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国际市场特征的养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
范文 | 陈英 李巧玲 杜杨 从国际市场来看,欧洲旅游区是近代旅游发源地,也是养老旅游诞生地。伴随银发浪潮的到来,养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应运而生。我国养老旅游起步较晚,处于发展初期,目前该类产品主要表现形式有异地“候鸟式”养老、“生态养老”、“乡村养老”等,以成都青城山、哈尔滨-海南“旅居团”养老旅游为代表,但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都还处于摸索阶段,研究成果较少。本课题以国际市场为背景,宜居城市成都为例,通过对养老旅游产品需求的调研,以养老旅游市场的特征、开发基础和开发策略为三大支点,提出养老旅游市场的可行性发展措施,以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已进入老龄化时代。据统计,至2014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2.12亿,占总人口的15.5%;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3亿,占总人口的16.7%。据2017年10月的最新统计,四川省老年人口为1 746万,占总人口的21.1%,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成都市老龄化问题更加明显,截至2015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259.9万人,占总人口的21.17%;老龄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67个百分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东方文化影响下的家庭养老正受到挑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们开始关注养老生活品质的改善和提高。各种原因导致的空巢家庭,进一步增强了老人外出旅游的需求,异地养老、旅游养老逐渐成为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由此带来的消费水平增长较快。2010年,该群体消费能力达到1.4万亿元,给养老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一、养老旅游发展沿革 养老旅游现象自古就有,18世纪时英国养老旅游目的地已经出现,但养老旅游者集中在权贵阶层,普通民众不能参与其中,这一时期的养老旅游并不具备普遍的社会意义。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受益于产业革命成果,开始向福利国家转型,养老旅游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观光和度假成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出游时间和地点,甚至以长居旅游的方式来丰富人生体验,进而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到20世纪30年代,大量欧美退休居民已集中在海滨和邻近乡村地区居住。随着二战爆发,养老旅游发展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到20世纪40年代,养老旅游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威胁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事件。 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对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科技新成果涌现,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形成“富裕社会”,推动了旅游业迅速发展,养老旅游相应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进入21世纪后,主要发达国家人口结构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International Living是一家专注于海外退休业务的媒体公司,每年对25个国家进行排名,编制全球退休指数(Global Retirement Index)。该公司于2015年1月发布了全球十大最佳退休养老目的地,厄瓜多尔、巴拿马、墨西哥、马来西亚等10个国家因为气候、医疗、饮食、语言、融入度、娱乐设施等方面获得好评而榜上有名。 二、养老旅游的概念界定 长期以来,旅游学界和很多国际组织一直试图给养老旅游一个科学且有共识性的定义。这样不仅有利于统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口径,也有利于旅游业的规划和管理。北美国家是以出行距离为标准来区分旅游者类型,而欧洲国家一般以在异地逗留时间的长度或过夜与否作为判断标准。按照这一标准,从时间上看,养老旅游比一般旅游活动时间更长,目前我国多在半个月到6个月,最多不超过一年。 我国学者通常采用的是WTO标准,即研究旅游的目的、距离和行程。通常认为,养老旅游是指老年旅游者在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且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异地养老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总之,养老旅游也被叫做老年长居旅游,它将养老服务和旅游活动结合起来,既是一种新开发的旅游产品,又是一种新的养老方式,旨在提高生活质量。 三、成都养老旅游市场特征 针对成都老年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课题组为研究市场的特征,通过网络调查、现场调查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旅行社市场部等,发出2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6份,对成都老年人旅游需求和市场现状进行了调查,总结出以下市场特征。 (一)旅游需求强,市场增长率高 现代成都老年人有比青年人更强烈的旅游需求,其中,放松身心和享受大自然这样的功能性需求在旅游目的的选择中占比大,充分说明他们具备调节身心和重视康养的生活理念。调查数据显示,已有51.8%的老人参加过旅游活动。 (二)可支配收入提高,购买潜力较强 调查数据表明,成都老年人的月收入在2 000元人民币以上的占比最大,为58.6%;月收入在4 000元人民幣以上的占比达到了28.1%。这些收入包括他们的养老金、再就业的收入以及子女、亲属的赠与。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老人可支配收入逐渐提高,成为潜在顾客的可能性会加大。 (三)注重休闲养生 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78.6%的老年人选择出游时间短、路程短的目的地。因此,“走马观花”的传统观光旅游时代正在被抛弃,快旅慢游、舒适养生的旅游行程已成为他们出游的首选。 (四)旅游时间充裕,喜欢淡季出游 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两个客观条件,即充足的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错峰出行、理性消费成为养老旅游的独特优势。因此,67.6%成都老年人都把旅游当作自己度过闲暇时间的最好途径之一。 另外,餐饮、住宿、交通条件是老年旅游者最重视的旅游地相关条件,这三个选项的选择率分别是48.3%,63.2%、60.1%,而购物和娱乐的选择率分别只有6.5%、13.1%。可见,传统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交通业、餐饮业和住宿业对老年旅游影响极大,交通的安全快捷、旅游地住宿接待能力和餐饮业状况都会对老年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产生较大影响。 四、开发养老旅游市场的可行性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速稳定,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近年来,养老旅游在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结构转变的宏观背景下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旅游养老产业化发展是我国着力推进幸福产业服务能力的重要项目 2016年1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16〕85号),将全面提升养老消费作为重要项目,明确指出,将抓紧落实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政策性文件,进一步降低养老服务机构准入门槛,增加适合老年人吃住行等日常需要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将城镇中废弃工厂、事业单位改制后腾出的办公用房、转型中的公办培训中心和疗养院等,整合改造成养老服务设施。 