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图书馆与地方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 |
范文 | 莫彬 关键词:图书馆;古籍整理;古籍出版;地方文献 摘 要:做好地方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是当今地方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桂林图书馆整理出版地方古籍文献的实践表明:图书馆作为地方古籍文献重要的收藏机构,开展整理出版地方古籍文献的工作,有助于地方文化的建设,也有助于图书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6-0083-03 收稿日期:2014-04-19 作者简介:莫 彬(1962-),桂林图书馆经济师,副主任。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桂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ZD164。 1 广西桂林图书馆整理出版地方古籍文献工作概况 笔者所言之地方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既包括整理出版地方古籍文献目录、提要以及整理出版地方古籍文献的索引工具,也包括整理出版地方古籍文献的辑佚本、校勘本、标点本、注释本、今译本等,还包括地方古籍文献的影印出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创建于1909年,是广西建馆最早的图书馆,原称“广西图书馆”、“广西省第一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图书馆”,1980年改为现名,是广西保存和提供文献资源利用的重要场所。馆藏古籍文献丰富且极具特色,不仅古籍收藏数量居全区之首,而且收藏建国前地方古旧文献的种数亦居全区之首(收藏建国前广西地方文献达5,400余种,其中独家收藏的建国前广西地方文献约3,400余种,占已知建国前广西地方文献总数的58.6%[1])。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桂林图书馆在地方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上,开展了一些工作,现举其要者介绍如下。 1.1 编辑出版《广西地方史志文献联合目录》 为适应广西地方志编纂和地方史研究以及挖掘整理广西古籍的需要,广西通志馆与桂林图书馆等广西区内十所文献收藏机构联合编制此目录,以著录建国前广西地方史志文献,其包括图书资料、地方志、报纸期刊三大部分。其中,著录1949年前广西方志240余种,其他广西古籍文献近900种。目录于1988年12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2 编辑出版《广西文献名录》 1987年,广西图书馆与桂林图书馆共同编辑此名录,著录两馆收藏的新中国成立前各时期的广西地方文献,包括图书资料、地方志、报纸期刊三个部分。名录整理编辑完成后,因经费等原因,未能出版,直至2009年7月,才得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前述《广西地方史志文献联合目录》相较,名录“图书资料、地方志”部分有“摘要”,主要介绍作者及图书的内容,并附有“索引”,以方便读者了解、掌握及检索文献。 1.3 整理出版《陈宏谋家书》 陈宏谋(1696年~1771年),广西临桂人,清雍正元年进士,后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是清代桂籍官员中官位最高且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一位名臣。清道光年间,他的六世孙陈庆鸿奔走搜求,共收得他寄给家人的家书20封。以后,其家书数易其主,至1949年12月,为广西省立图书馆(今桂林图书馆)所收藏。家书所谈虽多为家事,但足见陈氏处世治家之情形,亦可察当时社会现实之一斑,是珍贵的清代政治史料与儒家思想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1997年,家书经由桂林图书馆郭志高、李达林两位专家整理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的《陈宏谋家书》共分“家书手迹”、“名人题识”、“家书识读”三部分。第一、二部分为影印,保留手稿原貌,第三部分则是整理者对原书稿的标点、注释、校勘、考辨、订讹等。 1.4 整理出版《清代桂林状元翰墨》 清代时,在桂林府临桂县出了陈继昌、龙启瑞、张建勋、刘福姚四位状元,他们各有建树,是桂林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名人。2009年,桂林图书馆于百年馆庆时,将馆内珍藏的四状元书法精品(既有专门而作的书法作品,也有信手而成的信函书札)汇集整理成《广西桂林图书馆藏清代桂林状元翰墨》一书出版。 1.5 合作出版《(乾隆)鬰林州志》与《(光绪)鬰林州志》 《(乾隆)鬰林州志》,邱桂山修,乾隆五十七年刻本,全书十卷。《(光绪)鬰林州志》,冯德才、全文炳修,光绪二十年刻本,全书二十卷。2011年2月,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启动“广西古籍丛书(府州县志系列)”整理出版工作,影印出版各地古籍旧志。工作启动不久,该办公室及玉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即与桂林图书馆达成合作出版意向,以桂林图书馆馆藏原本为底本,影印出版二书。前者于当年8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广西古籍丛书(府州县志系列)”正式整理出版的第一部书,后者于次年9月出版。 1.6 参与《桂学文库?广西历代文献集成》的编辑出版 《桂学文库?广西历代文献集成》是2010年成立的“广西桂学研究会”主持出版的一套大型广西地方文献丛书。丛书对留存至今的广西历代各类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与汇编。首批古代典籍共计13种,已于2012年年底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全部采用影印形式,将同一著作者可寻的所有资料尽力收集齐备。其中《王鹏运集》《况周颐集》《韦丰华集》《龙启瑞集》等古籍全部或部分由桂林图书馆提供影印原本。