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西方诚信思想的比较分析 |
范文 |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强调的是伦理性;而西方法律文化中的诚信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之上的,它强调的是规范和监督,体现了平等、自由与正当权利的法治精神。当代中国社会相对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诚信危机现象,既有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失灵问题,又有法律诚信的缺失问题。因此,对待中西方诚信思想应本着扬长避短的方针,谋求中西互补与融合创新,努力创造出一种符合我国特点的科学诚信观。 关键词:中西方;诚信思想;差异 作为一个古老的道德范畴,诚信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代,诚信是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健康运行的基础,也是规范的现代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中西诚信思想是异质的,并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的今天,深入认识两者的异同,积极谋求中西互补与融合创新,努力倡导全面客观的科学诚信观,对于促进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西诚信思想的共同性 作为人类共同的道德范畴,虽然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有着差异,但在诚信问题方面,中西方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中西诚信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如何认识和处理信与利的关系问题。 西方社会由于商业的发达,这就使得他们一开始就把研究重心放在人们的诚信观念与追求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且形成了对利益追求的目的论和道义论的分歧。而道义论则把道德提到功利之上,强调道德对利益的优先性和至上性,目的论强调利益对道德的优先性和决定性。实践证明,两者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中国社会关于信与利的研究开始于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义利之辩。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关于义利之辩的思想主流是信不及利,信随义走的,“讲信”总是和“重义”相连,“背信”总是和“弃义”相关。但以兴天下之利、利济苍生的传统义利观也在时时彰显着他的光彩和价值。 第二,在中西社会中诚信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体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 经济活动中能否建立诚信关系,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由于此,西方思想家几近一致地将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为契约经济或信用经济。同样,在我国传统社会,人们也充分认识到了诚信在商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历朝历代讲求诚信、买卖公平、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儒商”也比比皆是。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伦理思想己经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关注。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个国家和一种政治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和道德。道德是软约束,法律是强制性手段。但在这两者的内部还隐含着一个更为基础性的东西,这就是诚信。《论语》中孔子论及应如何治理政事时,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军备、粮食和民众对当局的信任是统治者治理好国家的三个必备的条件,而民众对当局的信任又居于这三大条件的首位。西方思想家则由于历史上民主政体的传统,他们对政治诚信思想的思考和研究也是极为深刻的。如格老秀斯指出,守约是人的本性,人们订立契约就产生民法。霍布斯认为,守约是正义之源,无契约就无所谓正义,有约而背约即为不正义。美国思想家潘恩则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他指出,根据契约而建立的政府,完全是人民的一种信托,人民可以给它这种信托,也可以随时收回。总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认为践约、守信是政府谋求良好政治效益的必备条件。 第三,中西方思想家都力图突出论证诚信道德的至上性以及诚信在道德中的重要地位。 《左传》说:“信,国之宝也。”“信,德之固也”意思是说,信是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宝贵则富和精神资源,信对于道德的巩固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孔子将“信”作为“四教”之一。“四教”即文、行、忠、信。就是说孔子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将言而有信作为一个重要的方而加以强调。同时,孔子还将“信”列入体现“仁”的“五德”之一。“五德”即恭、宽、信、敏、惠。中国古代的哲人还把“诚”“信”看作是自然的规律、天理之本然,认为追求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孟子曰:“诚者,人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还将“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五种规范之一,即“五伦”之一。西汉时期,董仲舒在总结孔孟思想的基础上,又把“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使其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从而确立了儒家“信”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西方,诚信也被赋子了同样重要的地位。欧洲中世纪时期,“信”、“望”、“爱”三德是基督教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要求,三者构成了基督教神学的三大德性,它们还和柏拉图所总结的古希腊的“四美德”(理智、正义、节制、勇敢)一起,共同构成了基督教的“七美德”。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还把守诺、言而有信、信守契约视为个人对他人的完全义务。