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国内营商环境评价研究现状与展望 |
范文 | 摘 要: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营商环境评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以评促改”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前提。通过开展营商环境评价能够直击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明确我国营商环境现阶段发展情况,以问题促进改革,从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文章通过知网以“营商环境评价”为主题对国内相关的文献检索,总结分析营商环境评价文献的特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尝试提出我国营商环境评价未来展望,以期为我国营商环境评价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评价指标体系 1 背景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13年以及2018年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行政体制改革,放管服也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各方努力,放管服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度减少、营商环境优化效果显著、创新创业潜能不断释放、商事制度质量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不断完善。 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2019年10月颁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把营商环境定义为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营商环境既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实力,也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要素。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措施。而优化营商环境是“放管服”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效之一。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以评促改”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前提。通过开展营商环境评价能够直击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明确我国营商环境现阶段发展情况,以问题促进改革,从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们对营商环境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关注度不断增加,但是未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基础。为此,文章旨在通过对国内营商环境评价研究和实践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营商环境评价研究提供思路。 2 研究现状概述 文章选取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作为文献统计来源,以“主题”包含“营商环境评价”为检索条件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文献273条(检索日期:2020年5月21日)。从发表的年度看,在2004年到2017年与营商环境评价相关的文献较少,而在2018年文献的数量迅速增长,这与我国在2018年实施的一系列的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以及国家对营商环境的重视有关。2018年以来,文献的数量呈指数式上升,其中2018年则为78篇,2019年152篇。有关营商环境评价文献数量的不断增加尤其是近两年的迅速增长表明,营商环境评价已经成为国内比较热门的研究内容,理论界对营商环境评价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长。 笔者对上述的273篇文献进行质量与被引率的筛选,选择相关性最强的51篇文献。本研究以这些论文作为样本,对其研究特点、研究不足进行分析。 2.1 研究特点 第一,研究对象主要是省域或者更大区域的营商环境。在现有的文献中,主要是分析省域或者更大区域层面的营商环境,其中研究的省份有辽宁省、广东省、黑龙江省、安徽省等。孙苹和陈诗怡(2019)以辽宁省14个城市的1346份调查问卷为基础,运用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的营商政务环境进行了实证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牛希璨和汪京徽(2019)在构建区域投资环境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提取出公共因子,计算安徽省的16个地市在因子上的得分以及综合得分。然后通过系统聚类将安徽省的地市投资环境划分为4类,并将16个地市进行归类,最后提出了提升安徽省投资环境的建议。李江滨和李明武(2019)两个学者从软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商务成本环境、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六个维度中选取了固定资产增速、常住人口增速等15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并结合实际案例对黑龙江省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价,并提出了优化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的对策。秦冲(2018)从软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服务环境、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和商务成本6个维度入手构建的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广东省的营商环境进行了评价分析,并得出广东省在6个维度中的情况,最后提出了改善广东省营商环境的相关措施。 第二,研究方法以简单的分析方法为主。营商环境评价涉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又涉及评价指标的选取。一般的营商环境评价文献中指标选取的方法都是比较简单的计量方法。如学者张大海和祝志川(2019)使用因子分析分析法对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提取公共因子并计算公共因子得分,并通过熵值法为公共因子赋权,计算我国营商环境2005年到2017年的综合得分以及排名。苏甜和黄瑞玲(2019)以劳动力要素市场环境、资本要素市场环境、技术要素市场环境与产品市场环境四个维度为基础,构建了9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的营商环境市场环境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对2013—2017年江苏省13个设区市的营商市场环境进行评价分析。杨涛(2015)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将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3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并对鲁苏浙粤四个省份进行了评价分析。总的来说,这些文献在构建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都比较的简单,一般是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但是仅仅通过的这些简单的方法来确定评价体系的指标,权威性较弱。 第三,研究内容主要是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营商环境评价就难以实施,得出的评价结果也难以让人信服,也起不到指导下一步营商环境优化的作用。因此,很多的学者都把构建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作为重点研究内容。