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艺术社会史视野下的马萨乔艺术作品研究 |
范文 | 摘 要:马萨乔是15世纪佛罗伦萨绘画的先驱,他在透视法、空间感和人物的体积感方面成就非凡。艺术赞助是艺术社会史研究的重点,在这种研究趋势的指导下,本文力图将马萨乔的艺术作品看作艺术家创造力和赞助人需求的结合,通过考察其作品中的这两个方面,探索马萨乔的绘画之路。 关键词:马萨乔;艺术赞助;创造力 艺术社会史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已逐渐取代传统的风格分析、图像学、鉴赏学成为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主流,这种新的研究趋势注重艺术的社会环境,并以艺术赞助、艺术收藏、艺术市场、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等为研究对象。其中艺术赞助在贡布里希和哈斯克尔的出色研究下已成为其中的一个重点,巴克桑德尔在其《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历》一书中也强调了赞助人参与艺术生产的重要性,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是艺术家与赞助人社会关系的凝聚体。彼得·伯克则更加注重艺术与社会的“互动”,他除了关注赞助人对艺术生产的控制和影响外,还强調艺术家与赞助人的冲突和谈判。在这种研究趋势的指导下,本文力图将马萨乔的艺术作品看作艺术家创造力和赞助人需求的结合,通过考察其作品中的这两个方面,探索马萨乔的绘画之路。 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是15世纪佛罗伦萨绘画的先驱,他于1401年12月21日出生于瓦尔达诺的圣乔万尼镇的公证人家庭,因这一天为圣托马斯节,因此他名为托马索(Tommaso),“马萨乔”是当时的人们对他的称呼,意为“愚笨的托马索”。他是家中长子,5岁那年父亲去世,12岁时母亲改嫁,童年时期曾前往“珠算学校”学习阅读、写作和数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以后其理解透视法打下了基础。随后马萨乔开始接受画家职业训练,但关于他最初接受训练的地点是佛罗伦萨还是圣乔万尼镇仍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于1422年1月7日加入佛罗伦萨的行会,成为一名独立的画家,这意味着他可以独立接受委任。自此直到1428年逝世,马萨乔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以他的比萨祭坛画、布兰卡奇礼拜堂的湿壁画和圣玛利亚·诺威拉教堂的《三位一体》最为有名。 这些作品大都受到了佛罗伦萨的影响。15世纪的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它凭借着发达的经济和有利的地理位置影响着意大利的政治和经济,并吸引着一大批优秀的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他们研究古希腊、罗马的经典,在美迪奇家族的资助下诞生了一系列杰出作品。但在马萨乔所处的15世纪早期,佛罗伦萨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状况,即这里并非充满乐观主义和共和热情,而是存在人口下降,经济衰退,失业人数增多,贫富分化加剧,普遍贫穷的的问题。这反映在城镇规划、建筑和雕塑事业上,则是旧有的吉贝尔蒂的哥特式风格与多纳泰罗新的古典主义风格并存,佛罗伦萨正处于新与旧的十字路口。马萨乔的作品正体现了早期文艺复兴视觉文化中传统与创新的互动。当时的欧洲盛行国际哥特式风格,而马萨乔的作品生动自然且平易近人这使他在早期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中独树一帜,被称为“乔托的继承者和米开朗基罗的先驱”。 马萨乔的《三位一体》(Trinity)是最早运用科学透视法的代表作品。“三位一体”神学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意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合为上帝一体,最初现于《马太福音》第28章“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你们施洗”。此画作于1425—1428年,位于佛罗伦萨的圣玛利亚·诺威拉(Santa Maria Novella)教堂内部。 这种构图模式取自中世纪和15世纪非常流行的“耶稣受难”(Calvary Altar)和“施恩座”(Mercy Seat)图像,这些艺术作品中常绘有圣母和圣约翰,甚至马萨乔对供养人的绘制在此前也有先例。但与中世纪的宗教图像相比,马萨乔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画面中人物的尺寸相同,没有从大小上对宗教和世俗人物作出区分,其人物更加简单、真实,而且犹如雕塑般厚重、立体。再加上对焦点透视的成功应用,这幅画足以为后人称道。据考证,这幅画的赞助人为Domenico Lenzi,是佛罗伦萨的一位亚麻制造商,他的表兄Lorenzo Lenzi曾经于1425年当选为佛罗伦萨的市长。“三位一体”这个绘画主题是致献于圣三位一体的多米尼克修士与赞助人商议的结果。虽然其最初是作为祭坛画还是丧葬纪念尚不能确定,但在作品底部的碑石上刻着”Domenico di Lenzo and his family members”,因此这幅画可能是为纪念他和他家族而作。而且在其中也存在着两组家庭关系与此相呼应,一组是圣父、圣子、圣灵,三者平等而又相互区别;另一组是由圣母玛利亚、耶稣和圣约翰组成的世俗家庭。 随着时间的推移,意大利的艺术风格和礼拜仪式不断发生改革,马萨乔的许多作品也相继被覆盖、出售或者毁坏。这幅《三位一体》就于1570年被乔尔乔·瓦萨里的设计覆盖,直到1860年左右其上部才重见天日,20世纪中期终于拼接完整。与此相比,马萨乔所作的位于布兰卡奇礼拜堂的湿壁画,经历则更为曲折。 