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网络舆情对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影响性研究
范文

    吴媚+袁曦临

    摘 要网络舆情与现实事件的良好结合与互动,有助于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实现。论文着眼于研究“南京绿评制度”形成的相关网络舆情在不同途径传播的特征,从公众网络信息行为的各要素出发,分析得出公众在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中与政府决策之间存在着倒逼机制,网络舆情对于公共决策的形成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网络舆情信息行为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南京绿评

    分类号G206 D630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he Online Public Opinion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An Example of “Nanjing Green Rating”

    Wu Mei, Yuan Xilin

    AbstractThe good interaction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real-world events is beneficial to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the public decis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seminating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the typical event of “Nanjing Green Rating” by analyzing each ele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 behavior, and finds forced mechanism between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public decision and the government decision. It concludes that online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makes a contribution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

    KeywordsOnline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behavior. Public participation. Public decision. Nanjing Green Rating.

    * 本文系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低收入人群民生信息搜寻行为研究”(项目编号:3250181102)研究成果之一。

    近年来,网络用户的信息行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有关信息行为的研究正发生由个体的信息行为到群体的信息实践的转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会化媒体的流行以及用户利用网络习惯的变化,信息行为呈现日益复杂的特征。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检索方面,网络用户的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总体以使用搜索引擎为主,其他社会媒体工具为辅;在信息发布与交流方面,用户依赖于使用Web2.0技术为基础的众多软件工具,如即时通讯工具、博客与微博、社交网站等。

    本文并非从单一用户的信息行为出发,而是强调从社群的角度来研究其成员在信息发现、信息加工和信息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行为,重点表现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去中心化及传播的全民参与性。网络舆情作为网络信息行为中信息传播的产物,可以说是现实社会民意在网络环境中的间接表达。网络舆情包括了虚拟网络平台传播与流传的网络事件与网民意见的综合,对于社会现实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重视网络舆情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有着广泛的社会意义。

    1网络舆情要素及其倒逼机制

    所谓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舆情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在于舆情与民众的意见息息相关。发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舆情即为网络舆情,其组成要素包括了热点事件、网民信息行为与意见领袖以及信息传播途径。一般来说,国内热点事件产生之后,网民的信息行为加速热点事件的传播和升温,网民中自然生成的意见领袖在热点事件的传播上也起到引导的作用,此时热点事件的传播途径会更加复杂而多样。

    1.1网络舆情要素

    1.1.1热点事件

    热点事件是指能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的事件,一般情况下它被关注持续时间较长,或者在某个时间段内它的被关注程度较高[2]。国内的网络中通常会存在两种类型的热点事件,一是由某些机构公开发布的针对某个领域在某一年内的热点事件,二是由网民自身发布的引起了其他网民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门户网站的新闻报道、网络论坛的话题讨论以及社交网络的微博互动等领域都易于产生热点事件,这些热点事件通过网民的信息行为不断进行发酵和传播。

    1.1.2网民信息行为与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其早在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的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3]。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其模式如下: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由于网民的信息行为同大众传播模式基本相同,而网络中同样存在着意见领袖,在网民当中可以起到相同的信息传播和引导作用。

    1.1.3信息传播途径

    网络舆情继承了网络本身固有的特点,传播的过程中具有自由性、互动性。自由性表现在用户可随机选择网络信息站点和信息渠道,并且将随机获取的信息与自身的信息需求相匹配。选择性主要表现在用户从散落在社会中的无序信息中找出符合自身需要的有用信息。每一个网民作为独立的信息发布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站点与渠道匿名或者公开发布、评论和转发任意网络热点事件,促使事件白热化程度的增强,也会引起公众注意力的集中,所以说,舆情信息的传播渠道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热点事件的舆情发展趋向。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即广大网民发布信息和发表评论的场所,为网络事件的传播提供了自由、互动的网络空间,它主要包括:网络新闻类,论坛、BBS类,博客类,视频类等途径。

