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战国时期纵横家的纵横之道 |
范文 | 张璐+杨升宏 摘 要:以张仪为例的纵横家受个人经历及时代影响,在其言论中显示了独特的传播技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张仪在游说诸侯时的言论,以探索纵横家的传播技巧。研究发现,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纵横家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技巧在于:审时度势、晓以利害、运用逻辑力量以理服人,这些技巧都展现了纵横家的传播智慧,同时也体现了社会过渡时期的复杂性。 关键词:纵横家;战国;传播技巧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自由探索项目“战国语言传播技巧研究”的成果,项目号:862588。 纵横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从事频繁传播活动的谋士,被纳入“士”的范畴之内。士在当时是一个独特的阶层,最初以能征善战的武士居多,春秋战国时以精通六艺的文士为主。“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者鄙野坚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士大都出身寒微,到了春秋时期,孔子首开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之风,此后,越来越多的士企图“口道天下之事”,以求得做官食禄、改变命运。在众多的游说之士中,战国时期的张仪以连横策略,舌战群雄,为各国统治者陈说天下之势,使“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做到了“图爵位则佩绂,谋货财则输海内”,他是那个时代呼风呼雨、推波助澜的弄潮儿—— 张仪,其仕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出生于魏国安邑。在楚国游说的过程中被诬盗璧、掠笞数百遍体鳞伤而回,其妻嘲讽说:要是你不读书,到处游说诸侯,怎么会受到这样的羞辱?张仪不仅不关心伤势及脸面,反而急切的问自己的妻子他的舌头还在不在,其妻哭笑不得地回答:“舌在也。”张仪深感万幸说:“足矣。”此后,张仪以连横之说在秦、魏荣升卿相。张仪的辩术谋利而不养德,为孔孟之道所不齿,被司马迁称为“反覆之臣”、“倾危之士”3,但在辩士如云的春秋战国时代,能够在诸侯国政治外交斗争中发挥唇枪舌剑威力,“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憩”同4的,非倾危之士莫属。本文主要是通过张仪在战国时期的言论和传播活动,来探索纵横家的传播之道。 1 纵横家的天时地利 纵横家所处的战国时期,是他们游说诸侯、传播思想的大舞台,有了这个舞台,他们方能一展身手。“传播活动的是否频繁,有赖于下列几个条件:1.交通的发达。2.传播工具的发明和改革。3.思想言论的自由。”战国频繁的传播活动的形成,也包含了上述三个方面。 发达的交通。战国时期已有较完善信息传递系统。信息传递首先依赖于道路的修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十分注意道路的修筑,已有的道路要按时修理,沿水的道路要细心陂障,河上须建造桥梁,路旁要栽种树木,沿途要有行路标记,道路上要设立专舍,派人守护道路。”4道路的畅通为邮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正如孔子所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5可见,“置邮传命”是春秋战国时期比较普遍的传播方式。 (二)传播工具的发明和改革。战国时期,是口语传播的繁荣时期,除了游说与辩论外,歌谣将口语节奏化,出现了大量朗朗上口的歌谣,我国第一部十个总集《诗经》便出现在春秋时期。此外,文字传播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商周甲骨、钟鼎的基础上,战国以来出现了竹简、绢帛等便于携带的书写材料,传播工具进一步多样化。 (三)自由的思想言论。思想言论的自由离不开当时的政治经济因素。从政治方面来看,破坏和建立是当时的关键词:各诸侯国通过破坏礼乐,逐渐瓦解周王朝的统治;通过兼并称霸,建立新的适合于拓疆的舆论武器。在“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同5的战国乱世中,“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出于兼并战争需要,各诸侯国竞相吸引士人,这也在客观上促成了言论自由的环境,使文武之士能够跨国自由流动,从而造成了战国时期传播活动异常活跃的局面。经济上,春秋战国是奴隶制经济关系逐渐崩溃,封建制经济关系逐渐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迅速提高,在此基础上,农业飞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2 纵横家的纵横之道 “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8,纵横家的纵横之道体现在其言论之中。张仪受时代的影响,提出了连横策略,从认知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纵横之术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上述的天时地利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劝服使各諸侯产生了认知偏向,具体策略如下: 审时度势。