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吴宗慈与《庐山志》 |
范文 | 马晓迅 摘 要:庐山修志之传统,绵延千年,其中民国时吴宗慈修纂的《庐山志》便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志书之一。研究吴宗慈与《庐山志》,既可以了解吴宗慈为传承庐山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有助于理清《庐山志》中所蕴含的吴宗慈较为进步的方志理论,以及其在庐山山志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吴宗慈;《庐山志》;《庐山续志》;方志理论 1 吴宗慈生平 吴宗慈(1879~1951),字蔼林,号哀灵子,江西南丰人,近现代著名历史学、方志学家、社会活动家。 吴宗慈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官宦家庭,祖父官至清内阁侍读学士,父亲曾任清兵部侍郎。三岁时,父亲去世,家道自此没落,跟随着母亲回了故乡。八岁开始读书,师从刘文江,十九岁时“应府试,录批首(批首即府试第一名)”[1],二十四岁时进入张謇创办的南通师范学堂学习。 (一)投身报业 吴宗慈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大力宣扬变法,革命派也在积极开展斗争,当时报纸成为有识之士传播先进思想的工具,“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之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2],关心时局留心新学的吴宗慈也开始投身报业。起初,吴宗慈只是向蔡元培、章太炎主办的《警钟日报》投稿。1909年,他与友人沈友士、铁姗等在广东汕头创办《晓钟日报》,该报社很快被清政府查封,之后他又为《民呼日报》撰写社评,也编辑过《上海新闻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时,吴宗慈任《江西民报》(原名《自治日报》)主笔,积极发表革命言论。 (二)参加革命 1921年1 月,吴宗慈因主编《江西民报》和在江西革命中的贡献,作为江西代表之一,赴南京拜谒孙中山,回省后,任省民社[3]副支部长。次年,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兼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主编《醒华报》。此后,出任四川将军署秘书长、巡按署秘书、政务厅厅长。1917年,赴广州参加非常国会,受孙中山之命任川滇劳军使,前往调停川、滇两军。随后,任军政府列席政治会议秘书兼交通部主任秘书,参谋部秘书长。1919年,出任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理事兼书记长,主持起草宪法,至1924年北伐开始时止。在这期间,吴宗慈编写了《中华民国宪法史》一书,全书分为前后两编,是我国第一部宪法史。孙中山逝世后,吴宗慈遂退出政坛,转入创办工矿等实业,后因企业倒闭而作罢。 (三)从事教育 1905年,吴宗慈收到兄长来信前往广东饶平,即被聘为饶平县师范学堂监督兼教员;后又受聘为海阳县立高等小学堂堂长,兼任金山中学堂监学、韩山师范学堂教员;1907年,任两广随宦学堂教员,旋为广东学务公所会计科长;1909年,回家省亲时被聘为南城县郡中学监督,兼任省视学。建郡中学是南城县废科举后建立的第一所中学,开设了经、史、地理、化学等课程。吴宗慈在任期间大力整顿校务,添置设备,广络人才,校内气象一新,但终因改革得罪保守派,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暂停教学。 近三十年后,即1936年3月,吴宗慈应邹鲁之约到中山大学研究院讲学,9月,正式受聘为中山大学研究院指导教授及文学院史学系教授。1938年,教育部决定改编高中历史,吴宗慈受学院推荐担任此事。