丛书的整理出版还在进行中,桂林图书馆作为合作单位,参与了其中的工作。这将是迄今为止桂林图书馆参与的涉及馆藏地方古籍最多的一次影印出版。 1.7 其他整理出版 近些年来,桂林图书馆还支持了一些其他的整理出版广西地方古籍文献的工作,主要是为其他单位(研究机构、高校)及个人整理出版广西地方古籍文献提供底本。再有,根据文献利用、保护的具体需要,近年来,桂林图书馆已将整理出版的范围扩大到“新古籍”——民国文献。 20多年来,桂林图书馆地方古籍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①一些鲜为人知、鲜为人见的珍稀地方文献得以出版面世,为学术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资料。如前面介绍的《陈宏谋家书》,还有馆藏清代广西著名壮族文人韦丰华诗文集手稿及誊抄稿,向未刊刻,“是地地道道的海内孤本”[2],现由《桂学文库?广西历代文献集成》影印出版,并由《壮学丛书》出版点校本。②一些极具价值的地方文献得以再版面世。如《桂学文库?广西历代文献集成》中的《王鹏运集》《况周颐集》《龙启瑞集》等。将重要的桂籍学术文化名家的著作结集影印再版,极大地方便了学术界的利用和读者的阅览。③许多地方古籍文献有了质量较高的点校本或集校本。如:由桂林图书馆与其他文献收藏机构提供底本或校对本,广西大学文学院进行了标点、校勘、注释的、正在出版的《广西地方古籍整理研究丛书》,被认为“是对广西地方古籍文献中作家别集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整理”[3]。④整理编辑的广西文献工具。如《广西文献名录》《广西地方史志文献联合目录》,为学术界及广大读者掌握及利用广西地方古籍提供了必需的工具。 2 图书馆进行地方古籍文献整理出版的方式 2.1 主持地方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 此种方式为桂林图书馆自己筹措资金,独立地进行地方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当然,这种独立也是相对的,如正式出版就必不可少地有出版社的参与。20多年来,桂林图书馆独立进行的整理出版并不多,仅有《陈宏谋家书》《清代桂林状元翰墨》等少数几种。此外,桂林图书馆还与广西图书馆等其他文献收藏机构共同主持了一些整理出版,如《广西文献名录》《广西地方史志文献联合目录》等。 2.2 参与地方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 此种方式指桂林图书馆只是作为合作单位,参与由其他机构主持的地方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如桂林图书馆参与的《桂学文库?广西历代文献集成》《广西古籍丛书》,分别由广西桂学研究会、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持。 桂林图书馆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因所能争取的资金有限,故主持整理出版的地方古籍文献数量少、涉及范围小,仅限于编辑出版地方古籍书目、提要及整理出版少量的馆藏珍品。 桂林图书馆的实践表明,图书馆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地方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桂林图书馆的经验还表明,在大规模的地方古籍整理出版项目中,图书馆由于资金、研究能力以及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等因素的制约,虽不能作为主持者,但也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桂林图书馆的优势,有以下两点:一是地方古籍文献收藏上的优势;二是在地方古籍文献状况(如存佚、版本、收藏等)的研究、掌握上的优势。桂林图书馆即以这样的优势被社会所认可、倚重,如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的、由广西师范大学主持的“桂学研究”课题的基础性研究子课题——“桂学文献研究”,就交由桂林图书馆负责。桂林图书馆凭借这些优势,积极参与地方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3 图书馆整理出版地方古籍文献工作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3.1 人才问题 古籍整理及出版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高素质、专业的人才队伍,是确定并完成高水准的整理出版项目的重要前提,桂林图书馆地方古籍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其馆藏珍品陈宏谋书札与清代桂林状元书札、字画的整理出版,从项目的选定到具体的整理工作,包括书札的识读标点、考证注释等,都是由馆内资深专家完成的,从而保证了整理成果的水准。也正因为此,《陈宏谋家书》《清代桂林状元翰墨》问世后,受到学术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好评。 随着国家对古籍整理出版的重视,国家及地方对古籍整理出版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地方古籍整理出版的范围、规模将是空前的。因此,图书馆在整理出版地方古籍的工作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广西为例,《桂学文库?广西历代文献集成》计划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全面、系统、整体、有序地推进广西古籍整理出版的持续进行,并搜集现存的所有广西古籍[4]。桂林图书馆作为广西地方古籍的重要收藏单位,受邀参与其中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作用与贡献的大小,不仅取决于馆藏地方古籍文献资源的丰富程度,还取决于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馆藏地方古籍文献资源挖掘、开发的广度与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内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 桂林图书馆的经验表明,图书馆开展地方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时,其工作价值的大小,质量、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的见识、学养与专业水平。