卡尔米内修会教堂的布兰卡奇礼拜堂(Brancacci Chapel)的湿壁画于1426—1427年由马萨乔和马索利诺(Masolino)合作绘制,最终由菲利皮诺·利比(Filippino Lippi)完成于15世纪80年代。这个湿壁画中存在着马索利诺的晚期哥特式风格和马萨乔早期的文艺复兴风格,瓦萨里(Vasari)曾将它看作“供雕塑家和画家学习的艺术殿堂”,但在瓦萨里之后长达200年的时间里,这些湿壁画一度被公众认为是过时的作品,并多次被其他画家的设计所覆盖,1690年还曾经遭到偷窃,直到1771年教堂起火,大部分壁画被煤油熏黑,在修复时,才发现了原有的壁画信息,这也使布兰卡奇礼拜堂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受到艺术史家的极大关注。 布兰卡奇礼拜堂(Brancacci Chapel)于1386年建立在佛罗伦萨的圣玛利亚教堂(Santa Maria del Carmine)南翼部,而这个教堂则始建于1268年,属于卡尔米内修会。至15世纪20年代中期这个礼拜堂开始绘制湿壁画时,布兰卡奇家族对它的供奉已经超过了130年。这个家族由富裕的衣料商人组成,在教堂建立之初就非常活跃,1290年Branca曾担任教堂兄弟会的主要领导,并将这一荣誉延续到了Felice。而且布兰卡奇家族的男士多活跃于佛罗伦萨的政坛,14世纪时Piero di Piuvichese成为家族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杰出代表,他曾经三次担任佛罗伦萨的行政长官、六次担任兄弟会会长,正是他建立了这座家族礼拜堂,因此他的守护圣徒出现在后来的湿壁画中。据记载,1367年,Piero在其遗嘱中表示要对卡尔米内修会的一个礼拜堂进行赞助,金额为一年5弗罗林,持续资助40年。这一资助在他儿子Antonio手中得以继续,并额外拿出200弗罗林。随后在1389年,Serotino拿出50弗罗林作为最早的一批装饰费用。但15世纪礼拜堂内的湿壁画是布兰卡奇家族的Felice赞助而成的。他于1422年继承了这座家族礼拜堂。鉴于15世纪私人礼拜堂在纪念祖先,彰显身份上的重要作用,Felice在继承了礼拜堂之后很可能自己出资对它进行装饰。 湿壁画以圣彼得生平故事为主题,分布在祭坛的左右两侧,除此之外还有取材于《创世纪》的《逐出伊甸园》与《蛇的诱惑》,中间则是圣母子像。湿壁画的原型是1280罗马圣彼得老教堂柱廊画,其关于圣徒生平的故事场景逐渐成为官方图像版本。而湿壁画的文本来源有《圣经》、关于圣彼得节日的祷文和《金色传奇》(The Golden Legend),后者是一部按基督教节庆日顺序来叙述圣徒生平的书,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非常流行。在1390年的账目清单中,这本书出现在教堂的图书馆中,因此也是湿壁画的直接图像来源。圣彼得是Piero di Piuvichese的守护圣徒,选择这个主题是为了纪念Piero,使其祖先得到救赎。马萨乔绘制的主要是《纳税钱》、《给裸体男子施洗》、《圣彼得为患者治病》、《逐出伊甸园》等。马萨乔的艺术造诣在《逐出伊甸园》中表达得更为显著,解决了自己所处时代的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裸体的正确造型和姿势问题。画中的亚当双手捂着脸,夏娃一只手捂着乳房,一只手捂着私密部位,羞愧的情态表现地淋漓尽致。画家对亚当和夏娃双脚的处理也增加了人物地真实感和稳定感。 综上所述,马萨乔在他短短的27年人生中,体现出了巨大的艺术造诣,他对焦点透视法的运用和作品中生动逼真、简单自然的景象承自乔托,又受到了布鲁内莱斯基和多纳泰罗的影响,并启发了后来的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人,他“给予了绘画新生”。除了画家本人的创造性之外,赞助人的需求、动机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甚至决定着绘画的主题、布局和一些细节的选取。因此,马萨乔的成就产生于他和赞助人的互动之中,是其创造性和赞助人需求的有机结合。 注释 [1]彼得·伯克, 刘君.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M].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中译序)17-24 [2]瓦萨里. .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辉煌的复兴[M].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62. [3]AhlD C.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saccio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3. [4]Ahl D C.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saccio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8. [5]Ahl D C.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saccio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158-176. [6]Ahl D C.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saccio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138. [7]Ahl D C.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saccio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141-143. 作者简介 赵向琳(1994—),女,汉族,山東新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欧洲社会文化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