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
范文 | 摘 要:本文从城乡辩证关系,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和不同因子去县域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关于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综述。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县域经济 研究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国内外关于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不同时期,城乡发展的辩证关系 学者们认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会相应变化。工业化早期,农业政策及政策后果表现为:外生发展战略为工业赶超战略,资源稀缺及二元经济结构;内生政策结构为农业政策扶持,社会政策缺失及政治发展滞后;政策后果为工业体系初步建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林毅夫等,2004)。从不同国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经验来看,当国家处于前工业化阶段时,一般不存在人为的对农业、农村的剥夺,但政策的制定和贸易条件更有利于非农部门;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农产品价格等于甚至超过国际市场价格,农业、农村由受剥夺转向受保护;当工业发展进入更高阶段时,农产品国内与国际价格趋同,各国通过新的手段寻求农业发展。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各国城乡经济、社会政策会逐步走向一体化(李明等,2014)。 2 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 设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目的主要在于地区比较与进程监测。研究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首先要确定经济发展的阶段,即确定工业是否对农业进行剥夺,城乡一体化是否成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衡量工业是否对农业进行剥夺主要有三项指标:有效保护率(ERP)、农业生产者等值(PSE)和名义支持率(NRA)(程国强,1993)。 衡量城乡一体化主要方法是比值法,从赋权方法来看,主要有均方差决策法,层次分析法(AHP)(Satty,1997)和网络层分析法(ANP),均方差决策法适用于固定年份的地区比较;AHP法和ANP法适用于对某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监测(焦必方等,2011)。在城乡一体化体系构建来看,可以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度、城乡一体化差异度、城乡一体化协调度等42项指标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顾益康,许勇军,2004)。也可以从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生活融合和城乡医疗教育融合这三个方面来构建(焦必方等,2011)。在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效率评价体系方面,蔡轶等(2016)运用标杆管理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将湖北省80个县分为三种类型,通过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构建县域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效率模型,并根据数据加以验证,通过对比及树立标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 3 不同因子对城乡一体化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1)经济因素对县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巨大,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县域经济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引起,而区域间差异是县域经济差异波动的主要来源。从产业分解看,第二产业对县域经济差异的贡献最大,且贡献率逐年上升;第一产业对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非常有限,且贡献率逐年下降(张毅,2010)。家庭信贷的变动及教育投入变化,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展等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中,教育对县域贫困缩减有显著正效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减贫效果呈下降趋势。(戎天美,2011,2012) 2)政策因素对县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一方面是政策有效论,政府制定实施偏向于教育方面的公共投入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个人收入(Daly & Fane,2002)。另一方面政策无效论,政府提高用于基础设施改进的投资及扩大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起反作用(Martin,1999;Breton,2004)。另外,在统一市场、资本完全流通的情况下,盲目对贫困地区的企业实施补助和优惠政策,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Dupont & Martin,2006)。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通过对当下社会特征的总结,政府职能转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作用(戎天美,2017)。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从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给定了县域经济相对于其他行政性区域经济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现实地位,且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降低了我国县域经济的现实地位(郑炎成等,2006)。宏观经济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注重总量调节,货币政策在于交易激励(周元元,2006)。 3)地理因素对县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一方面,地理优势有利于发展经济、提高收入和脱离贫困(Bloom & Canning,2003)。另一方面,地理劣势地区因运输成本等交易费用过高而形成壁垒,提高了市场准入的标准,易吸引投资,促进区地经济的发展(Berhrens & Gaigne,2006)。另外,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经济发展、收入分配有着重要影响,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贫困的程度(Khan, 1997;Blignaut & Moolman, 2006)。戎天美(2013)通过对安化茶旅一体化模式的发展研究,强调地方特色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闫天池(2003)认为,按经济地理区及主导产业来划分不同的县域经济,根据区位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复杂性,不同的县域经济可以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关于城乡一体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或着力于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研究,或着力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将其二者结合在一起,互为相应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修订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李明,邵挺,刘守英.城乡一体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农村经济,2014,(06):83-96. [3]程国强.农业保护水平的测度:主要方法评述[J].农业技术经济,1993(1) [4]焦必方,林娣,彭婧妮.城乡一體化评价体系的全新构建及其应用——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评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75-83. [5]戎天美.家庭信贷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85-88 [6]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4,(06):93-97+6. [7] Satty T I,“Decision Making with Dependence and Feedback.”RWS Publication (Pittsburgh P A, 1996) [8]张毅.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15-25. [9]戎天美.国外关于教育与贫困变动理论研究新进展[J].教育与经济,2009(1):48-52. [10]戎天美.我国教育对贫困变动的效应研究:1995-2007[J].统计与决策,2011(1):112-114. [11]郑炎成,陈文科.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实地位变迁:理论与实证[J].财经研究,2006,03:5-20. [12]周元元.宏观政策的微观创新——论县域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协调[J].金融研究,2006,01:139-148. 作者简介 戎天美(1985-),女,吉林白山人,讲师,硕士,益阳市委党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