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语言视角下清朝中期新疆农业生产的发展
范文 摘 要:本文从语言学的视角,结合历史史实,对《五体清文鉴》所收录的农业词汇进行了整理分析,认为新疆的农业生产在清朝统一新疆后,经过清政府一系列惠农促农政策和措施的实施,获得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有了很大增强,农作物品种极大丰富、农作物种植结构日趋合理、蔬菜种植日趋专营化商品化、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关键词:新疆;农业;《五体清文鉴》
论文受到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新疆维吾尔族农具知识的保存传承情况调查研究》(编号:XJEDU010214C04)校博基金课题《从农业词汇看维吾尔族农业文化的演变》(编号:204--61313)资金赞助。
清朝中期是新疆农业获得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政治方面,清政府平定了准格尔部的叛乱,统一了新疆,结束了南北疆“农业与游牧”长期并立的局面。在农业发展方面,清政府积极在新疆屯田垦殖,设置了旗屯、兵屯、民屯、回屯、遣屯等各种形式的屯垦区,并迁移了大量农业人口,兴修水利,大力开发新疆农业。这一时期,北疆形成大片农业区,南疆绿洲农业在历经叛乱之后也有恢复和较大发展。内地农业人口在补充新疆农业发展人力欠缺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许多新的农作物品种。这一时期新疆农业发展的总体格局为之后新疆农业的持续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关于清朝中期新疆农业发展情况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但它们所依据的文献资料大多都是汉文的,鲜少有从民族语言文献中获取信息和资料的。因此,以往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成书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五体清文鉴》是一部研究18世纪清朝新疆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的重要文献资料。“这部书内容丰富,也有使用价值,特别是维吾尔文部分更为珍贵,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1]《五体清文鉴》是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文字对照的语义分类词典,共收录18000多个词条。这18000多个词条按照上下位语义关系和平行语义关系被有系统地排列在不同的部目、类目和则目中。《五体清文鉴》所收录的农业词汇主要分布在地部、产业部、食物部、牲畜部。此外,在器皿部、草部、虫部、车轿部等也有一些农业词语。较之于其他的察合台语文献,《五体清文鉴》收录的农业词条是最多的,也是最全面的,其中典型的农业词汇就有385个之多。它是对前期回鹘语农业词汇的继承、发展和丰富,同时也对后来的现代维吾尔语农业词汇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语言学视角,结合历史史实,试图从这些农业词汇中挖掘出所蕴含的农业生产信息,以期为这一时期的新疆农业研究做一些查漏补缺的工作。
1 在农具方面
农业的发展首先要看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
清朝中期新疆翻耕土地的主要工具是耕犁(boqursi)。它主要由犁身(boqursini? boji)、犁横木(k??kin)、犁挽钩(bojunturuq)、犁镜(qolaq)、犁铧(ti?)等部分构成,除犁铧为铁制外,其余部件都是木制的。其中,犁镜的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耕犁破土开沟、碎土松土垅作亩、灭杂草的效率。在播种方面引进青箱(装种子的箱子,uru? qolaq)和耧斗(t??n?k)。青箱和耧车的使用既节约了种子,又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田间管理。从《回疆志·耕种》:“播种时无耩无耧,惟凭手撒”记载中,我们可知耧车在维吾尔族贫苦农民中的使用并不普遍。破碎土垡、松土、除草、平地、覆土的农具有坎土曼(k?tm?n)、关东锄(?ɡiri k?tm?n)、耙(tarqu)、耙子(tarmaq)。坎土曼是新疆农业生产中仅次于耕犁的重要农具,有“万能工具”之称,“形似铁?,其头甚圆,以枣木为直柄”[2],不仅可以用于翻地、挖土、开沟,还可以松土、除草、引水灌田等。播完种子后,会用耱耙(s?r?m)覆土、碎土、平地、镇压,以起到保墒的作用。
