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范文 苗旺+刘远风
摘 要: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内需明显的特点。同时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和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文化交流以及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改善乡村地区的社会及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乡村旅游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发展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方便旅游者利用周末等小假期出行,去充分享受农村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文化等资源。乡村旅游对农村区域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能传承乡村文化,促进农村现代化。
1 乡村旅游的概念
我国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由来已久,他们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诠释。杨旭认为所谓乡村旅游,就是以农业生物资源、农业经济资源、乡村社会资源所构成的立体景观为对象的旅游活动。[1]何景明和李立华提出狭义的乡村旅游观念,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肖佑兴等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高效益性、低风险性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3]。
2 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2.1 乡村旅游的经济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4],是提高农民旅游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突破点。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村过剩劳动力重新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且有助于避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促进现代化农村的发展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升级,乡村旅游现实和潜在的消费需求旺盛,符合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成为中国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农村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将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主要支撑。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主要力量。
2.2 乡村旅游的社会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减轻传统旅游景点的压力,用自食其劳的乐趣、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与世外桃园般的古朴乡情民风来吸引和分散旅游者,有效减轻传统旅游景点的压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大力推动了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乡村开放发展,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城乡人民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有助于农村人民转变思想、开放思维,改善农村的封闭落后状况。
2.3 发展乡村旅游的文化意义
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文明交融,乡村旅游对城市居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是对一种固有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突破;而对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说,游客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新观念,通过和游客交流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形成了与现代文明更融合的乡风。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使农村人民提高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大对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力度,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通过吸引游客领略体验乡村传统文化,进一步宣传乡村传统文化,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3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乡村旅游缺少科学规划且资源开发不合理
第一,存在盲目开发现象。尹少华、邓德胜、文建林认为,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是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的主要原因。[5]
第二,没有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乡土性。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致使忽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等现象。[6]
第三,大多数景区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落后陈旧。现阶段乡村游缺乏统一规划整合,乡村景点规模都较小,基础设施简单,能提供的多为初级旅游产品,很难形成具有竞争性的旅游资源。此外,乡村游景区大多位于交通闭塞的欠发达地区,交通形式单一,交通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各项配套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3.2 乡村旅游产品及服务质量不高
第一,乡村旅游产品雷同,缺乏特色。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引起游客的视觉疲劳,乡村游几乎成了一次性消费品,导致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渐减小。一些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虽然已经注意到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对其深度挖掘得不够。
第二,乡村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很少注重提升文化内涵,旅游项目开发不从本地农村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采取“拿来主义”,生搬硬套,缺乏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乡村游开发过程中盲目追求城市化乡村建设,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文化生态。
第三,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低。餐饮住宿方面,设施陈旧落后,卫生质量差,档次低,服务水平低,缺乏特色;农家乐、民宿等随着乡村游的热潮而兴办,管理缺乏规范,竞争力不高,功能单一。
3.3 缺乏政策引导和支持
目前针对乡村旅游的政策较少,扶持手段单一。出台的规划内容不够精细且缺少指导性。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支持,许多地方仍然错误认为只要增加投入,改善旅游基礎设施,就可以为乡村旅游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3.4 乡村旅游人才匾乏
目前乡村旅游业存在服务队伍数量少、素质低的问题。缺乏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及经营技能的开发和经营管理人才,人才培训机制也不够健全,服务人员素质普遍低下,法制意识淡薄。由于人才缺乏,乡村旅游大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损害旅游者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4 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4.1 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1.以保护生态资源为前提。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以乡村为主导、以生态为基础,依托当地的特色景观、乡土民俗、文物古迹等资源来实现,要以保护为前提,进行有分寸的开发和可循环性开发,使乡村旅游走上可持续性的路子。
2.规划做到一村一品。乡村旅游规划要挖掘自身特色、呈现唯一性。既要保持地方特色,又要避免雷同,可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3.统筹协调开发。乡村旅游目的地在独立开发的同时注意与整个区域相呼应,做到环境资源特点、地理区位、经济实力、人员构成等与大环境相融合。
4.利益均衡分配。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提供的是宏观规划、政策支持和整体调控,开发商拥有的是资金、创意以及产品的运作,当地居民提供的人力支持和资源支持,旅游者拥有的是享有旅游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而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各类资源却是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基础,要促进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就保证以上各个群体的利益均衡。
4.2 精心经营乡村旅游目的地
明确打造原则、找准自身定位,统筹协调,打造一个优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1.宣传营销到位。一是根据经济实力选择宣传营销方式;二是综合考虑自身的产品特色,根据群体范围确定宣传方向;三是合作专业宣传渠道,比如旅行社、专业的旅游直销运作团队等。
2.基础设施齐备。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比如便捷的交通、流畅的通讯、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农家乐、渔家乐、特色民宿等也是乡村旅游的基础配置,要做到吃的不俗,就餐环境洁净,装修装饰凸显当地的民风民俗;住的讲究舒心、安全有序。同时要保持干净整洁的环境卫生。制定好卫生标准,避免柴堆、粪堆、垃圾堆聚集的脏乱差形象。
3.丰富旅游项目。旅游项目、产品一是要做成精品、要有特色;二是要丰富,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诉求;三是注重体验、互动、参与,唤起游客共鸣。
4.延长产业链。开发旅游纪念品,延续乡村旅游的美好体验、也是对目的地的一个很好的宣传。要做好纪念品,一要凸显当地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奇;二是促进系列化、品牌化,善于利用目的地的品牌制作系列产品;三是做到工艺考究、制作精致、附加值高,才能赢得消费者青睐。
4.3 完善旅游服务
1.了解游客的需求。针对游客的旅游动机和特殊需求来提供产品和服务,才能把服务做到游客的心坎里。
2.提升服务态度。服务态度做到文明、礼貌、热情、周到、细致、耐心、亲和。良好的服务态度能使顾客产生亲切感、热情感、朴实感、真诚感和宾至如归的感觉。
3.形成服务文化。从游客满意度出发,做人性化服务,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从而增加游客的服务满意度。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考虑到游客的特殊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另一方面是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给游客以人文关怀,让游客从服务中体会到被尊重等满足和愉悦感。
4.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化。有规范的制度和量化指标。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结合自身实际編制,制定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制定旅游企业质量方针,编制旅游企业质量手册,探索建立旅游企业产品说明书。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有标准,成系统。其次,要树立良好的旅游行业诚信服务体系。制定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守则,编制旅游企业诚信经营规范,探索旅游企业诚信评定,把诚信作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重点。
5.加强服务培训。对从业人员提供正规的服务培训,提高其规范服务、个性服务的意识,树立和提高正确的服务理念,从思想上让他们认识到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农村和农民培训的政策,整合全省高校、职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等资源,进行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也可以利用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机会,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建立高素质的乡村旅游服务队伍。
6.注重行业监督。建立和完善明査和暗访相结合、内部自查和外部检查相结合、专职检查和兼职检查相结合、行业内检查和跨行业联合检查相结合的多种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的多元化、全方位的监管与监督的常态化机制。扩大监督途径,实现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的有效延伸,从以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为主向行业自查、互查、游客反馈、媒体监督、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等多渠道监督方式并举转变。
参考文献
[1]杨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7(2):38-41.
[2]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3]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规划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8-10.
[4]范蕾蕾.乡村旅游:美丽乡村 富了农民[J].农家科技,2011(10):4-5
[5]尹少华,邓德胜,文建林.乡村旅游及其发展的对策探讨[J].林业经济,2002,22(5):264-267.
[6]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模式发展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5,20(3):63-6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9: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