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学科文献保障能力评价指标要素分析
范文 魏育辉 范春梅 刘健
[摘要]在建立学科文献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充分分析文献建设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联要素,以保证指标的完整性,并依据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合理的指标层次结构,此外还需考虑纸本馆藏与数字馆藏的差异,使两者能够在统一的指标体系下得到科学的度量。
〔关键词〕文献评价;学科建设;评价指标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3.010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3-0045-03
Major Elements Analysis in the Evaluation
Factors of the Disciplinary CollectionsWei Yuhui Fan Chunmei Liu Jian
(Library,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24,China)
〔Abstract〕I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disciplinary collection evaluation,the main related elements between collection and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should be analyzed to ensure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factors,and the hierarchy should be built according to the logical relation among the factors.In addition,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int and electronic collections also should be considered,so both can be measured in the same hierarchy.
〔Keywords〕collection evaluation;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evaluation factors
学科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核心内容,不仅包括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必要的财力、物力资源,相匹配的文献资源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由此,高校图书馆的中心工作也在紧密围绕学校的学科建设进行。能否为学科建设提供优质、充足的文献资源服务,已成为衡量高校办馆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1 学科、学科建设与学科文献资源建设
1.1 学科(discipline)
高校是以学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1],因此可以说学科是大学的灵魂。那么究竟什么是学科?虽然不同的研究者给予了不同的阐述[2-5],但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三方面:(1)学科是一种对知识的分类,是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2)学科是一种教学科目。最直观的体现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3)学科是一种学术组织,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
1.2 学科建设(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学科建设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围绕学科这一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开展的各项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确立学科方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培养专业人才,拓展国际交流等,是高校的基础性建设[1]。学科建设水平直接标志着高校的办学水平。为了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本着自愿申请的原则,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自2002年已开展了两轮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这对高校了解自身学科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科学进行学科规划与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作用[6]。目前,全国各高校正在抓紧制定“十二五”规划,学科建设规划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1.3 学科文献资源建设
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对高水平学科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没有充足的学科资源保障,学科建设就难以保持持久的创新发展动力。为此,《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把“有良好的图书文献和现代化信息保障体系”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给予了明确规定。在教育部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学科文献资源保障情况也是评估专家必须的考察内容。
2 学科文献保障能力评价的研究
为了准确描述高校图书馆对学科建设的支撑情况,面向学科的文献保障能力评价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2.1 研究的意义
学科文献保障能力不仅与馆藏基础规模、学科专业文献规模等直接相关,还与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师生规模等密切相关。研究、建立面向学科的文献保障能力的评价方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1)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文献保障体系进行测评,可准确描述馆藏资源的学科分布,明确优势,发现不足,为修正馆藏发展政策、构建合理的文献保障体系提供科学依据;(2)可发现馆藏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异,通过及时调整资源建设计划,以保证馆藏发展目标的实现。(3)有利于实现建设经费的合理配置,使有限的经费均衡或是有重点地支持学科建设,满足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国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意义的是1985年B.Hall出版的高校图书馆馆藏评估手册(Collection assessment manual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和1989年B.Lockett的馆藏评价指南(Guide to the evaluation of library collections)。国内同期也有少量相关研究,如金问涛的藏书质量评价研究[7]和郑孝玉的馆藏评价研究[8]。由于当时及其后一段时期内电子文献还未大量出版,因此研究一般针对纸本馆藏、在整体层面上进行,提出了一些馆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部分研究指向了某一特定的学科领域,如D.Carpenter的经济学馆藏的评价研究[9],卞福荃学科文献保障体系评价研究[10]。
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资源的快速增长使对数字资源的服务与绩效评价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外已发布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代表性分别是ISO2789标准中关于图书馆电子服务使用评价及其指标体系、欧洲图书馆绩效评价和质量管理系统项目EQUINOX和美国ARL的电子资源使用评价指标体系E-Metrics[11]。长期关注于此项研究的学者索传军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目前,部分研究者开始将传统馆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现代馆藏评价中,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如J.E.Knievel等人将馆际互借、流通等统计数据作为评价的补充手段,以弥补单纯进行馆藏评价的不足[12]。此外,开发专门的馆藏评价工具也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如OCLC的WorldCat Collection Analysis和Cyril Oberlander等介绍的LibStatCAT[13],可以实现独立馆藏评价或多家馆藏的对比分析。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虽然国内外关于馆藏评价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提出了多种资源评价方法,但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1)已有研究从早期关注于纸本资源转向到现在的数字资源,但较少有针对现代复合馆藏的研究。(2)评价方法大多针对全学科资源的集合,没有考虑学科的个性差异与需求,缺少面向学科的评价研究。(3)评价指标在完整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仍需改进。
