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社区居民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范文 | 周琴 邹宏霞 方妮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年来所兴起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选取了国内农业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桂林龙胜龙脊梯田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社区居民的态度与行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案例地居民基本信息、态度和行为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评价分析和交叉分析,结果显示案例地居民对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态度和参与度偏高,但个别项目中存在态度和行为出现相悖情况。 一、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 自 2002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S)概念以来,全球已有13个国家的31个传统农业系统列入GIAHS 保护项目。我国作为具有悠久耕作历史的文明古国,到目前共有11个GIAHS保护试点,居各国之首,同时,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得到推广。鉴于农业文化遗产自身的特殊属性,因此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众所周知,社区是旅游地发展的重要依托,而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而言,社区居民、社区人文环境、社区民俗本身也是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与配合。 目前,学术界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众多,主要集中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保护与利用、保护和开发三方面,有关居民参与的研究则是凤毛菱角,仅任洪昌(2014)以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为例,对地方认同视角下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认知及保护态度进行研究。而研究居民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与行为则没有,本文作为一次新的尝试,期待对后续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也希望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社区的力量,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概述 (一)农业文化遗产概念 国际上关于农业遗产的论述最早由 Prentice(1993)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动的一项旨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项目(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S) 。按照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加工工具、餐饮用具、田契帐册、票据文书, 等等,也囊括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如与农耕活动相关的节庆娱乐、礼仪、禁忌习俗、技术等。 (二)研究地概况 龙脊梯田,位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平安村龙脊山,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是广西二十个一级景点之一。2013年,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继续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农办企〔2013〕22号)的要求,被纳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公示名单。这里早春梯田白水,仲夏禾苗吐翠,金秋金色稻谷,隆冬皑皑白雪,除了这独特秀美的梯田四季景观外,还有着丰富的梯田人文景象,这里你可以看到稻作文化所衍生的干栏式木质建筑、传统古朴的稻作生产方式及工具,参与热闹的民俗节庆,品尝大米为原材料所加工的特产风味,感受当地浓厚的稻作文化气息等等。景区包含龙脊寨(壮族)、平安寨(壮族)、中六寨(瑶族)、等若干村寨,就梯田本身而言,最壮观的是大寨的金坑梯田和附近的小寨梯田。 (三)实地调研与数据获取 本次调研选取龙脊景区旅游发展较早的大寨及其周围村寨为研究对象。首先,笔者于2015年5月8日至12日前往龙胜龙脊梯田的大寨,对居民的生活现状进行基本的了解,与居住农家附近的21位居民进行访谈,每次访谈时间为0.5-1小时,返回后根据所了解的信息进行了问卷的设计。然后于2015年7月6日至16日,再次前往龙脊梯田大寨,以户为单位对每户的当家人进行问卷发放,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采用访谈辅助问卷填写,共回收问卷198份,有效率100%。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调研回收的198份问卷中,调查对象共有男性121位,女性77位,男性多于女性。年龄结构组成中41-60岁所占比重最大,达44.9%,其次是26-40岁人群,占33.8%。在文化程度方面的数据显示,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大专、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人群仅6.1%,初中及其以下学历的人群约80%。 收入来源选项中,梯田耕作、参加民俗演艺活动、养殖选择的人数分别达到155、159和174人,在198位调查对象中所占比重都达到80%,是11个收入来源职业中选择人数最高的三项,其次是帮人背包、经营农家乐和买土特产。在旅游部门上班这一项中选择比重仅3%,说明居民和管理部门的联系有待加强。木工是居民的一项特殊技能,从事的较少,仅3%。在所有职业样本百分比中,梯田耕作、参加民俗演艺活动、养殖的比重均达到了20%,说明务农、养殖和参加民俗活动是居民日常必不可少的生计。 (二)居民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行为评价分析 居民参与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情况的十个项目中,居民的整体态度偏高,十个项目中选择“赞同”、“非常赞同”的比例达到80%左右,选择“反对”、“非常反对”的比例不到10%。从单个项目来看各项均值较高,除“木建筑不该被砖瓦房屋替换”项的均值为3.2外,其他项均在3.6以上。 居民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分析,可以发现整体参与度较高,从单个项目来分析,除“打背工习俗”外,各项均值集中在1到1.5,说明打背工习俗已经逐渐淡出居民的生活,此外,除开此项,每一项选择“参与”的比例均高于“未参与”的比例。 “我将稻作的做法教给家中的晚辈”、“我家住的是干栏式木质房屋”、“我家参与祈求丰收的祭祀活动”此三项的参与度达到了90%,原因在于祖辈所留下的特产风物的做法,作为一种传承,晚辈都乐于学习,干栏式木质建筑一方面被划入景区管理的一项硬性规定指标,另一方面符合当地稻作文化的要求,便于居住,而祭祀活动更是当地居民的一种信仰,所以此三项参与度偏高。 参与耕种梯田的比例为78.3%,在于旅游的发展使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更上一个层次,梯田耕作的高消耗低收入,使得年轻一辈的居民更愿意选择在旅游背景下采取其他谋生方式,但碍于景区管理对于梯田耕作的强制性要求,他们会选择将其承包给愿意耕作梯田的其他居民,因此出现了梯田被耕种率100%,而参与梯田耕作的家庭不到80%的情况。 “参与封山育林”、“仍然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仍然种植传统的农作物品种”、“积极配合景区管理部门对梯田的保护”这四项参与比例相对较低,仅60%左右。传统农耕方式比较落后,传统农作物品种产量较低,使得部分居民更不愿意采用,当地居民和景区管理部门的合作较少,甚至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利益冲突,使得其参与度降低。 (三)居民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态度与行为分析 通过对居民居民态度和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居民参与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和行为分为几类: 一种是在态度方面选择“赞同”和“非常赞同”的人数中,很大比例的人有对应的行为。如“参与封山育林”、“采用传统农耕方式”、“种植传统农作物品种”、“打背工习俗”、“配合景区管理部门”等项目中,持正面态度的人群中近70%有对应行为,“特产风物做法的传承”、“参与祭祀活动”等方面,持正面态度的人群中几乎都有与之对应的参与行为,这类人群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保护是积极主动的,需要加以利用。 一种是持“反对”和“非常反对”态度的人群,同时没有与之对应的参与行为,对于这类人群,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需要强制性管理,考虑到整体态度中持负面态度的比重较小,可以不用考虑。 一种是持正面态度却没有与之对应的参与行为。如在对“梯田耕作很重要”持“赞成”和“非常赞成”态度的近160人当中,仍有约25%的人并未耕作梯田,同样的在“参与封山育林”、“采用传统农耕方式”、“种植传统农作物品种”等方面的高态度低参与的百分比皆达到30%左右,“打背工习俗”这样的相悖百分率达到50%,对于这类人群,为保证对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多加引导和鼓励。 一种是持反面态度却采取了对应的参与行为,如“干栏式木质房屋的居住”近60人持“反对”和“非常反对”态度,但依然选择居住,这源于景区强制性政策的管理,旅游的发展使当地居民愈加认识到砖瓦结构房屋的优势,但为保证整个景区的景观效果,政策规定必须使用木质结构房屋,因而出现以上居民态度和实际行为不一致的情况。 四、结论 居民参与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和行为分析表明,居民最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态度较高,但考虑有部分遗产因素的不实用性,部分居民会选择放弃,对此,政府或景区管理部门应更多的采取物质补偿等鼓励性态度发动居民的力量,这样对遗产的保护才能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