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困境探析
范文 武瑾雯
摘 要: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得以实施的中介,是政治语言符号系统。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双重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呈现出话语内容脱节滞后化、话语语境多元化、话语传播两极化倾向的困境。因此,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必须进行转换,加强话语的人格化和生活化的表达、创设对话式的话语范式、提升教育者的媒介素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困境
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新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受到的新媒体话语的冲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话语问题。从新媒体视野开展大学生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内涵
解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内涵,需要用“抽丝剥茧”的方式对其进行层层剖析。“话语是人类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主体间沟通交流的言语行为,即言说者和听说者在特定语境中通过语言符号系统而进行的思想或精神沟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该立足于教育实践活动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根据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话语的含义,可以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是指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话语规则和规律,有效表达和传播其话语内容中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准则,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实现教育目的的政治语言符号系统。
2 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面临的困境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如超媒体性、超时空性、交互性、虚拟性等,并以其开放性、平等性和匿名性的生成方式构建了一个公众意见表达的话语场域,多元话语体系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内容、话语语境、话语效应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要遵循时代发展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网络更新规律等,守好舆论主阵地,种好话语责任田,利用新媒体技术,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真正活起来。
2.1 话语内容脱节滞后化
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在《社会变迁》一书中提出“文化堕距”的概念,意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呈现出的呆滞现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过程中,也存在着话语内容脱节“堕距”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新媒体容易造成两种话语体系的冲突。“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和概括的表述具有一定抽象性。在教育过程中,核心价值观也往往会带有官方话语、文本话语等政治范式的表述,话语体系和话语风格显得庄重严肃。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话语发布和传播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即时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十分显著。不苟言笑、宣传教育明显的话语与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创新之间已经产生了鸿沟,导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体系产生滞后。第二,新媒体容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内容碎片化和表面化。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有利于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互动,打破了以教育者为主导的“辐射式”话语传播模式。但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内容发布和传播往往是以零散的方式进行的,造成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内容的“碎片化”;另外,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实践活动虽然坚持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和主导地位,但从内向外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在政治理论观点上虽保持了一致性,但从内向外呈现分歧、背离逐渐扩大的趋势,”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内容的“表面化”。
2.2 话语语境多元化
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带来了挑战,改变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语境。第一,西方国家凭借其在新媒体技术方面的优势地位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消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媒介载体对大学生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价值观的输入,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并对“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一些概念进行有意曲解,以煽动起大学生群体的极端心态和行为。同时,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和复杂性,也为西方社会思潮渗透提供了便利,西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涌入对青年的价值观产生消极的影响。第二,“任何一种话语既是有效的,又是无效的,这取决于它的话语适应力。”这里的话语适应力即是话语在不同语境下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话语只有符合特定语境才具有意义与价值。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必须要突破以前的政治性、以教育者为主体的语境,对话语内容进行创新,实现话语语境的现代性。但是,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语境仍然存在着严肃刻板的问题,脱离新媒体语境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3 话语传播娱乐化和经院化
新媒体环境下,要警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传播极端化倾向。第一,要警惕话语传播的过度娱乐化。新媒体环境下话语信息内容冗杂,表现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泛,出现了以商业和娱乐为代表的舆论场和以宣传时政观点,学术理论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场“同台唱戏”的局面。目前,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传播中可能存在娱乐化、庸俗化等倾向,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效性。第二,在新媒体环境下,话语传播具有媒介多样化,内容生活化的特点,另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充满个性的生活化话语。而课堂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更偏向于政治性话语和文本式话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工具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呆板”等问题依然突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与阐释学术化、专业化有余,但是生活化不足,这种经院化表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3 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转换的路径
3.1 加强话语的人格化和生活化的表达
“生活是人的存在方式最完整、最生动、最质朴的表达。”言而有效的话语表达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因此,要以大学生的生活为中心,关注他们的真正需求和发展,构筑人格化和生活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表达和话语体系。
人格化的话语表达有利于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加大学生群体对话语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如,2016年,在微信和微博上被广泛传播与转发的一篇名为《大家好,我叫中国》的文章。该文章形式新颖独特、图文并茂,通过“个人简历”的形式将中国的基本面貌呈现出来,充分使大众感受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辽阔山河,激发了大众的爱国热情。这种形式有利于受众对“爱国”价值观的认同。在高校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将反映富强、民主、法治等主流价值观的话语,通过巧妙新颖的设计,用人格化的方式展现,相信会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话语表达方式的生活化更能够激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助于核心价值观的“入脑”和“入心”。首先,可以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话语资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生活化语言更新的速度很快,教育者要善于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话语素材,汲取其中优良的话语内容,剖析其话语风格,融入思政课的课堂教育中。其次,寻找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需求的真正契合点。新媒体话语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是因为它能够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教育者应该要积极探寻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与大学生实际需要的真正契合之处,并建立合理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体系,满足双方需求和期待。再次,实现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的相对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难免对艰深晦涩的文本理论阐释有抵触和排斥心理。应该鼓励大学生用流行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词汇进行阐发、或者鼓励他们利用自己擅长的新媒体技术,如制作微电影或动图表情解读核心价值观,将“大道理”变为“微话语”,“大理念”变成“小故事”形成生活化的话语场域。
3.2 创设对话式的话语范式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必须要改变独白式的灌输模式,转变教育观念,创设对话式的话语范式。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话语“共享”模式,不是主客体之间的“二元分立”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体的一种平等的对话模式。
首先,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话语场域,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表达权和主体人格。正如戴维·伯姆所说“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其次,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创设“对话”式的话语范式并不是否认教育者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话”并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将观点进行协商,而是在交流过程中,教育者引领受教育者探寻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并在听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可信服的觀点和论据,促进他们对核心价值观自觉反思、感悟和践行。
3.3 提高教育者的媒介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高素质的教育队伍是必不可少的。新媒体语境下,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鸿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新媒体技术并且融入了新媒体环境,而教育者却还没有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因此,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底气和力量。
首先,教育者要熟悉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体系。主动融入新媒体环境,并注意观察和感受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话语体系和话语交往方式,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且了解新媒体的话语传播方式和机制,把握其中的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有效传播。其次,教育者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创新研究。教育者要明确大学生接受话语的心理结构,观察他们对话语的期待、接受的动机、接受态度等,总结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话语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将其运用到实际教育工作中,构建起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满足大学生需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体系。再次,教育者要明确自身的话语角色。新媒体时代,各种社会思潮迅速发展和传播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构建“对话”式的话语范式,消解教育者的话语霸权并不意味着教育者话语权的丧失。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要敢于并善于介入大学生的话语领域,掌握议题设置的主导权,坚守好舆论阵地。在借鉴新媒体话语时,教育者一定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对错误的思潮和言论进行及时的清理,避免出现低俗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DB/OL].http://www.zgdsw.org.cn/n/2014/0226/c218988-24467940.html。
[2]郭湛,桑明旭:《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发展趋势与内在张力》,载《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3]侯勇: 社会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 199—200页。
[4]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第251页。
[5]赵崇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探析》,载《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6]毕红梅 付林溪: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探析》,载《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7][英]戴维·伯姆.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