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街镇建设独立运作公共图书馆的必要性研究 |
范文 | 关键词:街镇;独立运作;公共图书馆 摘要:随着“知识工程”“共享工程”等文化工程的推进,很多街镇设置了市、区(县)公共图书馆分馆。目前我国人均拥有图书的数量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街镇建设独立运作的公共图书馆不仅是满足基层群众公益阅读的需要,而且是提高我国居民人均拥有图书数量的需要。长远来看,也是市、区(县)公共图书馆外延服务发展到一定时期需要做出调整的必然结果。 中图分类号:G25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3-0011-03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李莺莺 (1981—),广州图书馆馆员。“街镇”一词虽然合用,但是就中国目前的行政区划来说,“街”主要指城市中心的街道、社区,“镇”主要指城郊或农村的乡镇。很多街镇现在并不缺乏所谓的图书馆,诸如市、区(县)图书馆分馆、流动图书馆、汽车图书馆、乡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需要对已有的阅读资源进行重组与利用。 翻阅查找有关街镇图书馆的论文、著作等文献资料,发现这些资料多集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即改革开放的初期。有的论文指出:它们有的虽名为图书馆,实际上是书店或书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不具有公益性质。进入21世纪,有关街镇图书馆的论述少了,主要是因为关街镇图书馆在名称上被各大公共图书馆分馆或农家书屋所替代。最近几年,街镇公共图书馆又被重新提起,并有不少地方出台了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规、条例来保障街镇一级公共图书馆运作。这一举措并非偶然,是长期以来基层群众对公共图书馆的内在公益阅读需求及市、区(县)公共图书馆外延服务发展到一定时期需要做出调整的必然结果。 1基层群众应该公平享有在街镇一级公共图书馆阅读的权利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三条指出,公共图书馆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设立,或者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具有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存储、研究、传播和服务等功能,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公益性服务机构。此定义明确了公共图书馆存在的要义:公益与公平,街镇一级公共图书馆毫不例外地要满足此两个要义。但是长期以来,基层群众却很难享受到此要义带来的实效,公益性难落实,公平性难保障。 1.1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基层群众基本的公益性文化阅读需求得不到满足 1.1.1经济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基层公益性文化阅读服务极度匮乏。不同时期,人们对阅读、文化教育的需求不同,这主要是同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几年,基层群众阅读与受教育的水平在逐步改善,公共阅读的发展历程在两个时期最具特点。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这是经济复苏时期,人民面临着温饱问题,文化知识贫乏,对阅读的需求不多,很多人尤其是广大农民,把阅读作为识字的途径,阅读的书籍也很简单,大多是一些基础教科书或扫盲识字课本。所以在基层,真正发挥图书馆职能的是文化馆、文化辅导站以及国营或个体书店,它们的职能主要是配合人们的需求提供具有教育功能的书籍。此时期虽是新中国文化发展相对宽松的第一个时期,人们有机会接触到图书,但是这些书并没有免费供大众借阅,还需要付小部分的费用。街镇图书馆再次被人们提及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了文化动荡的洗礼,拨乱反正后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比先前更为强烈。与此同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脱贫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需要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于是各种类型的书店、书摊便应运而生,书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此类书店的经营模式是可买可租[1],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经济发展后富裕起来的人们对丰富多元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文化下乡”工程对提高人们的阅读认识水平也起过一定作用,但这些措施均没能从公益性层面满足基层群众普遍的阅读需求。 1.1.2公益性文化阅读机构设施落后,发展滞后,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上述经济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承担基层群众基本文化诉求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图书馆、文化馆等机构,在基层不是没有设置就是虽有设置却鲜有人问津。在没有设置公益性质的图书馆、文化馆的地方,作为普通民众,想要进行免费阅读可以说是一种奢望;而有些区(县)馆之所以读者较少,主要原因是其藏书更新慢,甚至由于缺乏资金,一年或几年也没有采购新书,自然无法和市面上灵活经营的书店竞争,慢慢地就不为人所知了。而无论是国营的书店还是私营的书摊,它们都不是图书馆,即使其经营者有向图书馆转变的想法,但迫于经济压力、制度约束,不可能直接转型为图书馆。