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本科教育阶段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范文 | 韩文霞 孙静 耿潇潇 李伟泽 霍健 买天慧 魏慧 [摘要]新时代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我国应对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本文结合西安医学院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所秉承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理念,对本科教育阶段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展开研究。研究主要围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团队合作、创新实践培养等内容阐述了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的主要实践方法,旨在为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团队合作;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R642?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10(c)-0158-04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applied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ability in the new era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China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knowledge economy, and is also the main task of talent cultivation at presen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tent of cultiv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i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ge in Xi′an Medical College.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innovative ability, innovative personality, team cooperation, innovative practice training and so on. It elaborates the main practice methods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aiming at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promoting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Innovative spirit; Innovative ability; Innovative personality; Team cooperation; Innovative practice 新时代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题[1-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中多次指出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并多次强调创新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体系[5-7]。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时期,为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国家及各省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8]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体制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陕教高[2016]4号文件《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计划的意见》[9]中指出,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宗旨,以学校教育教学创新为主阵地,以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活动为主抓手,探索建立“高校创新+孵化器+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因此,在人才需求新形势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内容的研究 本文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整合教育资源[10-11],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团队合作、创新实践等内容进行研究和判断。研究内容的构建重点突出人性、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依托团队合作、创新实践的开展来有效培养。其中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的有效培养途径之一,也是创新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13]。本研究重点阐述了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实践的具体方法与实施途径(图1)。 2研究內容的具体实践方法 2.1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 双创精神树立和工作氛围营造。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时代精神的召唤下[14-17],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论坛、培训等活动,积极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中灌输创新创业理念,开展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专业特点的讨论,树立双创精神,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工作开展的氛围。 2.2创新技能的培养与实践 2.2.1依托各级科研项目,细化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 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大学生开放实验室项目》《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学院教师培育学生课题》等项目进行开展和监控,在实施各项目的整个过程中监控和摸索大学生科研素质能力培养的效果。具体项目实施过程包括项目前动员和筛选阶段、项目申请审核阶段、项目筛选阶段、项目立项实施阶段、项目中期检查阶段、项目结题阶段、项目结题后学生科研思维训练结果量化考核阶段。通过课题过程中的科研思维、科研过程训练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 2.2.2搭建学生创新技能竞赛平台,实战检验提升学生的创新技能?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新,邀请校内外专家、行业专业人员、企业领导参与各专业的创新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成果可以很好的和企业实践对接,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与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对接。实施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引领部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提升创新技能的培养。学院已多次成功举办专业创新技能大赛,分别是医学检验创新技能大赛、医学影像技术创新技能大赛、眼视光学创新技能大赛;多次参加国家级专业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2.3创新人格的培养与实践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各项创新教育活动:创新获奖分享、创新意识讲堂、创新课题孵化、创新项目交流。通过各层面上的经验交流,在学院形成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 近年创新获奖分享主要围绕“互联网+”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获奖开展;创新意识讲堂的开展主要邀请创新导师进行,创新课题孵化、创新项目交流主要依托创新实践孵化站来进行组织和实施。在大赛的锻炼中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2.4团队合作的培养与实践 科学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不同学科综合和交叉的结果,科技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学科的交叉、团队精神和人格素质。课题研究过程中实践的有效性与团队合作形式及团队合作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依托课题小组团队合作完成创新实践的整个过程来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团队的及时沟通与总结训练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团队集体研究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遇到困难可以做到迎难而上、不断进取、持之以恒。 