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理雅各《论语》英译本中对“礼”的翻译 |
范文 | 摘 要:“礼”(Rules of propriety)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子认为“礼”是治国的之本,“仁”是“礼”的精神内容,二者相结合“援仁入礼,以仁充礼”,希望用道德和礼教建立起理想国家。所以,“礼”在《论语》的英译过程中是一个重要概念。 关键字:理雅各;《论语》翻译;“礼” “Rules of propriety”,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规矩的规矩”、“礼貌的规矩”。这一翻译是符合近代欧洲思想发展规律的。自欧洲抛弃古罗马古希腊文化之后,中世纪对于神性的提升和对于人性的压抑一直不断发展直到顶峰,而文艺复兴使人性得到复苏,对于“人”的发现是基本的要求。但“人”的发现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规则”来牵制和保护,就会形成混乱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如果说中世纪的欧洲是神性与人性的相较量,那么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就是神性、人性与理性的三体运动,三种关系不断相互制衡和影响,共同发展。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类的认识能力”,这就是“Rules of propriety”的合理性,人性与理性的关系使得社会需要“规矩的规矩”来引导相关的道德准则。理雅各将翻译儒家经典作为其宗教事业的一部分,目的是“让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们真正了解这个伟大的帝国, 尤其是, 我们的传教事业应当得到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引导, 以便确保起长远的效果”。也就是说,“礼”的翻译一方面是对欧洲当时思想的契合,一方面又是神性、人性和理性三方面调和的结果。 出于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这一要求来看,《论语》很好地适应了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型。虽然“礼”束缚了人,使之完美契合封建时代的生产方式、适应封建生产力,但“礼”的提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对于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的教化与启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礼”字包括“礼乐”一起来看的话, 在正文中共出现74次。 “礼”包括政治的等级制度和道德伦理规范。根据《说文解字》记载,“禮”的左半边“礻”指神,右半边“豊”指祭祀用的器皿,合起来指代向神灵进贡的行为,在这里“礼”的应用和欧洲神性与人性的碰撞是异曲同工的。《论语》中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等级制度方面强调的是“名位”。作为伦理道德的“礼”,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等。具体而言包括君臣之礼、父子之礼、朋友之礼、为人之礼、祭祀之礼五方面。 在理雅各英译本《论语》中,礼的几种翻译“Rules of propriety”出现36 次,占48%,“Propriety”出现21次,占28%,“Ceremony”出现12次,占据16%,“What is proper”只出现1次,占1%。理雅各作为传教士,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向来华传教士或国内学者介绍中国文化和东方哲学。因此他的翻译忠于原作, 而非崇尚文采。这么翻译是为了忠实地再现原文。因此他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直译为主, 译文参照朱熹《论语集注》添加了大量注解, 翻译态度严谨, 译文更具学术性,但是会导致可读性不强。理雅各深受基督教的熏陶,在翻译过程中,他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的“礼”的内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论语》的大体意思,但是对于细节性的文化内涵词理解的不完全彻底。限于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局限,理雅各多采用西方思维来翻译,并没有完全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 “礼”首先是政治制度,其次道德准则,最后是宗教礼节。“夫礼,所以整民也”,“礼”是作用于国家社稷层面上的。孔子曾在《论语》中提出“礼治”的思想,“礼”是服务于社会和统治者的,明确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夫礼,政之舆也”。其次,礼是健全自己人格的方法。“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进一步来说,“礼”是古代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最后还要看“礼”这一词中人性與神性的关联,“礼”最初的本义就是祭祀鬼神和祖先的仪式活动。后来才衍变发展,推而广之。在《论语》中宰予提问孔子: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讲述的就是关于服丧的年限问题,宰予认为服丧不一定非要三年,提出废除“三年之丧”,而孔子则坚决维护服丧三年的礼节,并且批评了宰予。当然用现在眼光看,孔子的“礼”与我们如今的“礼”有很大的出入,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不再采用落后的礼法,但在根本上,“礼”是中国宗法的一系列外在表述,也是维系中国民众血缘的一个标准,从这一点上看,“礼”在今天对中国人来说仍然有强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从启蒙时代理性与人性神性的多角度看待,再到中国传统“礼”的解读,理雅各的翻译是恰当的。“礼”在中国绵延数千年,其根本还是在于建立一套准则,约束社会的政治、约束人的自我,而在这其中又不可避免的使得人更加注意自身的修养,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论语》的独到之处是兼而有之,既有理性的束缚,又有人性的阐发。人性神性理性其实不是对立面,更准确的来说是对立统一的三种表述,三者可以共存和促进。从理雅各的角度看“上帝建巴别塔”使得世上人类语言不通是命运的选择,因此他对于自己的认知仅限于“使命”,但中西方的沟通和相互作用是不可避免的,《论语》就是一个铁证,因为他是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这么来看,“巴别塔”的设定是有趣的,世间人类虽然语言不通需要翻译,但其实文化和思想本质上是有紧密联系的。 