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研学游形势下导游解说能力的提升
范文

    赵怀琼

    国务院相继出台文件明确提出树立科学旅游观,积极开展研学旅游。但是,目前地质公园的解说词仍沿袭了传统的解说体系,仍旧以风花雪夜、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为主,脱离了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科学本质内涵。论文在对研学游、游客素质提高以及智慧旅游发展等对导游员解说能力提出新要求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地学旅游资源科普化、提高导游科学素养、设计地学旅游资源线路及产品、编写地学导游讲解手册等对策和措施,以期能提升导游人员解说能力和水平。

    引言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62号文件),以及2014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31号文件),其中明确提出了树立科学旅游观,积极开展研学旅游。

    截止2015年9月,国土资源部已陆续批准命名国家地质公园185处,33处世界地质公园。这些地质公园几乎覆盖了早期传统的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因此,对这些传统经典景区,就需要从地质公园的角度有个全新地学旅游认知和深度开发。同时,随着游客素质提高,研学游开展,出游也不在是简单满足山水人文的观光旅游,而更多了一些休闲、求知、探索的旅游欲望,这对导游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素养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科学旅游即研学游随着地质公园的回归而发展迅速。研学游的一个主要形式就是地学旅游。地学旅游(Geo-tourism)是介于地学和旅游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遗迹和其它自然景观为主,并包含人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地学旅游既让人们领略和享受大自然的美感,又使人们增加对自然了解和认识,是将旅游观光与地学科普教育有机结合的旅游类型,特别强调资源的科学--景观价值,通过对地质遗迹的描述与解释让游客理解,通过对地质遗迹的外在形態的理解达到对内在形成过程和科学价值的欣赏,通过对地学资源神秘性、独特性和稀缺性的欣赏达到自觉对其长期有效的保护。目前在相关景区开展地学旅游已成共识,并正在升温。

    一、目前研学游导游解说词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质公园的解说词仍沿袭了传统的解说体系,仍旧以风花雪夜、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为主,这与地质公园具有的科学地质景观价值没有丝毫的联系,也不符合现在游客素质提高的要求,脱离了旅游资源的科学本质内涵。

    随着游客出行次数的增多,几乎所有的山岳风景区,听到的导游解说词也几乎是一样的,都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形成“有山必有仙,有水必有怪,山水相连必有爱”的怪圈。这些都是对一些象形石的一种文化臆造。全国景区一个样,这样就会造成审美的疲劳,也无法满足游客愉悦心身、探求知识的欲望,目前研学游导游解说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解说词出现一词千人、千人一词的局面

    很多景区尤其是地质公园景区就一套大体一样的解说词,几乎所有的导游都在用,很少再有根据导游自身的特点和地质公园景区科学旅游价值而进行的二次创作,出现千人一词的局面;同样,不管面对的是什么年龄、什么层次、什么需求的游客,我的景区永远就是这么说,又出现一词千人的局面。可见,在现实下,导游解说词过于单一和贫乏,不能满足现在的研学游的需要。

    (二)解说内容还停留在观光旅游阶段

    目前旅游的发展已经从原来的观光旅游已经逐渐向休闲旅游、深度游转变,而景区的解说内容仍旧停留在观光旅游下的神话故事这一层次上。这一层次是旅游需求最低等的层次,与现在游客不断发展的探险求知、康身健体的休闲旅游和研学游需求不符合,随着现在游客出游次数的增多,见识的增加,这一层次的讲解和解说也不能满足现实游客素质的要求。

    (三)解说过程缺乏个性化和引导性

    导游证考试的门槛相对较低,高中学历起步,目前导游队伍中高中和大专学历的导游是主力军。一方面导游考试统一景区和规范化的面试词,限制了导游对景区创造性和研学性的解说创作,又影响了导游根据自身素质、语言能力、性格特征和地质公园的特点等对解说词的二次创作。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缺少个性化的讲解就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地学专业知识的相对匮乏,使得导游不善于去发现景区中所蕴含的各种研学之美、地质之美、景观之美,不能正确和及时地引导游客去发现美和欣赏美,研学游又变回了观光游。

    二、旅游新形势下对导游解说词提出的新要求

    (一)研学游和地质公园提出的新要求

    国务院2014年和2015年相继出台的31号和62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树立科学旅游观,积极开展研学旅游。地学旅游特别强调资源的科学--景观价值,强调地质遗迹具有的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完整性和优美性。解说中不能全是风花雪夜的故事,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其科学性的一面。说故事不是解说的全部,讲科学也不能成为唯一,研学游讲解的内容可以弱化它的科学性,增加它的科普性甚至是娱乐性。旅游毕竟不是上课,游客也不是学生。在解说词开发过程中,可以适当弱化科学性的一面,增加娱乐性、科普性的一面。当然,这就需要有着一批专业素养导游队伍。

    (二)游客素质提高提出的新挑战

    随着游客素质的提高、出游次数的增加以及旅游体验的变化,游客出游也不在简单满足山水人文的观光旅游,而更多了一些科学求知探索的旅游欲望。这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导游和讲解员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游客素质在提高,游客需求在变化,而导游解说词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是应该与时俱进,改进导游服务质量和解说效果,树立科学旅游观念,积极开展研学游,以满足游客科学求知探索的旅游欲望。