镰刀(or?aq)是收割麦子、水稻的主要农具,“形如曲刀,钝钢为之,头柄皆铁”[3]。收割之后,使用的打场工具有连枷(toqmaq)、连枷齿(toqmaqni? ti?i)、碌碡(tuluq ta?)。这些打场工具的使用改变了以“牲畜踩踏”为主的传统打场方式,减轻了畜力人力,提高了打场的效率和质量。这一时期的扬场工具比较多,有锨(kyr?k)、木锨(kyrd??k)、木叉(ajri)、簸箕(kyrd??k syb?t)、筛罗(?lɡ?k)、粗筛子(?tk?rm?)、细筛子(??lbir)、扇车(tom ?lɡ?k)、笤帚(sypyrɡ?)等。扇车的引入使得农民可以无须依靠自然风力进行扬场作业。簸箕、筛罗、粗筛子、细筛子等工具在语言上的细化也反映了人们对扬场精细化的重视。扬场结束后,维吾尔族农民将粮食用袋子(qap)、长袋子(ta?ar)装好,用车(araba)运回家,储存在粮仓(sa?han?)或窖(oru)里。
这一时期,新疆加工粮食的工具也比较多,有拐磨子(jal?ut?aq)、磨(tyɡyrm?n)、水磨(sy jal?ut?aq)、大水磨(sy tyɡyrm?n)、碾子(tuluq ?? tuluqni? astin ta?)、曹碾台(tyɡyrm?nni? astin ta?)、杵臼(soqa)、碓(tom soqa)、石铁臼子(hawant?a)、石碓嘴(t?anaq)、碓窝(o?ur)、登碓扶手(asqu)、夹碓木攥(tytyn)、碾杆木(t?yryk I? ??> ?? ù粮食深加工的重视及其粮食加工水平的提高。
畜力是运输、交通、犁地工具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牵引工具。新疆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役畜有牛(kala)、马(at)、驴(???k)、骡子(q?t?ir)、骆驼(t?ɡ?)等,其中牛是最重要的役畜。这一时期的察合台语对牛的划分比较细,如:uj(耕牛)、?kyz(骟牛)、buqa(牤牛)、si?ir(公牛)、in?k(乳牛)等。耕牛在语言中的单独指称反映了它在维吾尔族农业生产中所占的特殊地位,它不再是获取乳酪、皮革、肉食的來源,而是主要用于农业生产。
2 在农作物方面
在清政府政策鼓励下,新疆的农作物种植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了迅猛发展,这不仅表现在农作物品种的极大丰富,也表现在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粮食作物是新疆农作物种植的主体。除了继续以麦子(bu?daj)为主外,还有大麦(seriq arfa)、糜子(tariq)、黍子(tutu?a?ɡu tariq)、小米(kyr?k)、小黄米(t?yd?yn qonaq)、高粱(to?ra qonaq)、黏高粱(tutu?a?ɡu qonaq)、笤帚高粱(sypyrɡ? qonaq)、玉米(k?m? qonaq)、水稻(?al)、青稞(jalan arfa)、铃铛麦(asman arfa)、荞麦(qara arfa)、早谷(baldir qonaq)、晚谷(k?nd?i qonaq)等。高粱这一传统农作物在这一时期不仅有了自己的专称,而且其内部还有了较细致的分类,侧面反映了高粱在此时的农业生产结构中的种植比例有较大提高这一事实。玉米作为新引入的粮食作物,此时种植范围还是很大。
豆类作物作为粮食作物的重要补充,其种植区域从南疆、东疆扩大到北疆,其品种也有了很大增加。如:豆(furt?aq)、小豆(lobja)、菜豆(ma?)、豇豆(paxlan furt?aq)、豌豆(kyt??klik furt?aq)、茶豆(xalta furt?aq)、 AFj?si furt?aq)、贼豆(ta? furt?aq)。