所以虽然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图书馆一直存在,但是它们的发展速度无法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尤其是同高速发展的经济相比有些滞后。 1.2基层群众平等享有公益性阅读服务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1.2.1基层群众文化阅读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进入32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文化政策的推进,共享公共文化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广大民众积极争取平等享有公共文化阅读的权利。尤其是1997年“知识工程”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阅读社会”目标以后,社区街道开始设置图书馆分馆、流动图书馆、汽车图书馆等公益性阅读机构;在乡镇,伴随着“文化下乡”“送书下乡”等公益性惠民举措而设立起来的有农家书屋、中小学图书馆等机构。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基层群众的阅读需求,增加了每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图书的数量。但是这些公共文化阅读服务方式,只提供现成文献资料,在采购之前难以做到周到考虑或详细调查某个社区、街道人们具体的阅读需要,缺乏针对性与专业性,难免流于形式。同时,“送来”的书籍资源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多是被下架或遭剔除的,杯水车薪且良莠不齐。 李莺莺:街镇建设独立运作公共图书馆的必要性研究李莺莺:街镇建设独立运作公共图书馆的必要性研究1.2.2街镇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缺乏保障。街镇一级公共文化投入一直较为薄弱,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一直没有专项资金保障其独立运作。即便是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今天,市、区(县)公共图书馆只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街道或经济发展条件相对好一点、发展较有特点的乡镇设置有分馆或流动图书馆、汽车图书馆等对口支援服务点。正是这种对服务点的选择,造成了新的阅读不平衡,居住在不同区域的人,所享受公共阅读服务的质量存在很大差别。所以,虽然每个人都平等享有公共阅读服务的权利,但如果没有切实的政策保障及硬性措施的推进,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性只会加强。2市、区(县)公共图书馆在街镇设立分馆等延伸服务方式需要调整 目前,市、区(县)公共图书馆在不少街镇设置有服务点,它们对提高广大基层群众的阅读认识水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自不待言,但是这种外在输入式的服务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基层群众公共文化阅读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同时,市、区(县)公共图书馆街镇设立分馆等外在服务方式发展到目前阶段,其固有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亟待解决。 2.1不同层级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定位需明确 2.1.1不同层级公共馆的行政隶属关系需要统一。公共图书馆现已基本形成了市、区(县)、街镇三级图书馆服务网络,但行政隶属关系不统一,各自为战,各有所属。以广州市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例,市、区图书馆由广州市文广新局管辖,市、区图书馆分馆是由市、区图书馆管辖,而大部分由社区文化室发展而来的社区图书馆又由街道的文化站管辖,部分建在文化站内的区图书馆分馆由文化站与区馆共同管辖,形成了多头管理、多头均不管的混乱现象。[2]这种现状亟须厘清,以实现逐级的单向隶属。同时,对街镇公共图书馆来说,实现自身机构设置上的独立后,对辖区内读者的服务才会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从而形成一种规范而普遍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机制。 2.1.2不同层级公共图书馆应该各谋其职,各司其职。市、区(县)公共图书馆对街镇图书馆的发展有指导和协调的职能,街镇公共图书馆连接市、区(县)馆与社区馆、乡村文化室,同市、区(县)馆享有共建共享的权利,又肩负对下一层级的指导与协调职能。一级引领一级的发展,一级抓一级的建设,才能形成自上而下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 2.2现有公共阅读资源的重组与利用 目前有些街镇已经有分馆等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机构,再去建设图书馆会不会是资源重复建设,这就牵涉到在设置独立运作街镇公共图书馆的同时,对之前已有阅读资源的重组与利用问题。 2.2.1城市中心街道与城郊、乡镇公共文化阅读服务基础的差别。城镇一体化进程正逐步加快,城市和乡镇的差别不再那么明显,但实际上,城区街道同农村乡镇由于人口聚集的密度不同,所享有的公共文化阅读资源也存在很大差别。街道一般位于发展较为成熟的社区,因为人口集中,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多设置在其附近,公共图书馆自不例外,相对来说,城市中心区的街道再设置独立运作的公共馆读者基础比较好。“城郊”和“乡镇”由于固有的因素,在经济与文化发展上都同城市中心有差距,享有的公共文化资源少,建设独立运作公共图书馆基础较差,在具体的建设模式上,需要做更多的调查和更长时间的探索。 2.2.2现有公共阅读资源的重组与利用。