可见,诚信在中西方思想家那里始终是被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德因子以强调的,它在中西方道德体系中都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 中西方诚信思想的差异 诚实守信虽然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的伦理规范,是每个国家社会必须具备的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但是,由于中西方所处的环境不同及受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不同,使得中西方的诚信思想更多地存在着差异性: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诚信更多的是一种德政和德性的要求,属于一种由人格信任、亲缘(熟人)信任所构成的道德范畴。中国传统诚信观本质上更多是一种人伦诚信,是人的自我修养和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价值趋向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也是家国同构的“礼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的是以宗法家族关系为支柱的熟人社会的道德要求,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具有浓厚的“人伦”的特征。 在西方国家,可以说契约文明构成了其诚信文化。在西方的传统观念中,诚信不仅受制于契约关系和法律关系的约束,而且还和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联系在一起,契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主要是来自于上帝要人们信守承诺。 1)从作用范围来看,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只限于血缘、地缘、人缘关系的亲属、邻居或朋友之间的“熟人有信”,这种诚信带有浓厚的人情、人伦色彩。西方契约诚信是陌生人之间的商事行为准则,它打破了血缘、地缘和人缘的限制,使任何个人、组织、国家之间建立广泛的诚信规则成为可能。因此,西方契约诚信打破了人伦关系的限制,扩大到所有的业缘关系规则之中,具有普适性和开放性。 2)从价值取向上来看,中国传统诚信对人而不对事,具有人伦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每一个人都以己为中心,以血缘和姻缘等亲属关系为纽带来形成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社会关系注重贵贱、亲疏、远近的差别次序,而作为维系这种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的“诚信”规范也是以人们之间的亲情或人情为纽带的。在熟人社会中,讲诚信是根据和自己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决定的,与自己关系最亲密的人,诚信程度最高,依次次之,直到对于完全陌生人之间的诚信度最低。西方契约诚信都是具有独立经济地位资格的主体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自愿达成的协议,不为外力所强迫,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 3)从调整的内容上看,中国传统诚信多重“义”轻“利”,是个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诚信文化侧重的往往是与名誊相关的精神价值,只是标榜着一种超凡的“境界”,它不仅无视商人牟利行为的正当性,也否定一般平民百姓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即“君子不言利”。所以这种诚信文化具有明显的人伦教化的特征,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构建的诚信。西方契约诚信的建立是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提供服务的。马克思曾引述过1847年的《经济学家》中的一段话:“资本与其说是任何一种商业交易的界限,不如说是用来建立良好诚信的基础。”这句话表明,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不仅时间是金钱,而且诚信也是金钱,资本是诚信的基础,而诚信则可以带来新的资本、新的金钱。 4)从约束机制上看,中国传统诚信具有自律性。中国传统诚信对行为人的约束是通过荣辱感、信念、良心等内部力量一种自我要求与克制,完全是一种源于内心的自我约束。而西方契约诚信本质上是一种外在规则守信而不是内在德性诚信。它通过外在强制性规范对不守信的人给子惩罚来实现。 3 结束语 通过上述对中西方诚信的横向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两个不同的诚信观念。中国传统诚信文化侧重的是诚信文化的道德内涵,诚信主要是主体自身所追求的一种道德境界,它更多的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和最高层次的伦理规范。诚信范畴极少涉及利益成份, 但它的明显缺陷在于:由于缺乏利益因素的制约,而显得曲高和寡,虚而不实;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导致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难以实现普遍的贯彻,而显得苍白无力。相反西方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则更加强调诚信的工具性价值,重点研究的是诚信与利益的关系,把赢得信誊当作追求利益的工具和积累则富的手段。但同时也使其缺少了对诚信本身所蕴涵的价值理性的追求,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诚信本身显得过于工具化,而仅仅停留在“诚信就是金钱”的层面。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剧烈的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血缘、地缘对个人的限制,业缘关系成为人们的主要社会关系。受市场利益的躯动,“契约关系”逐步代替了“人身依附”,诚信不仅仅局限于熟人和血缘、家族之间的规则,而且覆盖整个社会。市场经济既是诚信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传统伦理中基于相互熟悉而以亲情或人情为纽带的诚信观在现代性的冲击之下并不能令人信服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一历史变革时期,我国传统诚信观念没有很快的转变,也是我国现代社会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进行现代性转换,以使其和现代社会基于契约而组成的社会结构寻求某种契合点。 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国传统伦理诚信观汲取西方契约诚信的法制精神,实现中西放诚信文化的互动整合,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中西方的诚信思想,既弘揚和继承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精华,又要对之进行反思;更要积极吸收西方诚信思想的优秀成果,避其所短。建立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诚信文化,努力创造出一种符合我国的特点的科学诚信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1.370. [2]唐国战,诚信内涵研究综述,社科纵横,2015.8 [3]论语·颜渊[M] [4]左传·僖公二十五年[M] 作者简介 张彬,男,汉族,安徽省濉溪县委党校高级讲师,法学硕士,濉溪县法学会副会长。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