    1.2网络舆情的倒逼机制

    公众与政府之间是否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成为优质公共决策的先决条件。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仍然是政府,政府对于公共政策议题的产生、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选择以及公共政策的评估有着绝对的权力[4]。对于公众通过网络舆情影响政府决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分析,需要研究网络舆情倒逼机制。

    1.2.1舆情与舆论的关系

    公众在社会热点事件上往往会形成相应的舆情和舆论,研究它们可以探寻公众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感受和反应。舆情与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两者并不相同。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广义和狭义的舆论都是指公开的思想或意见,而狭义的舆论更侧重于依靠大众媒介的公众意见。如上文所述,舆情的定义是民众的意见,强调研究包含民众意见的行为倾向和行为后果[4]。舆论研究则更加看重来自公开的思想或意见中的信息,并强调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的关系。综上,正是因为舆情概念的外延大于舆论,对于舆情的研究能够更好的把握民众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意见和态度,并且有利于进一步探究网络舆情传播与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相互关系。

    1.2.2网络舆情倒逼机制

    倒逼机制原本是经济学名词,意指由企业通过贷款引起货币数量的增加倒逼专业银行,造成专业银行倒逼中央银行扩大信贷投放的运行机制[5]。我们看到近年来大量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发酵都离不开公众网络舆情的影响,不难发现倒逼机制也同样存在于网络舆情之中。当公众的政治诉求没有得到满足,网络舆情能够反过来影响或者逼迫政府修正决策的过程,正可以说明公众和政府的关系也蕴含着经济学中的倒逼机制。截至2013年6月,中国的互联网网民普及率为42.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我国域名总数为1 470万个,且处于不断增长之中[6]。在域名数量增长和网民普及程度均上表明中国的网络在高速发展,这些发展同时也带来中国的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及热烈度的增强提升。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约占中国人口的44%,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还原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的另一社会空间。

    一般情况下,我国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有间接参与和直接参与两种方式。间接参与方式是指民众通过选举出人民代表,经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表达公众的心声和意愿;直接参与方式是指公众直接向政府机构表明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直接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去。以上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公众参与到公共决策当中成为可能,然而公众仅仅通过政府建立起的沟通渠道实现对等、广泛的交流,仍然是有难度的。信息机制的不健全、信息交流渠道的不畅通、信息传递与反馈缓慢、信息处理过程效率低下等因素,都成为政府有效进行公共决策的障碍。网络舆情则不同,网络热点事件发生之后,经由网民的搜索和传播之下不断发酵,再加上部分意见领袖的引导,在广大网民的关注之下成为了网络舆情。其网络舆情倒逼机制作用于热点事件,通过强化舆论压力、拓宽沟通渠道,将社会公众压力转化为政府内部改革动力,从而可实现另一种方式的公共决策的参与。

    良好的公共政策制定需要保证政策目标的正确性和不同参与者能否达成一致,而政策目标的正确性来自于政府机关与公众的良好沟通。一致意见的达成是建立在政府获取真正需求和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之上。所以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决定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是否到位。

    着眼于热点事件可以有助于分析网络舆情对于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倒逼性,及其折射现实民意诉求,探讨网络舆情对于公共决策的作用。本文选取“南京绿评制度”的形成为案例,研究网络舆情对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影响,以期为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取得良好效果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2以“南京绿评制度”为例研究网络舆情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关键在于沟通渠道的建立以及公众与政府交流的程度和效果,在“南京绿评制度”形成,即“南京梧桐树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公众通过网络舆情传播促进了“绿评制度”这项公共政策的形成,网络舆情对此结果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值得我们去分析和研究。

