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借助社工机构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思考
范文 张妍?司汉武
摘 要:中国的人口流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除了规模上不断扩大外,结构上也由开始的单身型流动为主导转变为以家庭型流动为主导,伴随着流动儿童这一群体地出现,各种各样成长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本文通过分析流动儿童现状及问题,结合“小善叔叔信箱”活动,给予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以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社会工作;小善叔叔信箱
《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指出,截至2015年10月1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约为2.47亿。根据2016年成都市主要人口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市常住人口为1591.76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631.66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39.63%。于是,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人口流动浪潮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儿童的身影。他们成为了“农民流动家庭化”造就的一个新的城市弱势群体——流动儿童。流动儿童这个庞大又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了解流动儿童各方面发展过程、并予以必要的关注与干预,协助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尤为重要。那么我们是否应给予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呢?
1 流动儿童是城市重要的后备人力资源
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或亲戚离开户籍所在地,或没有现居住地户籍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本文将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离开户籍所在地,或没有现居住地户籍的,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为研究主体。据成都市官方统计,截止至2014年9月1日,不包括上幼儿园、高中、中职的学生,在成都市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35.5万(2015年上半年成都市流管办提供的数字是49.5万),若加上正在接受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估计有接近60万人,他们在父母的带领下,在成都安居、求学、成长,是成都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 这些孩子和第一代流动人口,即他们的父母,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较早进入城市环境,在较先进的环境中长大。他们不仅逐渐在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根据走访流动家庭父母得知,他们大部分人认为“大人辛苦赚钱,一切为了孩子”,在金钱与子女未来上,更注重子女成才。在对流动儿童地访谈中,他们同样表示,“我也想考班级第一名,交到许多好朋友;考上大学,学到本领,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好工作,在城市立足,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显然,他们具有比城市人口更为强烈地改变自身社会处境的愿望,所谓“穷则思变,”从农村进入城市,在城市立足,即是他们向“变”跨出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将“变”的愿望深深扎根于子女的脑海中,学习对流动儿童而言,是改变自身生存处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解决流动儿童的上学问题,教育培养问题,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是流动人员的强烈渴望,也是时代进步的内在要求。
2 流动儿童的现状及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情况,2016年5月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机构调查选取了成都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1所打工子弟中小学,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0,对这些流动儿童进行了关于《流动儿童成长困境调查问卷》的问卷调查,被试来自10个省份,年级分布从3年级到9年级,其中男生523名,女生777名;未转过学的334人;转过学的996人;与父母一起生活的1002人。问卷从流儿童心理健康、行为问题、学业困境、歧视知觉、身份认同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展开调查,充分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的各方面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73.4%的流动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64.7%的流动儿童存在行为问题;69.5%的流动儿童存在学业问题;56.2%的流动儿童存在身份认同问题;55.1%的流动儿童存在社会适应问题。
2.1 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儿童本来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处于身心发育成长期,缺乏成熟的心智,不能准确地分辨事物的对错,以及不知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而流动儿童又是儿童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有正确的指引,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未知的事物,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流动儿童的家庭收入相对较低,生活环境也相对较差,他们对现在居住的小区感到不满。流动儿童对自己生活环境和条件的不认可,必然给他们带来强烈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再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影响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而流动儿童的父母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缺乏父母正确引导会增加孩子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另外,流动儿童的父母通常必须因为工作整天在外奔波忙碌,在家的时间很少,因此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较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总是无法及时获得父母的指导,或由于工作和经济的压力,流动儿童的父母常常缺乏耐心与孩子沟通,久而久之就极有可能造就孩子封闭、自卑的性格,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2.2 行为问题
理性的行为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耐心地教导孩子,在缺乏正确价值觀指引的情况下,流动儿童很容易做出错误的行为。例如,根据调查得知,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无法独立完时,他们不会主动请教他人,而是偷偷抄袭别人的作业;在与家人或同学发生意见不同时,会出现情绪暴躁,摔东西或大打出手的错误行为,更有甚者抱怨社会,最终导致反社会行为。
2.3 学业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与和学校老师访谈中得知,他们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不努力,不上进,遇到问题从不主动向老师与同学请教;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认真听讲;由于回家后缺乏父母监督,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作业字迹潦草,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社区情况相同的孩子到处跑着玩耍;在学校自尊心较强且存在自卑心理,当他们迫切想成为第一名的愿望没有实现时,容易出现烦躁抗拒的表现,甚至会出现厌学、辍学的现象。
2.4 身份认同问题
