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分流培养研究
范文 林晨昕 刘艳文 黄译萱 孙阳波
摘 要:独立学院自1999年开办以来,目前全国已有三百余所,承担了1/3的本科培养任务。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不但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机制,而且在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和扩大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專业改革无疑是独立学院创新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分流培养
1 分流培养定义
分流培养模式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按学生主体来设计教育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优势特长、全面发展学生能力。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潜能和特点,要对学生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培养,以“自择专业方向、分类培养、后期分流”为原则,构建相应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分流培养模式较好地解决宽基础与针对性强的矛盾、学制短与适应性强的矛盾,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优势和特长、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 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分流运行的典型案例情况
作为独立院校,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自2012年开始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实施“通识教育+专业培养”两阶段培养模式。经过3年的运行,在专业分流方面主要分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3个专业,主要方法是在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3个学期后,进行分流培养,分流的过程在第4个学期开学前结束。2012级和2013级学生进行分流时采取的方式是:首先进行专业动员会,由3个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介绍为学生讲解专业的培养特色、学科建设、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等,之后由学生根据志愿选择进行预报名,预报名结果出来后按照学生的学分绩点从高到低进行筛选,如果学分绩点相同的情况下按照英语成绩1~2大一两个学期的精读、视听说和口语的平均分高低进行排列。2014级进行专业分流时学院总结了前2年的经验教训,规范了专业分流流程:公布分流方案→专业分流动员会→填报志愿→组织分流→公布分流结果。
3 工商管理大类分流运行机制的实践困境
我国实行工商管理大类分流大类招生这种培养模式的高校已越来越多。但是分流培养虽然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专业分流导致专业分化加剧
对所谓的“冷门专业”的发展产生冲击学生在进入高校后,从通识教育开始直到大类分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具体专业的前景了解不够清晰以及部分学生“随大流”的心理很容易在专业分流的过程中形成各个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如果任由学生进行这种自主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就形成了,而随着“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推进,“热门专业”人数就会越来越多,“冷门专业”人数也会越来越少,最终给“冷门专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甚至直接被高校所淘汰,既不利于高校的综合发展,也不利于综合人才的培养。
3.2 完全根据学分绩点分流不符合素质教育趋势
预报名结果出来后按照学生的学分绩点从高到低进行筛选,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会稍微放松,这种测试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况且大学选择专业主要是看对专业的兴趣度和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这一点是无法由成绩判断出来的。此外,如果学分绩相同的情况下按照英语成绩1~2大一两个学期的精读、视听说和口语的平均分高低进行排列。英语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对该专业的感知和认识能力,从而导致某些同学因为英语成绩而错失自己喜欢的专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所以导致专业分流的不合理。
3.3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不应该仅仅是相近学科的简单合并,而应该通过在课程、理念、体系等方面的优化改革赋予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来自主选择。但是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大类招生,课程体系的建设还并不是那么合理。例如,高校课程的必修课远远多于选修课,而真正体现学生差异性培养的课程却是选修课。高校一般把课程设置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其中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一般设定成必修课,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例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几乎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这种课程设置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4 针对大类分流中产生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4.1 做好分流前引导工作
在学生进入高校的前一至两年内开展专业导学之类的课程,使学生对以后将要选择的诸专业的学习方向、学习难度、就业前景等方面有一定了解,帮助学生在分流中消除盲目性,消除“随大流”的可能性。在分流开始前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各专业,具体内容包括开展讲座、实践活动、安排导师等。开展讲座可以请高年级的学生来谈谈自己学习专业知识的感受以及对所学专业的看法。
进行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参观专业实验室、工作室,亲身感受各专业特点。同时,安排辅导员、各专业教师接受学生对于专业分流相关问题的咨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以顺利地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专业,避免扎堆现象的出现。
4.2 设置多角度的考评指标
多角度的考评指标可设置如下:分流前学期的课程成绩、实践课程成绩、专业基础知识预选成绩。专业基础知识预选是指学校可以在分流之初可以对学生志愿填报的专业进行基础知识考试,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也为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进行预测,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多个角度设置考评指标能够综合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更好地帮助学生为了自己选择的专业做出努力,从而顺利进入该专业进行学习。
4.3 工商管理大类分流培养应适应
“三个需求”、做到“三个结合”、实现“三个转变”,以确保工商管理大类分流培养的运行机制长效、畅通。
1)适应市场要求,导师科学指导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大类招生的目的是厚基础、宽口径,养“T”型人才。在“宽厚”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选专业方向,强调个性发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发展方向,依据市场需求,结合学生特长、能力,导师全过程引导与学生自主选择结合,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及对学校资源的自主选择,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2)适应社会需求,大类宽口径培养与专业强能力提高相结合,从教学为中心向学习为中心转变。紧跟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改革课程设置,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专业教育培养模式下的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而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实现从教学为中心向学习为中心转变。
3)适应就业需求,先进教育理念与顶岗应用实训相结合,从学校中心向社会为中心转变。大类招生阶段就要为分流工作做准备,让学做好思想准备,为稳步分流工作准备。工商管理大类分流工作,仅仅靠说教、教育浮夸不行,导师制的建立要求导师带学生跑市场、走基层,准确掌握就业需求。分流不是看专业热不热门,而是要看就业需求。将先进教育理念与顶岗应用实训相结合,实现从学校为中心向社会为中心转变。
参考文献
[1]李文,段姝.工商管理专业大类招生分流有效路径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2):177-178.
[2]何静.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现状特征与实施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4):21-22.
[3]万璐,程宝栋,田明华.经济管理大类招生的专业设置与分流及其启示[J].中国林业教育,2016(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