    2.1研究方法

    “南京梧桐树事件”的主要经过如下:南京地铁三号线的施工导致一批梧桐树被砍去树冠、放倒在地、露出残根,一位南京市民在当地热门论坛网站——西祠胡同上传了相关的图文帖和自己的疑问。随后,政府移树、砍树的行为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中被推为全国热门的公众话题。其中尤其是微博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提升了公众与政府对于此事的关注度。公众在线下与网上同步采取抗议措施,从为梧桐系上绿丝带发展到在南京图书馆门前集合“散步”等等,最终使得市政府推出中国首个处理工程建设与树木保护矛盾问题的城市级公众参与办法(简称“绿评制度”),让此事件得以逐渐平息。

    选取本项案例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此事件是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典型事件,且事件发展态势清晰可寻。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南京梧桐树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分析,其一是针对网络舆情与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影响过程,其二是尝试探讨公众行为与政府行为的相互关系。

    2.2统计样本选择

    此事件最初开始于2011年的2月24日,而绿评制度形成于3月22日,所以选取的统计起始时间为2011年2月24日至2011年3月24日,统计的起止时间为2011年2月24日至2011年3月24日,统计新浪微博、天涯论坛和百度新闻三家网站中关于“南京梧桐树事件”或者“南京绿评制度”的消息和评论。以“南京梧桐树”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搜到125 248条微博、10篇帖子和278条新闻。其中,天涯论坛的相关帖子数量仅为10篇,但其中单篇最多的回复数量达到118条,且单篇阅读次数最高达5 511次。

    网络舆情同网络信息一样,需要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进行传播,其主要传播途径有社交网站、论坛和新闻门户网站。而国内的新浪微博、天涯论坛和百度新闻皆是聚集较高人气的网络舆情产生地,具有典型代表意义,故选择这三家网站作为统计样本。微博往往是匿名性的信息发布,能够迅速提供消息,为事件的快速传播起到推动作用。据CNNIC第32次报告可知,我国微博的用户数量规模已达到全国网民的一半以上。新浪微博已经成为我国网民的主流应用,它对于新闻的获取、传播、评价和制造舆论上都处于网络舆情传播中心的位置[6]。微博从满足人们弱关系的社交需求上逐渐演变成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越来越多机构及公众人物都通过微博来发布或传播信息。论坛的主要信息来源是网络,且包含知情人士提供的大量零次信息。天涯论坛中的网民针对相同的感兴趣话题进行讨论,带来的影响力巨大,已成为普通网民言论传播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在新闻领域,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新闻报道主要是发布信息或者评论的方式进行传播,其信息来源可能是网络也有可能是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所以它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交汇之地。网络百度新闻作为网民的基础应用,已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使用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2.3事件分析

    2.3.1 网络舆情中公众信息行为的分析

    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把握公众的行为和思想,能够帮助我们理清网络舆情中的公众行为与公共决策间的关系。事件形成初期,一位南京市民发现梧桐树被伐倒在地,在论坛里发布消息表达疑问成为导火索;随后网民积极地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则促进了事件的发展和升华。在此次事件中,不仅仅是普通网民投入到这场民意表达运动之中,甚至连拥有大量粉丝的名人也参与其中,起到了组织领导和宣传扩散的作用。3月10日,黄健翔开始关注“南京梧桐树事件”;3月13日,黄健翔通过新浪微博联合孟非、乐嘉、李响、李艾、陆川等名人,呼吁媒体,尤其是当地媒体关注“南京梧桐树事件”,发动呼吁公众参加“拯救南京梧桐树,筑起绿色长城”活动;3月13日,黄健翔建微群“南京的梧桐树”[7]。这些举措都是普通网民与名人团结齐心的结果,都为“南京梧桐树事件”的原本恶性的发展态势打下了扭转的伏笔,也为获取政府的进一步关注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注入了坚实的力量。

    (1)公众参与网络舆情的环节过程和参与程度

    在我国,公众能够直接参与到公共决策中的环节往往是末端参与。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政策实施到后期环节时,公众由于缺失政府初期的公开信息公开,只能依靠自己去挖掘和发现。例如“南京绿评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梧桐树的的砍伐和移栽计划在网络曝光之前公众几乎一无所知,直至有市民在论坛上发帖。