参考文献 [1]魏淑仙:《理雅各<论语>副文本中的意义新构——<论语>注疏话语研究》,黑河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2]王延芬:《《论语》辜鸿铭译本与理雅各译本之对比》,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作者简介 陈昊哲(1994-),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民 族:回 职称:学生,学历:在读本科生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 论传统殡葬文化下的墓园景观设计 王继君 (吉林省通榆县殡葬管理所,吉林 白城 137200) 1 传统殡葬文化对现代墓园景观设计的影响 我国当代殡葬习俗和现代城市墓园景观规划设计,一直受到传统殡葬文化的深刻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在当代,墓园承载着安葬逝者与传播传统殡葬文化的双重内涵,所体现的供人们寄托抒发思念之情、抚平哀伤等特点同样使墓园成为了一处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地方。 2 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的特点 1)厚葬的风俗中国传统中央集权制影响的帝王厚葬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民间的办丧理事。再加上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事死如事生”的生死理念,又受儒家孝道的影响,许多人把办理丧事视为对祖先尽孝的最后时刻,后人在置办丧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亡者实施厚葬,是被视为尽孝的表现。 2)尊卑有序的殡葬礼仪儒家认为,孝的判断标准为是否合乎礼。古人讲究“葬之以礼”和“祭之以礼”,这里的“礼”不仅仅指纷繁复杂的殡葬礼仪,而是周朝传统礼制,古人讲究厚葬的同时,葬礼是奢华还是简朴,要看身份,讲究尊卑有序。儒家尊卑有序的殡葬观表现在殡葬礼仪中,主要体现在称谓、规格、陪葬品和陵墓这几点上。 3)祭祀行为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逝者的丧葬是后辈对亲人所尽的一种责任和义务,而祭祀,是最能体现殡葬活动仪式感的一种行为,数千年来祭祀活动形成了一套沿用至今的习俗,人们遵循着“丧尽礼,祭尽诚”的观念,祭祀活动是人们缅怀逝者并希望逝者能安息而产生的活动,或是以慰藉生者的追思,或是对亡灵的恐惧和崇敬。 3 城市墓园景观的研究意义 墓园是指在墓地上增加庭院和公园设施,并作为城市绿化的一部分。通俗来讲,墓园是为逝者公民提供遗体或者骨灰安葬的公共场所。城市墓园景观有其区别于其他城市景观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3.1 我国相关研究的落后 我国现代城市墓园设计的相关研究比较落后。长期以来,我国殡葬设施的规划设计更注重功能,在其人文意义及精神层面的探究却不够重视,受中国传统殡葬观的影响,人们对殡葬场所一直保持回避态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殡葬景观设计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城市墓园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问题。对解决人地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2 墓园景观的特殊社会属性 墓园景观空间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社会属性,它在埋葬死者的同时,更是寄托生者哀思的场所,是历史文化的承载体和逝者精神文化的传承体。在我国,现代墓园的规划设计除了与场地地理条件有关,殡葬习俗与传统殯葬文化对设计的影响更大,墓园景观空间的营造更是由人们的行为活动、祭祀方式所主导的。 3.3 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双重压力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老龄化不断增长,人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逐渐减小,墓园的规模却在不断扩大,此时,传统公墓在诸多方面已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要求。人们墓园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方寸之地,墓碑林立”,这种简单的墓地形式,人们希望死后也能生活在生态美丽的如画园林之中。这两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墓园建设的发展。 4 城市墓园景观的设计原则 4.1 景观设计应满足人们的殡葬活动和祭祀行为 墓园景观空间不仅要考虑死者的安葬,更重要的是考虑生者殡葬活动与祭祀活动的需要,中国人在进行殡葬活动时,非常重视祭祀行为。墓园景观设计通过划分出的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场所引起人们的心理在空间位置上的反应,各种不同的空间是不同性质的区域,如园区内的骨灰廊骨灰亭等殡葬功能建筑空间,空间序列的组合,方向能极大地影响人们在环境中的流动状态和行为活动。因此,景观设计的空间序列应满足人们的殡葬活动和祭祀行为。 4.2 营造庄重肃穆的殡葬祭祀氛围 墓园是寄托生者哀思的场所,墓园的首要任务满足人们祭奠死者,悼念、缅怀故人,中国人自古以来有祖先崇拜、灵魂不灭的观念,同时遵从尊卑有序的殡葬礼仪,因此,中国的城市墓园不应盲目仿照西方那种亲近自然的田园乡村式墓园,墓园在与园林结合,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应该尊重传统的殡葬习俗,去进行规划设计。墓园的深度和气氛尤为重要,中国的城市墓园设计首先要营造庄重肃穆的殡葬祭祀氛围。 4.3 墓园景观环境的生态化 墓园作为特殊的城市绿地组成部分,在保证殡葬用地的同时,减少硬质部分,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也是其规划首要任务。现代城市墓园的生态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墓园的规划建设,应树立整体优化的环境观念,墓园环境应与自然和谐共存,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为城市创造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4.4 设计应突出传统殡葬文化 中国殡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墓园中的园林绿化是“形”,而殡葬文化如何在设计中体系则是景观设计的“神”,墓园景观设计的时候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的内涵,通过景观反映出传统的孝道、厚养薄葬等文化主题。 我国传统殡葬文化对现代城市墓园的规划设计有着重要影响。墓园设计者应从悠久的殡葬文化历史中,发掘设计理念,把握传统民族殡葬文化特色,使墓园景观空间满足人们的祭祀行为活动,营造有文化特色、以人为本、人性化的墓园景观空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