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研究 |
范文 | 摘 要:目前的大学生创业问题而言,大学生创业难、大学生创业环境差等一系列问题,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重点关注话题。本文首先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问题,最后根据相应的问题提出提高创业能力的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能力提升 就业对于政府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政府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首先对整个社会而言,就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整个社会的不断前进,记得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就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就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得人们更加投入到社会生产当中,从而就稳定了社会的秩序。其次,对于劳动者自身而言,劳动是获取报酬的唯一途径。我们的衣食住行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资金,而只有劳动才能获得生活来源,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劳动当中。而创业也是一种就业模式。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具有普遍性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并非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新事物不断的产生发展,旧事物的逐渐消亡,都是更古不变的规律。经济危机下的部分企业倒闭,意味着这些企业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社会发展中走先灭亡。首先大学生创业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大学生通过四年的高等教育,进一步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因此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新颖独特,从而就更容易请找出社会中的潜在商机。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学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近三年来中国的实际失业率保持在10%左右,其中大学生为主要的失业群体。面对大学生“毕业就是失业”的这一现象,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希望通过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来拉动就业率的提高。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现状 1.1 教育理念不成熟 随着我国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意识的觉醒,我国逐渐开始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但是同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里面不够成熟。首先,从大学普遍开设的相关创业课程来看,大学并没有十分重视自主创业课程。其次,从高校开设课程的水平来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课程水平普遍较低。根据相关的高校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211”大学中,开设的创业相关课程数量不超过50%。而在这不足50%的大学中,即使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也大都是过于形式主义,学生们多是在临近老师检查时,进行突击学习,多以应付的心态完成检查。而相关课程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偏向于理论上的讲解,也加剧了学生们的应付心态。 1.2 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较弱 从当下高校从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课程教师来看,多是有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并没有实际的创业经验。大学的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知识水平,但是由于其常年从事教育工作,所接受的相关信息与实际的工作生活脱轨。教师没有相关的创业经验,就很难了解到创业中所面临的困境,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无法将重点问题指出,使得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课程也脱离实际。此外,就是没有实际的创业经验,就无法了解大学生创业时的心理压力,更别提感同身受的为大学生们缓解心理压力,疏导创业的恐惧心理。最后,高校内并没有教授大学生自主创业课程的专业老师,多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课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1.3 大学生自主创业课程的体系逐渐完善 虽然我国目前的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课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经过十几年的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课程的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课程对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作用效果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大高校开始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从1999年举行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开始,标志着各大高校逐渐开设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到相关课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受到全国各大高校的高度关注,这也为今后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也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近年来我国举办了多项大学生创业大赛,实施了多种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根据我国自身的国家情况并结合发达国家已有的相关教育体系,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努力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家环境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体系。 1.4 大学生自主创业课程的结果逐渐显示 自1999年开展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开始,我国高校开展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课程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经过这18年的不断探索与努力,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果也逐渐显示给众人。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没有接受自主创业课程之前,大学生对创业这个概念非常模糊,普遍认为自己具备的创业条件不充分,创业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相对遥远的概念。