    (三)智慧旅游解说系统带来的新冲击

    智慧旅游对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智慧旅游同样也对传统导游讲解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智慧旅游解说系统具有语音清晰,普通话好,而且没有干扰,可以重复听讲、租赁价格便宜等等优点。这些都对传统的导游服务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智慧旅游解说缺少传统导游的个性化讲解和人性化服务。这是传统导游的优势和强项。如果还是千人一词,一次千人的讲解,没有个性化讲解和人性化服务,没有结合研学游和地质公园景区的特点,主动去引导游客发现研学之美,地质之美,机器替代导游将是无法避免的。

    三、对策与措施

    围绕着科学游、研学游开展的地学旅游,目前还刚刚起步,相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还没有进行过此类的认知教学和实践,相关人才培养不多。我国山地众多,花岗岩地貌、变质岩地貌、地质构造地貌、火山岩地貌、黄土地貌及丹霞地貌地学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科普、科研和审美观光的综合价值。

    结合优质的地学旅游资源,树立科学旅游观念,开展研学游,在科学、人文、生态等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导游解说能力,改变导游解说词已迫在眉睫。针对地学旅游资源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应用性、区域性和美学价值的特点,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地学旅游资源科普化

    从具体地质遗迹外在形态审美,到内在唯一性、稀缺性和独特性的科学理解,即对地质地貌具有的美学价值进行研究;衔接地学旅游,从科学问题研究到科普价值研究,再到地学旅游产品设计,地学旅游项目创意,突出其稀有、独特和优美的特性等,使之科普化,便于大众接受。以六安国家地质公园极其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稀有的岩石榴辉岩为例,来解释地学和科普的价值和意义。

    地学解释:榴辉岩在岩石分类上属高温高压变质岩类,压力极高,有2--3万个大气压,温度范围较宽,450~750℃。主要分布在万佛湖园区庐镇白丈崖一代,主要是由绿辉石和富镁的石榴子石组成的高压变质岩,是地壳深部变质作用的产物。一般在造山带的核部,常常代表古板块的边界。具有极高的科研及觀赏价值。

    科普解释:(1)稀有性:榴辉岩在地表出露十分稀少,因为它形成于地下近上千公里的位置上。地下近上千公里有什么稀奇的?但是对于地球科学来说,意义非凡。人们常说“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上天是有路的,人们可以通过宇宙飞船,中国的神十可以直接来观察外太空的情况。但是对于地球内部物质的研究,人们还是没有什么直接的办法。目前人类利用钻探技术,直接取样地球内部的物质,也只能钻探到地下11公里的位置,与地球半径约6740公里相比只是皮毛而已。而榴辉岩形成于地下近千公里的位置上,它可以让人类直接观察到地下深层的物质形态,这对于了解地球内部物质和结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样本。(2)稀缺性:全世界一共有22处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的出露,中国有5个,3个在西部,2个在中部,大别山就是这中部的一个,它的稀缺性可见一斑。榴辉岩地质遗迹是国内外罕见的地质遗迹,大别山已成为国际地质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国内外地质界专业地学旅游的热线之一。今天游客能看到这个榴辉岩,已经是非常的幸运了,大家应该保护好这些具有非常高科学价值的地质资源。(3)美观性:榴辉岩中含有的很多矿物如石榴子石、绿辉石等都是宝玉石的材料,颜色艳丽,美观漂亮。游客们要学会如何去欣赏它,了解它美的价值。

    (二)提高导游人员科学文化素质

    加强对导游人员科学知识的培养,提高导游科学文化素养。可以利用年度培训、阶段培训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相关地学知识的传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邀请高校老师进行专题讲解、举办导游词创作大赛、进行地学旅游知识的专题宣传等活动来激发导游参与热情,以期达到提高导游人员科学文化素质。再以大别山石窟的敞岩为例,有的导游在看到岩壁上的洞穴后,就简单的对游客描述说崖壁上有很多洞穴就结束了。其实作为导游人员,应该用更加细致入微的语言娓娓道来对岩壁地质景观的描述。如:在高约百米的崖壁上,出现了大大小小上千的洞穴,洞穴千奇百怪,形状各异。洞穴或圆形、椭圆形,或耳形、扁形;洞穴规模有大有小。大,可以容纳千人,气势宏伟;小,只能容一人或一手、一指,秀气别致。上千的洞穴分布在百米的崖壁上,远观大小不等、错落有致,近观形状各异、各有情趣。

    (三)设计地学旅游线路及产品

    将旅游与地学科普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地质公园具有的地学科普价值和美学价值,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点,设计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线路、策划地学旅游产品特色形象,打造地学旅游认知产品,使之具有科普性和地域性特色,逐渐由原来的观光游改变为集观光游、休闲游和研学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游,形成地学旅游+历史、地学旅游+文学、地学旅游+农事、地学旅游+……等系列线路和产品。

    (四)编写地学导游讲解手册

    针对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点,以应用性为目的,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导游队伍,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学旅游导游讲解手册,形成具有地学旅游特色的解说体系。

    四、结语

    导游人员解说能力和水平是旅游服务质量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体现景区风采的一个窗口。加强导游人员解说能力的培养,提升导游人员讲解水平,在研学游形势下,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各种有效管理和培训手段,提高导游人员的专业素养,使之能发现地学之美,从而能主动引导游客欣赏地学之美、自觉保护地学之美,从而实现对传统解说的突破。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