在当前方兴未艾的整理出版地方古籍的工作中,图书馆欲占有一席之地并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专业性强的古籍整理人才队伍。解决好人才问题,才能引领图书馆地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 3.2 经费问题 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还需要政府的投入,需要经费的保障。开展地方古籍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同样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和保障。经费问题经常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着图书馆工作的开展。目前,大型、系列地方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花费巨大,其经费大多来源于政府拨款,多依靠政府支持。近年来,桂林图书馆参与的地方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广西古籍丛书》《桂学文库?广西历代文献集成》,均获得了政府的投入与支持。1987年,广西图书馆与桂林图书馆应《壮族百科全书》总编委的邀约,编辑出版《广西文献名录》,当年即整理、编辑完成,却因经费问题一直未能出版。至2008年,在获得了上级主管单位的支持以及拨款后,这一重要的广西文献工具才得以面世。可以说,经费短缺是桂林图书馆地方古籍文献整理出版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3.3 认识问题 地方古籍文献是一个地区具有标志意义的珍贵文化资源与历史文化遗产。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其作用日益显现:它既是奠定一方学术文化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发展高度与积淀厚度的重要指标;它既是一方开展历史文化研究的必备条件,也是一方民众了解与认识本土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材料;它既是一方民众探寻与解读自身文化历程和与文化精神的重要介质,也是一方民众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本。综上所述,整理出版地方古籍文献于地方文化建设的作用不言而喻。也正是因为如此,整理出版地方古籍文献的工作在各地蓬勃开展——就省一级的地方古籍整理丛书来说,几乎所有的省(市、区)基本都整理出版了本省(市、区)的地方古籍文献丛书。 图书馆进行地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不仅对地方文化建设有积极意义,对自身的建设发展也极具意义。例如,桂林图书馆整理出版《陈宏谋家书》的工作使得其学术研究能力为社会所认识、承认。有人赞评说:“这不仅是我区古籍整理出版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在近年内抢救孤本原作使之能公诸于世,更好地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文明服务的重大学术成果”。另有学者指出了其对清代历史研究的价值,誉其为“一方补证清史的新大陆”[5]。再如,桂林图书馆与广西地方志办公室合作影印出版地方志,不但让馆藏地方文献得到了抢救性的再生保护、让馆藏方志文献资源得到了社会充分的认识、利用,而且还让其地方志文献资源建设得到了合作单位的认可与支持,大有收获。在此项工作开展后,桂林图书馆从广西地方志办公室复制回缺藏地方志10余种,补充了本馆方志收藏,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地方志资源。总之,事实证明,桂林图书馆开展地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保存、保护地方文献与传承、传播地方文化的社会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学术研究能力得到了社会的认识、承认,社会形象得到了提升,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桂林图书馆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地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之所以在较为困难的条件下艰难前行,取得一些成果,关键的一点,是因为认识到此项工作是一项对地方文化建设极有意义的工作,也是一项对图书馆自身建设、发展极有意义的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桂林图书馆开展地方古籍文献整理出版工作的实践证明,只要有对社会文化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有为意识,认识到位,主动开拓,除一般常规工作外,图书馆能做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文化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265. [2] 韦丰华.韦丰华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 [3] 梁 扬.广西地方古籍整理的历史、成就和价值[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81-87. [4] 潘 琦.总序[A]//韦丰华.韦丰华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 [5] 朱健国.一方补证清史的新大陆[N].新民晚报,1998-03-08(23).[ZK)][KH+5mmD] (编校:严 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