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层反映“共享护士”行业存在三方面问题亟待重视解决 |
范文 | 共享经济是在不断探索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实现发展,近期,“共享护士”这一商业模式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接受市场检验。共享护士是指用户通过网络平台购买专业护士提供的上门护理服务,具体包括护士上门、医疗体检、居家康复、挂号陪诊等服务。在当前社会老年化程度加剧、医疗资源紧缺、便捷性需求增加的背景下,探索用“共享护士”这一模式来解决相关社会问题值得思考。根据今年5月份的统计,以“共享医护”、“护士上门”为定位的医疗应用软件有近20个。这一护理方式的出现,既可大大缓解紧张的医疗服务资源,又能最大限度地方便患者,是一个市场需求强劲的项目。但在“共享护士”发展的过程中,仍有以下三点问题亟待解决。 1 “共享护士”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政策尚存真空地带 从法律制度上来说,“共享护士”做兼职,在执业医疗机构之外提供医疗服务,本身與现行的护士执业制度就有抵触。上海市卫计委曾明确表态,共享护士属于违规执业,护士在未取得《医疗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不得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而护士与网约平台签约的问题也涉嫌违规。创新往往都会跑在现有制度前面,相关规范较之于创新成果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有其必然性。另一方面,医疗作为一个高风险、高专业度的领域,制度规范不能落后于创新太久。如果一味以不合规的理由将“共享护士”的创新之路堵死,缺乏理性。因此,综合考虑其现实需求与风险存在,相关制度的建设宜早不宜迟,不应等问题来“倒逼”。 1.2 平台运营不规范 “共享护士”的商业模式现在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各个网络平台一方面采取夸大宣传、“邀请返利”、“首单打折”等形式争取客源,另一方面又在实际运作中收取昂贵的服务费用来吸引护士注册和保证平台盈利。在不同的“共享护士”平台上,价格存在明显的差异,但都比公立医院价格超出数倍,价格昂贵。运营的不规范可能造成行业的畸形发展;昂贵的价格也会将大量消费者拒之门外,难以产生社会效应。 1.3 医护人员资质鱼龙混杂 现有的“共享护士”的大多app都是采取网络上传相关证明信息这一方式来审核医护人员资质,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有可能会出现提交虚假信息材料、冒名顶替等情况,上门护士的专业性和安全性存疑。针对不同的护理项目,从事上门服务的人员是否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否采取恰当的护理方式,平台的审核也缺乏针对性。 2 “共享护士”发展过程中的建议 2.1 科学制定政策加强行业监管 建议医疗主管部门、工商部门、执法部门等相关政府部门联系相关平台进行调研和材料搜集,了解行业现状,针对“共享护士”这一新鲜事物提前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建立完善“共享护士”准入制度和运营规则,明确监管部门和经营红线,健全配套的责任划分、权益保障和争议纠纷解决机制,确保“共享护士”服务在安全、规范的轨道内运行。 2.2 形成行业规范约束平台行为 企业应在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履行服务和管理的主体责任,行业内部应协商制定行业通行的相关规范,避免行业内部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在物价部门的指导下形成一个行业通行的服务价格体系,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优化服务价格,切实为解决就医难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法举措。 2.3 严格把关确保医护人员资质 在医护人员资格审查环节,要严格确认医护人员是否具备相关护理资质,针对不同的护理类型要针对性的对相关条件进行审查。整个审查环节,要做到每个环节可追溯,被审核人对其上传资料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平台企业通过网络视频真人连线、业内人员相互认证等方式确保平台注册医护人员的服务资质,并定期要求平台注册医护人员上传更新证书材料,确保其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 作者简介 谭艳,女,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党校,大学本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