    本次事件中,公众参与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当地的对梧桐树怀有深切情感的市民,南京在读的学生、旅行路过的游客,甚至是海峡对岸的人民和官员也给予热切的关注。当时全国掀起了爱树护树运动,线上线下的各种活动都反映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政府独大的时代已经不再适用于网络时代。在“南京梧桐树事件”后期,公众以大型和平集会的方式表达意见和抗议。此后不久,我国产生了第一个全新的市政办法——绿评制度,这是一个积极且成功的范例,指引着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方向。如果没有网络舆情的扩散和沟通,线下的团结力量也不足以引起政府的密切注视和慎重处理。

    (2)意见领袖在公民参与舆情事件中的作用

    网络舆情的发展需要公众的共同参与,其中不能忽视的是意见领袖起到的作用。在本次“南京绿评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既有微博粉丝数量超过429万的黄健翔登高一呼发起的呼吁,也有默默无闻的小学美术老师“梧桐MM”给梧桐树系上“绿丝带”的倡议[8]。拥有众多粉丝的名人包括黄健翔、孟非、乐嘉、李响、李艾、陆川等名人在新浪微博呼吁媒体和公众关注梧桐树的去向,他们的言论为粉丝转发传播的次数和广度要远远大于普通网民发布的信息。网络舆情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互动,线上和线下的公众可以相互关注和回应,而意见领袖起到了一定的领导和组织作用,为事件的发展注入了积极和更有影响的力量,出现了有序的分工协作和广泛的信息交换。

    2.3.2公众行为与政府行为的联系

    公众与政府的互动不仅仅局限于网络空间,也开始延伸到现实当中。3月10日,“梧桐MM”网上传授绿丝带打结办法,呼吁网民参加绿丝带活动;3月12日,市民自发组织的“保护梧桐绿色丝带活动”全面展开,市民们给将被移栽的梧桐树系上绿丝带,也有市民自制卡片,上面写“不砍不移,不遗不弃”等字句,甚至有市民以自行车阻挡地铁施工队对梧桐树的砍伐[9]。微博成为一个多元的平台,线上的公众分享信息和想法,同时组织起线下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比如与大树微笑合影上传、制作并发放标语车贴等等。但地方政府并没有任由事件自由发展下去,而是进行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从一方面来说,这是地方政府进行消息封锁、自我保护的做法,通过思想教育促使民众删除网络言论,如:事件发生期间的相关新浪微博中有一部分是“此微博已删除”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说明此事件已经得到政府的关注并给予了政府一定的压力。政府的压制措施并没有打消公众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此事成功地引起海峡对岸的台湾“议员”邱毅的关注,邱毅在微博中表示要参与其中,为保护梧桐尽一份力。

    网民的浩大声势与海峡对岸的关注,使得当地政府在事件后期所进行的快速反应被视作这场努力中的另一个潜力因素。自3月14日起,政府公开作出一系列的回应。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负责人向市长发出公开信,信中明确提出了要求停止正在进行的移砍行为、交通建设信息公开、举行关于绿化的听证会或论证会等等要求。当日,市政府即给予回复,肯定了该市民的意见并作出相应最大限度保护绿树的保证。

    2.3.3公众与政府沟通的媒介分析

    不同传播途径的网络舆情扮演着不同的网络角色,在事件中可以起到不同的媒体功能。从新浪微博、天涯论坛和百度新闻三种类型的网络渠道中有关的“南京绿评制度梧桐树事件”,可以明显看出这些媒介的不同。

    新浪微博的用户数量高达数亿,在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从事件发生的近一个月的相关微博数量可以看出,微博自身的传播特性再加上其信息单元的精悍,加速和推广了它的传播。事件发生期间,新浪微博网站的日均微博数量达到约4 318条,公众通过原创或者转发的方式,用图片、文字、视频、链接等丰富的形式传递“南京梧桐树事件”的相关消息。

