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社会责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
范文 | 李明月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保证向社会输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教学环节中不断注重对专业技能的实践培养,而忽略了专业角度的德能培养,致使各类旅游从业人员道德缺失、扰乱旅游业正常秩序的事迹不绝于耳。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从深层次的社会责任出发,兼具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显得尤为严峻。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的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基于社会责任的专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力求达到教育共识,进而实现提升旅游从业人员道德素质及打造旅游业良性发展环境的目的。 普通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应是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而这种社会需要不单体现在专业的“做”,即旅游专业实践能力表现,还深层次的体现在“怎样做及如何做”的问题,即行业自律及职业道德意识表现。同样的,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旅游管理专业同样肩负这样的社会责任,即其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应是具有较高职业操守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一、應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时间较短,在建设过程中,为短时间求得生存及发展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外延建设上来。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没有正确认识到其存在的意义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承担着必须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不仅仅体现在为区域发展提供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更应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人才,但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都力争在“应用型”定位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方面出发,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教学目标,呈现出了重实践而轻德育的现象。尤其是所有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提高竞争力,都打出了“校企合作”的旗号,这更加促使专业教师在学生培养方面向实践教学倾斜,而忽视了道德及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致使如今旅游行业各种乱象日趋严重。 二、“轻德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这要求各行业都应得到正面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但从近年来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行业内人员存在道德失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当然,这种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主要是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使大学生在价值观塑造过程中倾向于“个人主义”及“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朝向“务实”趋势发展,更加追求个人利益的获得。在行业发展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态度差。旅游行业本身属于服务行业,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够做到热情友好、细致关怀,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关心旅游者的利益,满足旅游者提出的合理要求。然而,在实际提供的旅游服务过程中,很多旅游经营者及从业人员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无法达到旅游行业对其遵守职业道德的高度要求。第二,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缺乏诚信。目前,我国旅游企业乃至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无法达到行业良性发展的要求,若不如实宣传、无法按合同要求提供相应服务、随意变更接团计划等,这对旅游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将会产生致使的打击。第三,导游人员强迫旅游者购物,收取回扣现象日趋严重。近年来,新闻中不断出现导游在旅游过程中强迫旅游购物的信息,如云南、贵州导游人员谩骂旅游者事件、哈尔滨天价鱼事件等,此类问题如不得到根本解决,将会对我国成为世界最大入境接待国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三、基于社会责任的民办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内涵的建设 通过对各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各高校在方案中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主要表现在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三个方面。但通过前文的分析,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旅游专业理论及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得到很好的贯彻,但从专业角度的德育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并没有贯彻始终,或者完全缺失,道德教育往往只是仰赖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单是仰赖于公共性质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方面的德育传授,并不能达到旅游行业发展要求的“德行合一”。因此,只有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完全的社会责任,不应仅限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德行合一”人才的培养。当认识到这一社会责任的学科定位,各应用型本科高校才会从师资结构、人才培养方面、课程设置等学科建设方面增加其内涵建设,为旅游行业发展提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德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以促进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1世纪,中国面临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转型发展的新任务,这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承担着“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实现这一使命,大学生应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强劲的专业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超前的创新素质。道德素质应位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首位,这是“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在其他素质中有着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在社会发展中能够引领各类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乃至其他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从专业角度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能够使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文化渗透而导致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侵害。通过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使大学生认知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正确认知。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基于这样的“取财”认知的培养,使其入行前摆正自身位置,才有可能从根源上杜绝一切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发生。总体来说,无论是基于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还是“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注重培养,一直是而且始终是其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基础性环节。 (三)有利于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环境持续性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高质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满足后代人高质量的旅游要求,既保证旅游经营者的利益,又保证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实现旅游业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但以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来说,这两个利益相关者间的矛盾极其严重。前文中分析了旅游从业者诚信服务和道德意识淡薄现象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伤害了旅游者的利益,对旅游目的地来说,形象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制约了旅游目的地的长期发展,这种情况不进行遏制的话,将会对我国旅游业造成极恶劣的负面影响。解决这两者的矛盾,除了需要相应的行政手段外,同时也需要旅游经营者与从业人员道德观念的支持。对于满足旅游行业应用型人才供给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道德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只有从根上解决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急功近利行业乱象,才有可能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无论是从自身学科内涵建设及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角度出发,还是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都应从人才培养方面兼顾道德及专业教育两个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两个层次的全面培养,才能体现出其服务社会发展的存在价值。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加强其基于社会责任的学科内涵建设。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昆仑旅游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