街镇建设独立运作公共图书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3],一段时期内,分馆等辅助公共阅读机构依然会继续存在,此段过渡时期街镇公共馆仍需与上级图书馆在业务上保持合作,把现有各级分馆所提供的文献及设施转来为其所用,利用现有人员的管理逐渐实现图书的采购、加工、管理、服务等运作上的独立。 2.3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规、条例的落实问题 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不少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规条例来保障公共图书馆的运作,但在基层,公共图书馆落实效果却不甚理想。为此仍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首先,继续落实公共阅读服务的公益性。此一点尤其在乡镇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上需明确,对那里的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而言,些微的金钱支出或许就扼杀了其求知阅读的愿望,所以街镇建设独立运作公共图书馆首要保证其借阅免费。其次,服务需同质化。需要根据公共图书馆的覆盖面积、服务半径等要素,去为所有人提供就近、便捷、同质的服务[4],保证人口不密集的社区街道,经济发展不好的乡镇,同质享有公共文化阅读服务的权利与机会。最后,经费投入需持续。这和公共图书馆公益性目的相辅相成,只有从财政制度方面保证每年有固定甚至是增长的图书采购经费,有固定编制的人员来完成每一环节的任务,人力物力持续稳定,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街镇图书馆独立运作下去。3国内外在街镇一级建设公共图书馆方面的实践探索与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的构筑3.1国内东南沿海地区街镇图书馆已率先发展 街镇建设独立运作公共图书馆不仅有理论的架构,经济发展较好的街镇已经在逐步实施,并且运行效果颇佳,其先行的发展探索可以作为示范,尝试推广,如天津市塘沽区街道馆[5]采取的“民办公助”的办馆方针,解决了街镇公共图书馆经费得不到保障的难题;上海街道乡镇图书馆[6]的与时俱进精神,以评估促发展的策略,使乡镇图书馆呈现新风貌;东莞市厚街镇图书馆[7]提升读者服务能力的可行性政策等。虽然这些街镇图书馆实际上是市、区(县)公共图书馆分馆网点,但是目前阶段它们的一些创新做法也是街镇图书馆独立运作的有益尝试。 3.2国外街镇公共图书馆的探索经验 美国的马萨诸塞多佛镇图书馆[8],非常重视通过宣传提高图书馆形象,改革管理与服务模式,大力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并加强与各机构及企业的合作,对我国图书馆服务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日本藤代镇立图书馆[9]历时八年,虽艰难多磨,但最终落成,说明了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街镇一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都要经历一番艰难推进的过程,任重道远。 3.3构筑公共图书馆整体阅读服务体系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市、区(县)公共图书馆在建筑面积、文献收藏、经费投入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街镇公共图书馆、村(社区)基层图书馆也应由起步走向发展,唯其如此,市、区(县) 图书馆在基层才会有依托,形成市、区(县)公共馆抓街镇图书馆,街镇图书馆抓社区(村)图书馆的局面和完善、合理的整体公共文化阅读服务体系。 4结语 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阅读服务的需求日益高涨,国内外在街镇公共图书馆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由此以来,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业已具备,建设独立运作的街镇公共图书馆,必要且可行,只待尽早付诸实践,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梁骏桥.个体图书馆成功四要素[J].图书馆杂志,2000(1):41. [2]杨文珠.广州市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研究——基于广州市荔湾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实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8):73-76. [3]张树华,张久珍.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89. [4]杨玉麟,李国新等. 《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基础与必要性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9-15. [5]刘开业,李金乃.塘沽区街道馆的巩固和发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3(4):26-28. [6]立群.与时俱进的上海街道乡镇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03(2):53-54. [7]李保东.探讨镇街图书馆读者服务能力的提升——以东莞市厚街镇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0(5):42-45. [8]吴德岗.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与工作特色——“2012美国最佳小图书馆”评析[J].图书馆建设,2012(7):48-51. [9]吴玲芳.一个镇图书馆建成的艰难八年——日本藤代镇立图书馆的建成始末[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3):58-59. (编校:周雪芹)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