    天涯论坛的覆盖范围广泛,影响力强,其用户不论从地域还是年龄或是文化层次等各个维度都具有普遍代表性。一般来说,社会事件经由天涯论坛深入讨论后,更容易进入公众的视线。论坛为网民就同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讨提供平台和空间,热门话题在论坛中容易得到发酵升温,然而论坛中热门事件关注度的持续性不足,容易被新的热点事件所替代。

    网络新闻是介于公众与政府之间的第三者,既可以报道公众对于事件的反应和意见,也可成为政府了解民意和向民众传达政策措施的窗口。对网络新闻的研究可以增强公众与政府联系的紧密度。网络媒体对于“南京梧桐树事件”的报道数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媒体对此事件的关注度,甚至部分及时性强的微博可以成为网络新闻的信息来源。

    3结语

    网络舆情作为以网络为平台的社会舆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也成为公众畅通表达民意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公众在充分获取信息的基础上维护自己的权益。公众希望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得以提高,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和方法,也希望政府能够为公众搭建一定的平台,便于公众有效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管理中来,参与决策的制定过程。网络舆情传播的及时性和互动性,无疑为有关政府公共项目的热点事件的发展和公众的关注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也促进了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民主化,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可能。

    从本文分析的“南京梧桐树事件”,可以看出网络舆情各要素对于公共决策的影响性,无论是其传播途径还是意见领袖都起到了促进舆情传播的作用,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与政府的交流提供了渠道和力度,获得了形成良好公共决策的效果。台湾“议员”邱毅甚至在微博发帖赞扬:“很欣慰南京市政府能对法桐移植问题承诺建立一套‘民主决策程序,若在以后攸关市民权益的公共政策都能循此模式,多方听取市民的意见,并接受市民监督与聘请专家进行客观评析,将成为大陆各城市的典范。”此评价从另一方面对于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模式与效果做出了肯定,也表明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畅通交流是关键影响因素。网络舆情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和不足,在公众参与公共决策过程中也有所体现。网络舆情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公众注意力专注于某事件的持续度会有所局限,在没有任何外在约束力量的情况下,随时都可能分散转移。以本事件为例,“南京梧桐树事件”爆发近两个月后,召开了地铁三号线树木移植保护咨询评估会通过了相关方案,但此时公众的注意力早已转移,评估会的执行情况和通过的方案是否达到其开始的预期则很少有网民持续关注。

    网络舆情对于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的积极影响和正面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对于公民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作用,是促进我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条件之一。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实质上与公民信息行为有着密切联系。在社会的发展中,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能力受主客观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然而在网络中,公民的网络信息行为则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倒逼政府决策。所以对我国的公民参与来说,关于网络舆情与公众参与的关系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去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 1 ]刘毅.简析舆情变动规律[J].天津社会科学,2007(3):63~65.

    [ 2 ]刘星星,何婷婷,龚海军,等.网络热点事件发现系统的设计[J].中文信息学报,2008(6):80-85.

    [ 3 ]朱佳沅.从网络热点事件看网络舆论演化[D].上海:复旦大学,2012.

    [ 4 ]刘一颖.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 5 ]季瑞朴.试论信贷资金倒逼机制问题[J].社会科学家,1993(1):16-19.

    [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1-15)[2013-11-05].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P020130717

    505343100851.pdf.

    [ 7 ]刘娟.互联网时代的轻社会运动[D].南京:南京大学,2012.

    [ 8 ]南京“梧桐风波”体现官民互动价值[EB/OL].(2011-03-21)[2013-04-16].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4188737.html.

    [ 9 ]体制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9.

    吴媚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1189。

    袁曦临东南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96。

    (收稿日期:2013-12-07编校:刘明)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