条件、封闭的人文环境培育了黎族独特的民族文化,黎族有极具民族风格的建筑——船型屋,有驰名中外的纺织工艺品——黎锦与龙被,有包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图案——纹身,还有制陶、黎药、独木器等精彩的物资文化遗产,“峒”、“合亩制”作为黎族特有的社会组织、生产方式及浓厚的氏族制度残余都体现了其独特的制度文化,以及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音乐舞蹈、文学艺术的民间传承文化,科技工艺文化,以祖灵崇拜为主的信仰崇尚文化,以及节日文化等等,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现实意义

    首先,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新形势下,丰富多样又特色鲜明的黎族文化成为了不可替代的、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并转化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成为黎族的民族符号。其次,可以促进黎族地区和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有投资少、经济效益高、接触面广、创汇收入多、吸纳劳动力多等特点,鉴于此,合理发展旅游业是黎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旅游有低污染、重创意的属性,着重挖掘文化内涵,重视合理利用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可以缓解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促使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阶段黎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缺失

    文化的商品化与庸俗化,不合理的规划、开发是造成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缺失的几个重要原因。民族文化的商品化,一方面可以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另一方面也会使民族文化丧失其内涵。例如:一些旅游开发商会开发一些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去迎合某些旅游者的现象,或者制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黎族民族文化、习俗,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失真,庸俗化的旅游产品背离了黎族文化的真正内涵。目前对黎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粗浅,开发层次低,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充分,呈现方式浅显、粗略、层次低。比如对织锦、双面绣等传统工艺文化的挖掘力度还尚待提高;又如海南中南部的黎族聚居地区有大量的古老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间故事等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黎族文化无人问津,更谈不上挖掘;再如一些规模小、设施落后的黎寨重复修建,缺乏黎族文化内涵和特色且同质化的旅游产品无法起到满足游客差异化的旅游体验需求。

    (二)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退化和传统民族文化日渐消失

    质朴、诚信、热情好客是黎族人民最鲜明的文化特质,是黎族人民长期以来共同珍视的价值观。遗憾的是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民族旅游开发,使一些朴素的民族观念逐渐发生了退化,价值取向的变化会使一些传统面貌发生变化,他们的衣着、建筑、生活方式也都逐渐与外界趋同,对游客的吸引力也随之下滑。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哲学、道德、民族心理、行为准则、生活习俗等为内容的一整套独特的传统文化,是构成民族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深入,黎族这些特色文化,正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逐渐消失。黎族近年来受到现代文明和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带来的冲击,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传统技艺后继无人,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技艺,不再穿黎锦、讲黎语、唱黎歌、文身。

    (三)黎族文化缺乏法律保护

    当地存在旅游规划、开发理论与政策法规制定与研究滞后的情况,黎族文化资源旅游的开发主要依靠政府主导,政府的作为对黎族的旅游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黎族旅游景点缺乏整体规划,管理不善,缺乏科学的规划、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有效的旅游管理及监控,从而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另外,保护黎族民间文化的专门法律还很少,一些黎族文化被非法使用,导致珍贵黎族文化的流失,比如一些人大肆搜购倒卖本来就存世不多的龙被来牟利,导致文化资源的大量流失,造成重大损失。

    三、黎族文化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策略

    在新的时期,新的背景(国际旅游岛建设)下对黎族民族文化的保护策略的研究并无先例,笔者认为国外一些成功经验或许可为我们提供现实的借鉴意义,为帮助我们摸索出正确的道路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虽然不同国情、不同文化类型之间往往缺乏可比性,但了解别国的民族文化保护政策,结合自身实际从中汲取可供借鉴之处也是很有益的。在此,笔者挑选几个在此方面做得较好的国家以供参考。

    法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就很支持保留民间的、地区的、人种的文化遗产,强调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同时通过立法以制度形式保护民族文化;加拿大实行多元文化主义的文化政策,使加拿大的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受到了尊重,通过立法、机构保障、多元文化教育各种手段保障政策顺利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许多国家予以借鉴和参考;日本注重在创新中保持传统,在文化变迁中保持良好的文化心态且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澳大利亚也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民族政策,通过立法保障、机构保障、财政保障等措施保护文化,具有全球视野,与国外文化交流活动频繁。综上,笔者对于黎族文化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提出下面几点对策:

    (一)完善法律法规

    保护的长远之计是立法。相关部门应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制定保护世界遗产的法规,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尽快纳入法治轨道。针对黎族传统文化被非法利用,歧视和歪曲的现象,立法是根本解决之道,目前我国已制定了《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专门法规,但是重点针对物质性文化,且未形成完整体系,互有矛盾之处,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明确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如何保护的国际公约。

    (二)设立黎族生态博物馆以及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生态博物馆是对社区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一种博物馆新形式,以各种方式记载和保护社区的文化精华。民族生态博物馆是对少数民族自然、社会、文化进行整体保护、传承和研究的生态博物馆,强调尊重民族文化、强调保护文化的完整性、强调地方政府和当地人民的参与,是一种同时能实现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双重目标的新型旅游模式;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是保护文化遗产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文物保护的数字化工作刻不容缓,做到科学地保护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

    (三)举办黎族文化庆典活动

    举办文化节庆活动,不仅利于扩大黎族文化知名度,也有利于延续其文化传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黎族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除了仿照汉人欢度元旦、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外,还有其他多种类型的节庆活动,包括年节(春节)、小年、三月三节、牛节、禾节、山栏节、七仙温泉嬉水节等。以三月三节为例,三月三节自古以来就是黎族民间悼念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的传统佳节,因其来源于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由此三月三节也是黎族人民每年隆重庆祝的爱情节日,三月三节期间黎族人民放假两天,并邀请国内外嘉宾参与以各种形式来庆祝这个美好节日,“三月三”活动便成了宣传海南和弘扬黎族传统文化的佳节,充实和丰富了黎族文化内涵。

    (四)注重社区居民参与

    黎族旅游手工艺品是黎族文化的载体和缩影,兼顾旅游商品和旅游资源两种功能,现阶段由于来自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手工艺传承者三方面的原因,黎族旅游产品还存在商品化、庸俗化、品位低等问题,从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讲,居民参与到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并能从中受益,那么他们必将自觉维护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民族文化;从经济利益角度来讲,参与制作、开发旅游手工艺品能增加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从黎族旅游手工艺品开发的角度来讲,社区居民作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和民族文化的创造者,能更好的挖掘民族手工艺内涵,创造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克服政府偏重景区建设、开发商产品制作粗糙和技艺后继无人的三重困难。

    (五)注重对外交流、在传承中发展

    对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传承,要维持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必须与时俱进、向前发展,正视外来文化,既要有忧患意识,又要有文化自信,国内外各族人士都对黎族丰富又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充满兴趣,因此应坚定黎族文化“走出去”战略,将黎族文化推向世界,举办诸如黎族文化交流年等活动,进行对外交流,接纳、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有所创新才能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