在城市社会融合进程中,流动儿童或多或少都具有两种“文化体系”的意义系统,在成长的关键期,若不能正确处理原先的文化体系与现在接触的文化体系之间的转变,不能建立良好的自我认同,极易出现心理健康、行为以及人格方面的问题。流动儿童社会处境发生了变化,虽然城市提供了发展机遇,但社会始终普遍认为流动儿童必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贯把注意力和重心放在寻找流动儿童这样那样的问题上,而流动儿童可能拥有的优点则被忽视,即给流动儿童贴上“问题群体”的标签。与此同时农村户籍的限制迫使他们遭受升学、社交等各方面的不公平待遇,流动儿童便逐渐产生歧视知觉与自卑心理。当流动儿童周围的舆论都在关注他们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各种消极方面时,即等于他们处于一个消极的信息环境中,这会导致他们潜意识也认可了这种信息环境,最终他们便放弃了扭转情况的努力,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导致了他们不能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形成自卑心理,造成不良后果。
2.5 社会适应问题
据成都云峰社工中心2015年开展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状况调查问卷”显示:88.4%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认为自己对这座城市不了解;51.8%的将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上,生活极其单调,只有18.9%的孩子有课外阅读的习惯;69.7%的孩子渴望能得到与本地孩子同等的待遇,他们在学校里常常感觉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86.3%的孩子希望能认识这座城市各种不同的人;分析發现,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总体较低,不能很好融入集体,在学校经常独来独往,城市融入感较低,每天两点一线,不主动了解城市文化。久而久之这些流动儿童的孤独感迅速提升,易形成抑郁、社会焦虑等问题,从而导致各方面问题的出现。
3 “小善叔叔信箱”项目简介
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机构经过调查分析,了解到帮助流动儿童健康成长迫在眉睫。根据这一迫切需求,该机构开展了“小善叔叔信箱”这一活动,主要针对流动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用“一封信”搭建了一个动态的、多方参与的服务平台,积极创新服务模式,通过书信形式收集需求,采用普适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相结合的模式收集并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发现并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影响服务对象,达到“助人自助”,培养其运用优势视角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心理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服务内容主要分为心灵陪伴、天使圆梦、成长助力三大板块,分别从身、心、学、社等方面弥补流动人员子女成长中的部分缺失,促进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该项目不断完善、不断努力,加大宣传力度,连接各方资源,获得了许多慈善机构以及爱心人士的助力,引起社会多方关注与支持,将流动儿童这个群体逐渐带入当人们的视野。由此,让大众更加了解到不断完善帮助流动儿童成长这一体系的重要性。
4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启示
“小善叔叔信箱”活动的有效开展给予了大众更多的启示与思考,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协助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思路,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关于推动流动儿童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通过社会工作项目和实务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在特定点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从而将需要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工作者介入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出发,满足流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弥补流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部分缺失,帮助流动儿童健康长,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符合社会工作本身的价值需求。
4.1 弥补家庭部分缺失
家庭经济贫困,如低收入、就业不稳定、领取最低生活救助金等问题,是导致流动儿童各方面原因的根源,家庭经济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外,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情绪和成长也具有紧密联系,只有父母的情绪稳定,才能有助于其子女发展为人格健全的人,子女的脾性是父母具有规律性、稳定的教养方式的结果。危险的家庭关系通常具有冲突、敌对特征,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走向。对于家庭教育、引导、陪伴以及爱的缺失,社会工作者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关于健康教育、安全教育、青春期困扰、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弥补家庭教育方面的部分缺失。社会工作者通过联系家长,定期向家长发送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让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开展亲子互动活动,促进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满足孩子爱与安全感的需要。经济方面,社工通过各种渠道连接慈善机构、爱心人士、媒体等多方资源,最大程度地解决物质困难,为改善流动儿童关系,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4.2 增强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
学校是儿童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学校亦是儿童获得爱与自信的重要场所,若在学校流动儿童的需求的不到适当的满足,那么将失去了一条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有效帮助流动儿童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增强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鼓励流动儿童主动积极和同学交往,在遇到学业问题时,主动请教老师与同学。打破流动儿童一贯的“被歧视”观念,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项知识竞赛类的活动,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对于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辍学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这些流动儿童链接学校与慈善机构等资源,在学校与慈善机构的帮助下,让辍学在家的流动儿童重返学校,接受应有的良好教育。社会层面,在未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批无文化素养的人,降低了反社会行为的发生。
4.3 提升社会关注度,链接有效资源
大量社会工作机构与社会工作者的加入,一定程度上了增加了流动儿童这一弱视群体的关注度,通过链接社会慈善机构、大众媒体以及爱心人士等资源,形成了一个便捷有效的桥梁作用,借助大众力量帮助流动儿童这一群体在爱与关怀在成长,教会他们怀着感恩的心,长大以后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将美好品德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数说流动人口[J]. 时事:初中版, 2016(3):50-51.
[2]郑桂珍, 陈艳梅. 城市流动儿童健康成长问题探析[J]. 南方人口, 2004, 19(1):28-31.
[3]符气敏. 关心您身边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C]// 朝阳区青少年事务发展研讨会. 2011.
[4]黄爱玲. 流动人员子女人格发展、自我价值感之间的关系及教育对策[C]// 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2005.
作者简介
张妍 1993年10月 女 陕西 汉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在读 研究关于“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方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