但是,由于我国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地域差异大,省份与省份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的营商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异,需要探索一套適应性更强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一些学者在构建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张萧尹(2019)参照世界银行和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改善政务、建设经营、融资、人力资源、税费、通关、信用、法治八方面着手,并根据广西的特色,构建了11个一级指标和69个二级指标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李清池(2018)在借鉴俄罗斯、印度等构建和运用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的成功做法和分析我国运用与构建营商环境指数的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郭晶(2020)依据相关文献和现实情况选取了生活环境、政策环境、创新环境3个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模型,对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四个城市的营商环境进行了评价。 2.2 研究不足 尽管我国在营商环境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总的来说依旧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营商环境评价实证研究较少。现有的营商环境评价相关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对营商环境进行总结、归纳、梳理。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目前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国内不少的学者时或多或少都参照或者从世界银行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提取一些指标再结合所研究地方的情况来构建指标体系,但这样构建出来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不够强。也有一些学者尝试通过实证研究对营商环境评价进行研究,如郑方辉、王正和魏红征(2019)通过构建包含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在内的指标体系,将其运用到2017年度广东省的实证评价,得出了广东省的营商环境法治环境指数,并提出了提升广东省营商环境的建议。但是总的来说,目前的营商环境评价相关方面的文献实证研究比较少。 第二,现有文献对县域营商环境研究较少。在笔者以“营商环境评价”进行主题搜索得到的273篇文献中,只有8篇文献是关于县域营商环境的。而在选中的51篇文献中,研究县域营商环境的文献只有3篇。尽管国内关于营商环境评价相关的文献研究在与日俱增,但是与县域营商环境相关的研究依旧很少,县域营商环境未得到足够重视。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之间差异较大,且省份与省份之间的差异也很大,适合这个省份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并不一定适合另一个省份。同样地,适合省域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不一定适合县域的。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阵地。因此,加强对县域营商环境的研究意义非凡。 第三,营商环境评价方面的主观评价涉及较少。纵观营商环境评价相关的文献,其中对营商环境评价主观评价方面的研究甚少,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客观评价方面的研究。然一个国家、地区的营商环境如何,企业家是最有发言权的。政府在制定相关营商环境政策时,是从宏观的方面来考虑的,很多的困难可能没有考虑得那么充分,而企业家是营商环境相关政策的直接作用对象,这些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当地的营商环境是否便利,企业家们都能直观地感受得到。因此,在进行营商环境评价时,也要把企业家们对营商环境的感受考虑进去,这意味着在设计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不仅要设计客观指标保证指标的公正性,同时也要把主观指标设计进去。 3 国内营商环境评价研究未来展望 相比国外对营商环境的研究,“营商环境”概念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且我國幅员辽阔,各地区在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之间尚未形成统一的、受广泛认可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虽然我国在营商环境评价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要在营商环境评价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本文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第一,研究对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县域经济将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阵地,对县域营商环境的评价研究可以为省域的营商环境评价给予一定的启示。因此,有必要探索研究适合县域营商环境的评价模式,构建适合县域营商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研究方法。现有的营商环境评价文献的研究方法大都比较简单,适应性也比较差,难以保证营商环境评价的科学性。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进行营商环境评价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 第三,评价指标体系。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是以世界银行的指标体系或者当下主流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蓝本进行设计,没有考虑到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差异情况,选取的指标并未经过实证检验,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不够科学。此外,企业家是营商环境是否良好的最直接发言人,因此在构建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把企业家相关的指标(主观指标)设计进去。 参考文献 [1]李江滨,李明武.黑龙江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9(05):11-12. [2]李清池.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构建与运用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8(09):76-81. [3]孙萍,陈诗怡.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营商政务环境评价研究——以辽宁省14市的调查数据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51-56. [4]苏甜,黄瑞玲.营商市场环境评价指标与测度——基于江苏13个设区市的比较[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4):88-96. [5]杨涛.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鲁苏浙粤四省的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3):28-31. 作者简介 农雪(1994-),女,汉族,广西钦州,硕士在读,西南政法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公共文化服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