随着屯垦活动的兴起、屯垦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人口的迁移等,食用油的日常使用出现供给不足。这一情况加速了油料作物的种植。种植的油料作物有芝麻(ɡynd??t)、胡麻(zi?ir)、油菜(qit?i)、苏子(zar?un)、麻子(za?ra)。其中,油菜作为新引入的油料品种,种植范围还比较有限。而胡麻由于其早熟、抗旱、耐寒、耐瘠、抗盐碱等特点而被清政府重点推广种植,使得胡麻的种植、食用人群在这一时期都超过了其他油料作物。
棉花(kif?z)仍然是最重要的、种植范围最广的纤维作物。苘麻(k?ndir)、线麻(m??yt t?iɡ?)、練麻(torqa t?iɡ?)、苎麻(fi?qan)等作物,最为棉花的补充,以满足生产生活中的不同需要。
3 蔬菜种植方面
这一时期,蔬菜已從新疆的粮食作物种植中独立出来,日趋专营化、商品化。
据史料记载,清朝初期,新疆栽培、食用蔬菜的种类、数量、规模都不是很大,维吾尔族人所食用蔬菜品种也不是很多。“菜则惟食蔓菁、芫荽、皮牙子、其余各种蔬菜俱不知食”[4] “回人不多食菜,故圃事疏而菜类亦少”[5]。新疆蔬菜种植业的大发展主要是从请乾隆时期开始的。清朝统一新疆后,大力发展屯垦事业,致使内地农业人口大量迁入。屯垦区不仅种植粮食作物,也种植蔬菜。内地军民的屯田实边,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入了大量的蔬菜品种。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清政府实行租种菜园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蔬菜商品化种植。18世纪中后期新疆南北疆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租种菜地的人也非常多,并在一些城市周边出现了许多蔬菜种植户。以乌鲁木齐为例,乾隆时期“有所谓圃户者,租官地以种挂彩,每亩纳银一钱,时去时来,不在户籍之数也”[6]。这一时期北疆的昌吉、米泉、呼图壁、阜康、吉木萨尔、乌苏、精河、塔城、伊犁等地和南疆的焉耆、乌什、阿克苏等地都有了蔬菜的种植。
蔬菜品种的丰富在《五体清文鉴》中也有非常明显的反映。《五体清文鉴》记载了茄子(p?t?nɡan)、丝瓜(b?dr??)、冬瓜(t?kj? qabaq)、瓠子(a? qabaq)、倭瓜(qaba)、葫芦(qabaq)、蔓菁(t?am?ur)、萝卜(turup),胡萝卜(z?rd?k)、芥菜(k?kba?)、白菜(aq b?l?k)、菠菜(qozi qolaq)、荠菜(otja?)、茼蒿(baj t??t??k)、香菜(jum?aq syt)、芹菜(ja?ilk?k)、韭菜(k?ld?)、豇豆(t?yɡ? furt?aq)、蘑菇(qoziqarni)、山药(jiltiz k?k)、笋(soja)、洋葱(fiyaz ? sarimsaq)、姜(z?nd?ipit)、辣椒(qizil murt?)、茴香(badijan)等78种蔬菜名。这78种蔬菜名中有50个都是偏正结构的仿译词,如:ja?at? qulaq(木耳)、鸡腿菇(tuxu qoziqarni)、沙葱(qum fijaz)、水茄子(suluq p?t?nɡ?n)、刺儿菜(tik?n k?k)、野葱(jaba pijaz)、猫脚菜(my?yk ezi)。这些仿译词的原型绝大多数来自汉语,反映了内地对新疆蔬菜种植业的影响以及汉维两个民族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交流。
4 农业生产技术方面
(一)土地方面
这一时期对土地的区分更加细致。从性质上,将私田(j?r)和官田(albanni? j?r)、国有土地(ynd?yryk j?r)、清真寺用地(w?xpi j?r)分开;从肥沃程度上,将壮地(??)与薄地(ji?ik)分开;从使用状态上,将未开垦地(bin?m)、新开垦地(je?i at?ma)、荒地(d?a?ɡal)、熟地(fi?iq j?r)、弃用地(ta?la?an j?r)等区别开来;从构成上,将田地分为沟渠、垄(qir)、畦(etiz)、地边(t??t)、地头(ba?lam)、地界(arad?)等部分;区分带水沟的田地(teri?li?)、水洼地(ut?uq j?r)、岔子地(a?iz)、碱地(?ora j?r)。
水利方面
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干燥少雨的气候,农业用水主要靠灌溉。这一时期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了由河(?ol)--河沟(eriq)---干渠(?st??)---沟渠(?il?a eriq)----田间水沟(quruq eriq)--田间小水沟(soken ?il?a)构成的三级灌溉系统。重视对河川堤防的防堤(qir)筑坝(qirla?an qir)。在高地饮水灌溉方面引入水车(t??r?k dolat/suni? ?alt?ɡi)。