1939年元旦,学校人员与广西驻龙州的军政界官员举行联欢,吴宗慈也赶赴昆明。在昆明期间,任西南联大教授,克服环境恶劣、水土不服等困难,教书育人,以年迈之躯为动荡中的中国培养栋梁之才。 2 两次修纂《庐山志》的经过 (一)修纂《庐山志》 1930年,吴宗慈来到庐山,与好友陈立三同住在沽牛岭,“相与谈及牯牛岭避暑地为外人租借始末,人罕能道其详。旧《庐山志》尚修自清康熙时,岁时不同,氓俗递改,遂至一方文献,杞送难征。”[4]《庐山志》,自康熙时毛德琦编纂后,距今二百馀年矣。”[5]吴宗慈产生了为庐山修志的强烈愿望,他抱着修不成山志决不下山的决心,亲自调查,广泛搜集和查阅大量书籍、档案等史料,并约请植物学家胡先骕、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一起参与,前后费时三年,终于完成了《庐山志》的编纂工作。 (二)修纂《庐山续志》 1946年,吴宗慈第三次来到庐山,此时的庐山又历经了十几年战火的洗礼,早已物是人非,想到当年所修的《庐山志》仍留有几处未竞之遗憾,于是萌生续修《庐山志》之意。1947年,吴宗慈开始搜集资料续修《庐山志》,前所修《廬山志》为私人募款,此志是官府筹款所修,其在《庐山续志稿序》中也说:“至于正续二志均经一人之手纂辑而成,亦为一千余年方志史上不多见之事,此个人所堪引以自慰者。”[6] 3 两部《庐山志》的修纂特色 (一)吴宗慈的方志理论特点 吴宗慈方志理论的首要特点便是强调方志的实用性,他在《修志丛论》一文中写到:若今日则方志所重在实学,乃为一切民族社会经济与科学问题。……故所谓实学一名词,乃因时代变迁,其内容囧有不同。中国的旧史书之所以为人所疵议,就是因为对当时民族社会等事都弃之不谈,即使有所记述,也只是零星片段,完全不成系统。 其次,吴宗慈十分强调科学修志。吴宗慈认为方志属实学,兼有历史性和地域性,并且要反映社会进化之新内容。所谓反映社会之新内容,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增设新的纲目,如“昆虫草木等之调查,又纯粹出于新科学之研究,于古无前例者也”[7]。所以,他在《庐山志》和《庐山续志》中创设了“植物志”、“动物志”和“山政”等栏目。另外,吴宗慈注重使用科学技术成果来编修方志,他聘请各类专家学者撰述有关章节,如聘请地质学家李四光撰写地质章;聘请生物学家胡先骕撰写生物章;经纬详度则是天文研究所的研究员高子平所测。地图也运用最新式测绘方式,名胜古迹也要摄影以留下真迹。在吴宗慈看来,地方志的内容和编纂都要具有科学性,体例的撰写也不例外。“修方志者,故不妨先就荦荦大端,定其轨迹,在适用随文其例之方法,则义无余蕴,例亦周赡而无憾焉” [8],这就是主张修志要懂得变通,方志的体例只能“随文其例”。 吴宗慈方志理论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强调反映社会进化之新内容,与时俱进。吴宗慈开始修志之时,正处于民国时期,编修的志书,自是要反应民国时期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要反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国时期有大量关于三民主义的理论阐述,但在方志中系统全面地反映社会变化,还是首次。 (二)《庐山志》修纂特色 全志分为七纲:地域、山川胜迹、山政、物产、人物、艺文、杂识。其中内容体例沿袭前代的少,创新的较多,其创新并非突然起意,大都是顺应时代变化所需。 《庐山志》中“山政”一纲,为古今各山志之创[9]。庐山作为古今名山之一、是天然的避暑胜地,而周围的城市多湿热,故被外国列强所看中,采取欺骗等手段租借,一座山就这样与政治挂钩,称为“山政”。在吴宗慈此次修志之前,最晚的就是毛德琦的《庐山志》,但内容不足以涵盖近代中国开“五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波涛汹涌[10]。这就是吴宗慈《庐山志》的可贵之处,他详细地叙写了庐山的近代历史,即“山政”。“经历了地方政治权利的变更一1885年一位名叫李德立的英国传教士看中庐山钻牛岭的东谷后,通过赠送礼物、借用当地士绅为中间人等多种手段得到经营约四千五百亩山地的永久租约。”