根据说服学理论,在人际说服过程中,“说服信息能否改变一个人的观点或行为,取决于人们普遍具有的三个心理特征 ,又称‘心理前提,即心理需要、自我形象、心理平衡。”因此审时度势是游说成功的重要前提,不仅要求说者在说服前要掌握天下大势,了解各诸侯国的具体情况;而且要揣摩对方的内心世界。作为从事政治活动的纵横家,其了解天下大势的程度毋需多言。从张仪游说诸侯的具体案例来看,他对各诸侯国的地理地形、疆域大小、实力强弱、贫富状况乃至各国君主的喜好、才干等都了如指掌。以此展开游说,能够提高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信任感,因此,接受观点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善于审时度势,就“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15(82页)。 (二)恐惧诉求。恐惧诉求最有可能促使对方接受自己的结论,这一过程应是“恐吓——宽慰”的过程,一味的恐惧诉求只会让对方感到恐惧而无所适从,因此,应及时给予对方宽慰性建议,否则恐惧诉求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首先,张仪的说服活动都围绕各诸侯国对外交安全的忧患而展开。他从国家实力出发,认为秦国攻打别国是轻而易举的事。比如在游说楚国时,张仪对楚怀王说,如果(楚国)不亲附秦国,秦国将会首先拿下韩、魏,然后攻打楚国的西部,韩、魏则进攻楚国的北部,楚国将会处在危险之中。张仪迎合了别国对安全的需求,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由使对方感到恐惧。这已达到了恐惧诉求的初步目的。接下来便是宽慰的过程。张仪在说服时,首先说明不亲附秦国则面临亡国的危险,随后话锋一转,说明与秦国合作的好处,如魏国能规避楚、韩两国的外患;楚国能获得“泗上十二诸侯”,并“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张仪采用威胁+建议这种一反一正的恐惧诉求,取得了较好的说服效果。 (三)强化和弱化模型。拉森在《说服:接受与责任》中提出了朗克(Hugh Rank)的说服模式。朗克发现说服者常用强化和弱化两种策略来说服对方:通过一些技巧强化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弱化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张仪的游说活动中,这一模型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由下表可以看出,张仪主要强化秦国的实力和合纵的弱点。 (四)话语策略。语言是思维最直接的体现,从张仪的话语策略看,主要有以下两点: 设置悬念。张仪对这一策略的应用最明显的就在于说服秦惠王。他开门见山的告诉秦王六国的弱小及秦国的强大,但秦国一直没有得到霸主的名号,为什么?张仪在这里为秦王设置了一个悬念,随而娓娓道来,让听者能够产生兴趣,顺着他的思路听下去。 诱骗和诡辩。张仪对这一策略的运用,最经典的要数以六百里之地骗楚王了:当时齐楚攻攻下了秦的曲沃。秦王特别恼恨,想要讨伐齐国,于是让张仪南见楚王破齐楚联盟。见到楚王后,张仪首先表达了对楚国的友好和对齐国的憎恶,然后话锋一转:(由于)贵国与齐国相交甚欢,所以秦国就不能善待大王了。随后张仪建议楚国与齐国绝交,并提出了绝交所能获得的好处:北方可使齐国削弱,西方有惠于秦,而楚国还会获得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听完张仪的花言巧语,楚怀王果然中了圈套,“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同时,楚怀王派人跟张仪到秦国去接受土地。张仪装病不见楚使,楚怀王以为张仪怀疑他与齐国绝交不彻底,又派勇士到齐国大骂齐王。张仪确知齐楚绝交后,便出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方圆六里之地,献于楚王”。楚怀王得知上当后,举兵伐秦,秦齐联手败楚。 3 总结 在张仪的传播案例中,能看到纵横家的一些共同特点:一是准确把握对方的需求,从而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表面上总是“我为你好”为你的利益着想;二是说客利用对方趋利避害的心态,运用情感诉求和恐惧诉求,对其诱之以利、劝之以害,在厉害关系的分析中,引导对方心悦诚服地做出有利于己方的抉择;三是说客利用舌辩的艺术和游说的逻辑力量,在言之成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劝说中,取得最佳的劝说效果。 刘向在《书录》中对这些智谋权术曾这样评价:“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生从横长短之说,左右倾侧。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可见,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代,纵横家高超夺人的舌战技巧,不仅被各诸侯国所重视,而且为我国权术宝库增添了不可多得的游说之术和纵横捭阖之术。 参考文献 [1]《战国策·齐策四》 [2]《战国策·赵策一》 [3]《战国策序》 [4]《太平御览卷》卷四六四引徐翰 [5]《史记》 [6]朱传誉,先秦唐宋明清传播事业论集[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75 [7]李敬一,中国传播史先秦两汉卷[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35 [8]《孟子·公孙丑上》 [9]《吕氏春秋·先己》 [10]《韩非子·五蠹》 [11]龚文庠.说服学——攻心的学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16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