推行养老社会化改革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进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社会化、产业化养老将成为必然。我国未来的养老模式将由单纯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今后各级政府将着力从养老政策、养老设施、养老方式、养老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引导和推进。 (二)庞大的客源为养老旅游市场提供了发展空间 游客是旅游活动主体,据有关人口专家预测,我国老年人数量正进入增长的高峰期。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养老事业的推进,老年人的福利保障体系将更加完善,他们自身有更强的经济能力来追求生活质量。据不完全估算,目前我国老年人各类收入总和已达到4 000亿元,随着社保制度的完善,该数值还将持续增长。这样,从“钱”和“闲”来看,老年人已具备成为游客的两大客观条件。 (三)观念的转变使老年消费者具有强烈的旅游动机 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退休后的老年人闲暇时间充裕,加上自身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对异地生活的好奇心和文化体验愿望强烈。同时,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形成了“微社会的参照群体”,使部分旅游动机不强、依赖性较高的老年人在熟悉的群体带动下也萌发了旅游的愿望。在产品设计合理的前提下,将养老和旅游有机结合,使老年旅游者在旅游中养老,在养老中旅游,最终使养老旅游成为现代老年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综合来看,首先,国家对养老事业的顶层设计,形成了完善的老年人福利保障体系,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更积极的消费导向为养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其次,老年人素质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对退休后自身价值的重新审视;再次,交通通讯发展,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得老年人在异地养老仍能维护自身社会关系网;家庭平均规模不断下降和纯老年家庭比重上升这两大因素,使家庭结构逐渐从“垂直”过渡到“水平”,老年人更有可能寻求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养老旅游市场的形成成为可能。 五、养老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近几年,悄然兴起的中国养老旅游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面临着社会福利扶持政策、配套设施建设、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等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带来的压力和考验。 (一)强化政策支撑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强政府发展专项资金投入,以“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为原则,重点保障养老旅游项目需要的土地、资金和人才资源要素。比如,导入全域旅游观念,以旅游导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依托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具有养老休闲功能和服务价值的旅游地产,进一步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打造旅游休闲小城镇,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比如,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地青城山的成都鹤翔山庄,占地4公顷,现有房间69间,床位120个,餐厅可容纳200人同时就餐,设施设备均按星级配备,养生是其特色服务项目,随时提供养生咨询和体验服务。依托市场潜力巨大的成都市场,在此修建养老休闲小镇,打造“孝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二)开发不同目标顾客的养老旅游市场 不同的游客对旅游产品需求不同,针对养老旅游市场的开发也应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 首先,重点开发物美价廉型养老旅游产品,从整个老年旅游市场来看,高端消费人群占比不大,所以重点开发物美价廉型养老旅游产品,可以迅速为市场所接受,刺激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乡村旅游可作为这类旅游养老产品的代表。成都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本身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农业资源,历史风貌、民俗风情浓厚,具备开展乡村养老旅游资源的基础。而“农家乐”一般位于距市区100千米范围内、环境优美的成都“二圈层”郊县市区,空气清晰、环境宜人,且经济实惠。作为养老旅游目的地,对大多数老年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可针对老人渴望健康长寿的愿望,在彭山长寿村等地开发“长生宴”、“长寿操”等旅游活动,让老年人融入当地的生活,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 其次,针对老年游客群体中的高端消费者,适度开发优质优价型养老旅游地产。即对度假养老和房产开发两大市场进行融合,为地产商转型升级提供一个创新方向。养生养老地产可以满足旅游养老人群的特定需求,从选址、建筑、配套设施、园林规划到装饰标准采用适养和适老设计而形成中高端地产,全力打造环境优美、品质高端、功能完备、服务完善、文化独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养生养老健康生态宜居集聚区。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生态特色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发展养老旅游同理。首先完善交通、通讯、建筑设计与布局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联络接待、医疗保健、健身运动、餐饮服务、文化娱乐 等;也可选择有特色的村落,依托当地产业,按照市场模式运作,建设养老院、康复中心、度假山庄、乡村旅馆、农家饭店、有机食品基地等设施。其中,有机食品深受老年人喜爱,符合他们保健养生的需要。生态种植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对种植业进行集约化经营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成都地理位置优越,生态农业发展基础好,针对老年人群,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健康饮品、营养膳食、保健饮料等系列产品,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 (四)加强各类专门人才服务技能的培养 养老旅游作为服务业离不开服务人员的全程参与,服务作为“软件”,其重要性早已得到社会共识。我国养老旅游从业人员应依托国内现有高等院校、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丰富和优化相关学科和专业。有条件的院校增设养生养老健康、医疗保健等相关专业,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诊断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行校企合作的订单培养,为养生养老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各类服务人才。同时,依托现有的医疗机构,重点发展健康管理、中医药医疗与养生、养生养老健康专科等。 六、结语 老龄化程度加快和国家对养老事业的发展部署,为我国养老旅游市场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该看到,以退休老人为主的银发市场正在成为中国旅游的目标市场之一,作为一个特殊的旅游市场,养老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销售等工作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我们应充分认识我国老年旅游市场的现狀,迎接“旅游+健康”养老时代的到来,针对该类市场的特殊性及消费特征开发出丰富的养老旅游产品,满足各层次的老年旅游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