2.5创新实践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2.5.1搭建创新实践孵化站,成立创新实践领导小组? ①成立学院创新实践领导小组。第一层由医学技术学院院长担任创新实践管理领导组组长,医学技术系党总支书记担任副组长。主要负责创造条件,组织搭建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社会资源平台,倡导和宣传大学生创新素质能力培养在当今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第二层由医学技术学院教学科科长担任监控组长,主要负责具体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各项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控。第三层由医学技术学院各教研室主任承担成员,主要负责开展各项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在组织实施中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强化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试验、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第四层成立创新实践学生实验组,学生组长或学生项目负责人担任创新实践的信息反馈员。主要职责及时沟通及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学生群体中进行科研申报信息分享,形成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②在医学技术学院创新实践机构的带领下,完善学生创新实践的自主管理。依托学院学生会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学生项目申报动员和协调工作。③制定医學技术学院的相关创新实践制度,确保创新实践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运行。 2.5.2创新实践孵化站启动及建设? 成立创新实践孵化站,孵化站设置在学生公寓。孵化站硬件建设:目前配备独立工作场所1间、3米展板1块、独立办公工作台4套、电脑4台。完善孵化站的软件和内涵建设。强化领导小组各成员的作用,密切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协同配合,在孵化站开展创新实践各阶段的核心工作,如前期孵化、进度协商、小组讨论等,密切导师和学生的联系。 2.5.3依托创新实践孵化站,快速发展“互联网+”创新实践网络平台? 配合学校“五进公寓”工程,将大学生创新实践孵化站设置在学生公寓内,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学校、系部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紧抓创新实践机会、及时捕捉创新实践商机,在网络平台中开展互动[18-19]。 2.5.4校内外合作共建创新实践良好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科技节活动、创新计划大赛、学生社团等活动,强化课外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高水平高层次的科技创新论坛,学院共举办科技创新论坛4场,参与教师50名,参与学生300余名;开展医学技术相关专业图谱的手绘大赛,参赛作品共计138幅,评选出优秀作品30项并永久收藏。 2.5.5结合医学技术类各专业特色,探索搭建特色化创新实践平台? 依托各专业实验中心,密切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合作,实时对接行业、企业;依托各实践基地,实施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依托实践基地和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来进行推广,拓展专业社会服务功能,如在创新实践孵化站开展验光咨询服务,后期镜片加工配制工作依托眼视光开放实验室和校企合作平台完成。 2.5.6建立健全创新实践教育课程体系? 依托学术讲座,创业讲堂,面向全系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基础、研究方法、创业前沿、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讲座,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实践科研氛围,以拓宽学生视野,已开展创新就业指导课程20学时,参加学生254名。 3小结 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创新人格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是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团队合作及个人努力,不断开拓思维不断思考与再创造的过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创新人格的培养主要依托于学生立项的各级课题进行开展和训练。通过课题研究过程的实施,使学生依托课题小组团队合作来完成创新实践的整个过程。 本研究实践显示,学生单独开展实验研究与教师指导下开展的实验研究比较,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差异性较大。研究显示,采用教师主动带学生、指导学生来训练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科学研究过程,从而在实验研究整个过程中持续性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尤其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若教师能及时给予指导并进行有效解决,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学生萌发的科研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科研工作其实是在与时间赛跑,当遇到困难时不要犹豫不定,采用积极的心态去克服、通过团队智慧找突破口、借助交叉学科找创新思维点。通过以上有效和及时地指导带动学生从被动参与过渡到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合作、主动创新的科学研究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科研过程分析,一旦学生带着浓厚的科研兴趣参与到科研活动中,会在实验的反复摸索与尝试中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创新人格及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郑豪.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9,(4):168-170,183. [2]马春艳,张宝成,白雪.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几点策略[J].广东化工,2019,46(6):236-237. [3]师含,李进伟,陈汉泽,等.医学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J].中医教育,2019,38(2):51-54. [4]吴晗,刘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中国商论,2019,(5):225-226. [5]吴思瑶,程宏毅.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N].人民日报,2013-10-02(第001版). [6]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第002版). [7]习近平.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3-11-09(第001版).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R].国办发[2015]36号,2015. [9]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计划的意见[R].陕教高办[2016]14号,2016. [10]吕运成,钟麗园,王爱平,等.整合医学理念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索[J].高教学刊,2019,(8):33-37. [11]彭垠婷,王冰,浦益琼,等.“医药互通”实验教学策略在中医药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探索[J].中医教育,2019,38(2):59-62,69. [12]尹长丰.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团队可持续发展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36(1):103-107. [13]龚向哲.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5):76-78. [14]李秋莹,丁宇.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机制与功能[J].教育教学论坛,2017,(38):7-8. [15]徐慧娟.“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之我见[J].教育现代化,2017,4(45):77-78. [16]赵坤.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7,(6):129-131. [17]雷四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出发[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7,(6):126-128. [18]王玉莹,刘强.分析影响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意愿的因素[J].中国商论,2019,(6):234-235. [19]钟兵.“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3):14-17. (收稿日期:2019-04-02? 本文编辑:刘克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