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机动车限行政策接受度及其影响浅析 |
范文 | 马尧 张艳 摘 要:郑州市于2017年12月首次实施机动车尾号限行政策,一个月后大范围调整实施方案。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比分析了市民对于限行政策的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同时进行风险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可为今后措施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动车限行;接受度;风险;问卷调查 1 郑州市机动车限行措施 2017年12月郑州市首次实施了机动车限行政策,2018年1月进行了政策调整。首次限行方案(本文称单双号限行)每日24时在郑州市三环以内区域的所有道路,按机动车号牌最后一位阿拉伯数字实行单号单日、双号双日行驶。调整后的方案(本文称工作日限行)限行时间调整为工作日的7时至21时,限行牌号更改为1和6的机动车周一限行、2和7周二限行、3和8周三限行、4和9周四限行、5和0周五限行。 2 民众调查与分析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获取反馈信息,调查人群选取为三环以内、个人或家庭拥有私家车且每周有若干出行需要,保证受访者对限行政策有深刻的体会,同时也收集了部分无车人群的信息作为辅助参考。 2.1 政策接受度分析 民众对限行的实施效果持认可态度。郑州市实施限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改善空气质量,大多数市民对于限行方案的环境效果表示认可,高达82.61%的参与者认为机动车限行对于提高环境质量有积极作用,其中22.58%认为有很大作用。两种限行方案的接受度对比来看,支持态度占比分别为单双号限行占43.96%、工作日限行占49.51%,并未过半;有大部分群众处于观望状态。两种方案在支持和中立的态度上相差不大,而对于非常不支持的强烈反对态度,单双号限行方案较工作日限行多至10%。 2.2 主要风险分析 1)催化机动车出行频率和保有量增长,弱化限行时效。限行措施抑制了现有机动车的出行,对于有硬性需求的出行者,长期限行可能促使他们通过增加出行频率来达到出行目的。此外,出行的长期不便可能促使部分车主增购机动车以解决出行矛盾,从而诱发机动车保有量新的增长点。如果郑州长期实行单双号限行,不考虑购车的参与者占比35.61%;长期实行工作日限行,不考虑购车的参与者占比49.74%。在考虑二次购车的参与者中,仍然有35%以上的人考虑购买传统汽车,长此以往将可能导致限行方案下达成的机动车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反弹,弱化限行的时效。 2)公交系统在目前的设施供给下面临挑战。限行引导大量出行向公共交通转移,从郑州市交通委了解到限行次日公交客运量提高约11%。虽然在限行日选择公交出行的民众中增加的有车人群占比仅20.47%,但公交出行为大部分无车人群主要的出行方式,民众反馈公交车发车量少、分布不均。此种方式本身投入运营早,路线复杂繁多、调度不方便,存在发车班次不足、部分地区发车少等客观问题,对于突然增加的乘客量较为敏感。 3)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完善程度不够。在限行令发布后,零排放、无惧限行的新能源汽车吸引了目光,限行后14天内,郑州市日均发放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数同比增加63%。调查反馈,一大部分民众不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是担心其相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体验过新能源汽车的市民也反映在公共充电站排队耗费的时间过久。新能源汽车目前还处于产能与收益的磨合期,目前全国总共才有30万个充电桩。 2.3 接受度影响因素分析及优化建议 1)限行强度的辩证分析。限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众出行的不便,认为工作日限行影响很大的参与者占比22.93%,相应的单双号限行对比为29.13%,一定程度上可认为限行方案的强度是影响接受度的一大因素。单双号限行对于机动车的限制多达每个月15天,工作日限行方案相比之下每月限行天数下降了66%,然而民众的支持度上升仅为5.55%,限行方案的强度不是影响接受度的唯一或必要因素。限行强度过大导致的反弹不利于限行政策有效地发展,但有民众指出工作日限行并没有太大的用处,采取降低强度的方式来避免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限行的环境目的,民众的接受度不能单一地从数量强度来考虑。 2)重视全民环境教育。向民众表明资料显示在郑州市所经历的重污染天气中,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最高时占比达27%后,高达44.19%的民众表示以前并不知道机动车污染的贡献,之后会更加支持限行。对于机动车产生的污染没有清晰的认知是部分民众对于限行不够支持的原因,加强知识普及,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是缓解矛盾的重要措施。 3)改善公交运营,助力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根据郑州市公交系统存在的问题,可以调整行车计划,缩短高峰期发车间隔,增加社区发车密度;可以增加偏远郊区公交车的覆盖范围且在限行期间提供相应额度的优惠。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政府应当尽快推进加充电桩、新能源汽车维修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相关配套服务的推出,针对新能源汽车制定合理的行业标准和约束规范,保证新能源汽车的正常普及。 3 结语 从郑州市初步的限行实践来看,公民大多对限行的效果持认可态度,进行方案调整后也缓解了一定的社会矛盾,但弱化了限行的目的性。限行的强度过大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但数量强度的骤减也不是完全合理的解决方法,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助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都是政策执行的有力保障。在今后政策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中应多角度考虑,探索最适合郑州市情况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陈磊,李庚.天津市尾号限行政策的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6):520-524. [2]龔志文,刘太刚.北京市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政策可否常态化?——基于公共利益视角的分析[J].行政科学论坛,2016(04):37-44. [3]俞佳飞.从机动车限行实践看效果和风险[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1(01):42-45. 作者简介 马尧(1997-),男,汉,河南巩义,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 张艳(1995-),女,汉,河南鹤壁淇滨,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