“直到1927年,外交部特派驻九江交涉员林祖烈认为枯岭属于洋人私人租借,并非租界,于是枯岭被称为特区,中国官方收回警察行政权。但直到1936年1月1日,庐山主权才被收回。”[11]“山政“之下设分目:“各租借地交涉案汇考”,重点叙述牯岭的开辟;“省行政及建设”,是国家、省政府所关心记载的;行政。这些都是这本志书所独创的,表明庐山与政治、社会息息相关,并不只漫谈山川风光。 当然,《庐山志》一书也有遗憾之处,吴宗慈在自序中道“综核全志,遗憾有四:体例近长篇,文字未能简洁,其一;逸书难觅,参考多疏,即应用典籍,因僻居山中,往购非易,其二;调查之事,本地人视同秦越,外漏在所不免,其三;植、动物二专志,未能同时完成,其四” 。 (三)《庐山续志》修纂特色 《庐山续志》编纂于1947年,与《庐山志》的性质不同,为官修志书;其体例仍依照正志分立七纲。因时局迁嬗,略有变例: 卷首所增:绪论;特载、恭纪国民政府主席蒋公、历年驻節庐山、内政外事方策;大事纪。专纪庐山抗战之经过史实。地域一纲,其间有变化者纪之。否则从略。前志地图,于付印后,其实测之经纬线,始竣役、故未及载入。今按实测之经纬线,另行绘制庐山总图,又创制庐山鸟瞰图、及牯岭附近形势详图。凡新修道路、及新建设等,均为补入。山川胜迹,凡经倭寇残毁者,详载之,用志沧桑之迹。其已见正志,则择重要者,略述大端,备未阅正志者之参考。山政一纲,分中央行政、省行政、庐山管理局行政、分别记载,用期详书。物产,仅将现今新调查所得之森林植物,详志之。动物、矿物则限于时间及经费,故不及。历代人物补志,其时代在正志印行前者,谓之补遗,如万石泉以下各人是。其在正志印行后逝世,与山史有关之人物,谓之补载。仍依前志例,名人释道之次,如梁和甫以下各人是。艺文增专载一目、选载蒋主席历年驻山所发表之言论。在益以文存补、诗存补、金石补。图片集、专采有关历史文献之品物,其山川风景等片,人所习见,或已见正志者,均从略。惟被倭寇毁灭之胜迹,则选印原片,借识沧桑,而备考证。 吴宗慈的《庐山志》与《庐山续志》是世人了解庐山的重要资料。庐山修志之传统,绵延千年而不断,然以资料之丰富、考证之博、时代跨度之长,当以民国吴宗慈《庐山志》为最[12]。 4 小结 《庐山志》、《庐山续志》成于民族危亡、政局动荡不安之时,乃是吴宗慈顶着重重压力、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终是完成的编纂工作,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两部志书也是江西地方志编纂成果中当之无愧的代表作,为江西历史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宗慈,系年私录[M],1948年12月, 吴宗慈口述,江西文献文员会整理, 第2页. [2] 戈公振. 中国报学史[M]: 北京, 生活·讀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年, 第123页. [3] 民社:中华民国政党。1912年1月16日,黎元洪、王正廷、孙武等24人发起成立,推吴稚晖为总干事、何雯为秘书,各省设支部10多个,后与其他党派合并成共产党。 [4] 吴宗慈. 庐山志(上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3页. [5] 吴宗慈. 庐山志(上册)[M],第1页. [6] 吴宗慈:《庐山续志稿序》,《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二八〇号),成文出版社,1975 年,第 27 页。 [7] 吴宗慈. .修志丛论[M], 第4页. [8] 吴宗慈. .修志丛论[M], 第1页. [9] 吴宗慈. 庐山志(上册)[M],第6页. [10] 王蕾. 惧怕与浓情——吴宗慈与《庐山志》的故事[J]. 博览群书,2009,09:90-93. [11] 王蕾. 惧怕与浓情——吴宗慈与《庐山志》的故事[J]. 博览群书,2009,09:90-93. [12] 吴宗慈. 庐山志(下册)[M],后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