然而随着相关创业课程的展开,高校大學生创业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创业也不再是那么的遥远。通过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知道,越来越多的“八零后”企业家逐渐涌现出来,如聚美优品的创始人兼CEO—陈欧,年仅29岁就荣登福布斯创业榜。类似于陈欧这种“八零后”的创业企业家越来越多,逐渐成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 目前大学生面对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2.1 性别差异导致创业能力不同 通过对两种性别研究对象的访谈,我们可以发现男生的创业能力要明显高于女生。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侧面了解了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从研究对象反馈的信息来看,男生更愿意进行社会活动。主要表现在男生更愿意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在校大学生中男生进想兼职的现象要比女生多。当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男生和女生的思维和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差距,男生更容易处于支配领导的地位,而女生则更愿意扮演配合的角色。这种状况也符合男生、女生的各自社会角色。男生在社会及家庭中依然扮演者主力角色,因此男生在毕业后选择工作时,更愿意追求名誉、社会地位、财务,而创业则为男生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男生对创业的兴趣要比女生更加浓厚。 2.2 现有的教育体制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接受大学生自主创业课程,多是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大部分的学生认为现有的课程并不能有效地提高自身创业能力。另外有一部分学生直言,在收看相关课程视频时,并没有做到集中注意力。因为在收看课程时,学生们登陆的地点不限,只要将学生的帐号输入到固定网址后,就可以收听课程视频。在整个收看的过程中,视频平均每10分钟中断一次,需要学生手动点击开始。因此,除了必要的手动点击外,剩下的时间多用来做别的事情,因此网络课程开展的意义就不存在。 2.3 大学生的洞察机遇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不强 大学生洞察机遇的能力与主动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如果愿意主动学习且主动学习的能力比較强,那么通常情况下,他的洞察给予能力也相对较强。但是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多在校园内,接触到的商业模式和商家有限。大学生接触市场的机会非常少,从而没有机会去锻炼自身的洞察机遇的能力。此外大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不强,由于大学的生活相对松散,学习多靠自身的自律性。自律性较高的学生除了将精力放在学校的专业课程上外,会用剩下的时间进行考去资格证书的准备。很难将精力分散到学习创业知识上。而自律性相对较差的学生,并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他能将空余的时间放到吃喝玩乐上,平时很难复习专业课程知识,就更别提自主学习创 3 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3.1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选择能力 大学生自我选择的科学性是创业成功的基础,因此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进行选择,对大学生日后的创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环境那,没有经历过社会历练,思想相对单纯。再加上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年轻冲动的阶段,在进行选择时往往容易冲动,又不能做到合理的分析自身原因,因此学校要加大对学生们的引导,让学生们科学地进行选择。 3.2 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 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们的创业能力,因此在研究课程的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开设的课程能否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在课程的内容中应该加入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由于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的本专业都是企业管理专业,因此大学生在企业管理上面的知识相对匮乏,很多大学生即使有很好的创业主意,但却不具备企业管理的能力,最终新创的企业依然很难存活下去。此外,在开设大学生自主创业课程时,要让广大学生参与到课程的研究当中。并且开发他们主动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得大学生更高效的进行创业课程学习。可以加强与外校企业的合作,开设了相应的创业基地,为广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只有通过亲身的经历,才能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了就业的能力。 3.3 提升大学生的洞察机遇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首先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洞察机遇能力而言,由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环境内,对于外界商业信息的接触非常少。首先,可以通过与创业机构合作,为学生们争取更大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商业信息。其次,可以通过聘请创业成功的年轻创业者最为客座讲师,女大学生们进行互动交流。同时,这些成功的创业者可以结合真实的经历讲解创业知识,以过来人的角度分析商业机遇的环境,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创业的相关内容,从而提升大学生们的洞察机遇能力。 对于提升大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而言,在开设创业课程时,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不仅仅要求课程开设要求学生们能够掌握创业的知识,同时也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创业知识。大学生创业这门课程所覆盖的范围比较广,仅仅依靠教师的知识讲解和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学生是很难全面的掌握创业知识。 参考文献 [1]王饮寒,李伟.大学生创业能力指标构建及提升路径[J].人民论坛,2011,(17):154-155. [2]赵传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09(07) [3]彭炜,李存.IT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3) [4]安建强,金久仁.理工科大学生创业理念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 2012(09) [5]林磊,陶思亮.中美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比较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 2012(17) [6]唐秋晨,陈杨杨.在校大学生网络创业[J]. 经营与管理. 2012(09) [7]蒋杨永,何朝阳.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分析[J]. 经营与管理. 2012(09) [8]张锡钦.探索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J]. 药学教育. 2012(04) [9]曹玉兰.大学生自主创业培训模式初探[J]. 职业. 2012(24) 作者简介 冯文熙(1993-),男,汉族,辽宁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