3 学科文献保障能力评价指标要素
馆藏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差异通常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描述:一是整体层面,将馆藏与读者需求作为两个对应的整体,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二是学科层面,将馆藏与读者需求按照学科划分,找出学科领域内两者之间的差异。显然,后一层面的描述更具有针对性。
要完成对学科文献保障能力的测量,建立科学和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必不可少。为此,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以下几方面问题必须给予充分考虑。
3.1 根据文献资源建设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联要素设计评价指标,并保证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在建立评价指标之前,应对文献资源建设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联因素进行深入挖掘,筛选出要素指标,建立评价指标集。指标集不仅要涵盖反映学科馆藏的各种要素,如文献的类型、数量、年代、学术层次、使用方法等,也要涵盖反映学科建设现状的各种数据,如办学规模、办学层次、课程设置、科研水平等等。
合理筛选评价指标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的重要前提。评价指标应能全面反映各种相关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然而,由于文献资源属性的复杂性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度的把握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过度考虑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可能会导致指标体系庞杂,使实际操作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单纯考虑指标的易操作性则可能导致某些重要的影响因素没有纳入体系的考量范畴,致使评价结果偏颇,甚至无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各种被评价因素的共有属性,通过共有属性提取主要的评价指标,以在保证有效的评价结果前提下尽量减少指标的数量。此外,兼顾资源和学科的某些特殊属性也十分重要,因为这些因素均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如事实型数据库的文献计量不同于图书、期刊、论文;理工与人文学科对专利、标准和专著有不同的需求。
3.2 依据评价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合理的指标层次结构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化评价决策方法,通过将评价者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少量数据的数学化和系统化表达,从而能够非常有效地处理较为复杂、模糊的问题。因此,在建立学科文献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借用层次分析法的思想与方法十分可使问题化繁为简,建立起结构清晰的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是为每个指标定义边界清晰的内涵,明晰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完整的具有关联和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构。通常,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体系结构划分为三类层次:第一类为目标层,仅包含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类为中间层,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或是必须考虑的准则;第三类为最低层,提供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解决方案[14]。除目标层外,每一类层可以根据需要划分出多层。
在建立学科文献保障能力评价指标结构过程中,目标层即是学科文献的保障能力;中间层则可根据需要划分为两层:上一层包括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两个指标,下一层则分别包括图书、期刊、事实型文献等分指标;最低层为表达文献属性的指标,如数量、年代、学术性等。根据评价目标的需求,在最低层下还需增加标识学科建设属性的指标层,分解指标应涵盖教师研究生人数、课程设置、学科发展水平等学科属性,指标量值则可依据该学科相关属性在学校的相对地位以及文献需求的特性以系数的方式表示。
3.3 纸本馆藏和数字馆藏的评价指标计量
纸本馆藏和数字馆藏均是现代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两者在载体形态、存储方式、使用方法以及内容多样性等方面存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建立指标体系过程中,部分相同属性的指标不能简单地以同样的方法测量,最典型的就是纸本期刊与数字期刊的数量指标,如果均以同样的方法计算,则数字期刊对学科的文献保障能力将被极大低估。为了解决不同载体文献之间的差异对评价结果可能带来的影响,可通过合理的指标数值转换、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等方式解决指标计量的合理度问题,从而使纸本馆藏和数字馆藏能够在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下得到科学的度量。
3.4 指标体系的修正
在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后,还需研究如何将流通、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数据库使用等真实反映读者文献需求的统计数据应用到文献保障能力的评价中,以形成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此外,通过专家咨询、学科读者问卷调查等方式也可实现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合理性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高校的文献保障能力进行评价研究,跳出了以往馆藏评价与学科建设相脱离的局限,使研究成果更具有针对性。这不仅有利于客观衡量高校各学科的文献保障程度,为图书馆制定合理的馆藏发展政策、构建完善的馆藏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如何将文献资源建设与高校的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吕青,张建生.高校学科建设浅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2):28-29.
[2]王建华.学科、学科制度、学科建制与学科建设[J].江苏高教,2003,(3):54-56.
[3]崔琳.论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的基本原则[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50-51.
[4]李冬英.转型期我国重点理工大学学科建设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5]学科建设.http:∥baike.baidu.com/view/739096.htm[EB].2010-10-22.
[6]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lpj/xksppm/[EB].2010-10-22.
[7]金问涛.论藏书质量评价[J].图书馆学研究,1985,(5):98-103.
[8]郑孝玉.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评价——层次分析法应用的理论研究[J].情报杂志,1992,11(3):55-59.
[9]Carpenter D.Evaluation of library resources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a case study[J].Collection management,1995,20(1):49-89.
[10]卞福荃,李安国,沈志高,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文献保障体系评价[J].图书馆建设,2004,(4):31-33.
[11]张宏玲.国外数字馆藏使用及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述评[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63-69
[12]Knievel J.E.Use of circulation statistics and interlibrary loan data in collection management[J].Collection and research libraries,2006,67(1):35-49.
[13]Oberlander C,Streeter D.LibStatCAT:a library statistical collection assessment tool for individual libraries & cooperative collection development[J].Library collections,acquisitions,& technical services,2003,27:493-506.
[14]http:∥www.cgap.org.cn/ewebeditor/Example/aemctxt/NewsFile/2007110104026999.doc[EB].2010-10-2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