(三)耕作技术方面
农业耕作方式虽然仍是传统二牛抬杠式的犁耕方式,但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时的耕作技术较之于以前有了较大进步:一是已形成“耕--耙--耱--中耕”旱地耕作技术;二是犁镜和犁横木的使用使得犁耕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引进先进的播种技术,提高了播种质量。
(四)田间管理方面
《五体清文鉴》记载了不少表示田间管理的词语,如ota-耘草)、tarqat-(分苗)、tybl?- (培苗)、qi?(粪肥)、qurt(虫)、qurt t?iq-(生腻虫)、kys?j (玉米黑粉菌)、kys?jl?n- (黑穗病);bix(芽)、bixlat-(发芽)、yndyrm?(土内发芽)、yn-(土内发芽),k?k?rɡ?n(萌芽)、k?k?r-(发生)、t?iq- (长出)、tybl?ɡ?n (根芽)、tybl?- (根发芽)、k?t??t (秧子)、ys-(长)、ys?b toxta- (长足)、toxtala- (长成)、xoxuq bol- (打包,指玉米穗开的花)、dan al-(作粒)、bixlan-(苗拱出土)、ba?(穗子)、ba?aq (谷穗)、ba? t?iqar-(秀穗)、a?liq t??l?nɡ?n(穗子秀齐)、t??t??kl?-(开花)、danlat- 结子)、fi?- (熟)、t?aqmaqlan-(穗子下垂)、?orra(二茬苗)、 ?orrala-(生二茬苗)、pit??k bol-(生莠)、sola?- (晒蔫)、d?artaq(谷纽)、k?rm?k bol-(田荒)、qutur-(疯长)、xam(生的)、fit?iq(熟的)、quturdi(疯长)、bytti(生长)yndi(发芽)。这说明维吾尔族农民在近一千年的农业生产中积累了一定的田间管理经验和农作物病虫害知识,了解农作物生长环节和状态,并非个别史料所载的“嘉禾与恶草同生,不加耘锄,且云草生茂盛,禾苗得以乘凉”“无锄,不知芟芸”[7],也非个别研究中的“播种后,不懂得去施肥、除草,田间管理差。”[8]
总之,经过清政府一系列惠农促农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新疆的农业生产获得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农作物品种极大丰富、农作物种植结构日趋合理、蔬菜种植日趋专营化商品化、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进步。这些为新疆农业的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区胜利路666号新疆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沈淑花,18909911493
[2]仿译词是指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通过逐一翻译原型词的各组成要素,仿照原型词的构词方式加以组合的方式而创制的新词或其功能近似于词的固定词组。(马德元.维吾尔语中的仿译词[J].民族语文,1995年底4期)
参考文献
[1] 《五体清文鉴》1957年影印版,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序言页.
[2] [3]刘锡涛,议新疆清代农业技术、喀什师范学院,1999年(1):42
[4] (清)苏尔德,新疆回部志[M]卷二
[5] (清)萧雄.西疆杂述诗[M]卷四
[6] 昝玉林.乌鲁木齐史话[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7] 齐清顺.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2):274
[8] 刘月华.浅析清代维吾尔农业經济[J].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4):21
注作者简介
沈淑花,女,新疆大学中国语言学院,博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维吾尔语言与文化。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