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思考 |
范文 | 顾良 孙晓旭 摘 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发展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关键,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就需要高校可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展开分析,提出合理的措施进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价值观 现代社会转型发展,对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大学生可以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良好发展。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思潮涌动,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影响,导致心理问题屡屡发生,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摸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教育模式创新,以求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 1.1 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促使大学生人格、知识和能力全面兼顾,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所以,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推动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所以,推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深入摸索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整合教育资源,突出教育特色,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如果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将会影响到后续的文化知识学习和素质能力培养。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动力匮乏,人际矛盾冲突,遇到挫折情绪很容易失控,制约大学生后续的知识学习[1]。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选择合理的心理方法进行处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便于更好的迎合高校素质教育需要。 1.2 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个体发展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正视挫折,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创新思维和独立意识,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志较强,获取信息的途径较为多样,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潮涌现,出现逆反、偏激心理,制约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2]。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2.1 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 纵观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来看,多数高校对此缺乏在足够重视,未能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之人员配备不合理,多数老师身兼数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匮乏,可能是校领导或是辅导员兼职,导致工作混淆,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基于此类原因,辅导员成为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但是由于辅导员缺乏专业心理教育培训,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知道如何有效解决,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3]。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不足 通过大量实践调查可以了解到,无论是校领导、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足,即便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部门,但是校领导却不愿意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导致很多人员不知道学校有这项服务。也正是由于心理健康认知不足,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表面,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4]。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对策 3.1 塑造特色校园文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高校相关领导干部予以高度重视,转变教育理念,开设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更为关键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通过塑造特色校园文化,潜移默化中净化学生心灵和人品,积极解决学生的不良情绪。同时,提高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塑造,注重校园环境宁静、优美,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 3.2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素质水平,提供就业指导 结合相关文件精神,整合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和学生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学校和学生之前的联系,有助于改善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缺陷和不足。高校领导干部应该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从外聘请专家学者讲课培训,学习前沿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提升工作有效性。与此同时,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升级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硬实力和软实力,塑造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以便于克服心理障碍,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3.3 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育手段不断推陈出新,除了校内的板报和报刊以外,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渠道扩大宣传,反馈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便于及时发现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及时治疗,为大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新媒体技术宣传,包括微博、QQ和微信等渠道,鼓励大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和现实,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责任感。除此之外,还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致力于为大学生营造自然、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空间,通过外界环境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提升和完善自我,身心健康成长。 4 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加严重,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者,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整合教育资源,借助信息技術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打下坚实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邓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20):41-42. [2]李小鲁.从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看广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J].高教探索,2016,23(02):12-17. [3]胡凯.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2):256-260. [4]易晓敏,李燕.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系统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1(04):9-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