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毛姆《人生的枷锁》文学治疗功能探究
范文

    摘 要:随着叶舒宪《文学与治疗》一书的出版,文学的治疗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毛姆《人生的枷锁》一书充满了个体生命的创伤体验与社会历史的创伤记忆,解读小说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治疗的视域,获得自我治愈和升华。文章结合作品细节展开具体的剖析,探讨该小说的文学治疗功能。

    关键词:毛姆;人生的枷锁;文学治疗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著名英国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20多部长篇小说、多部短篇小说以及多部剧本”[1]。毛姆的文风以客观、犀利著称,揭露当时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关系,深刻地剖析人性的弱点。1915年创作的《人生的枷锁》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其中许多情节直接取材或改编自毛姆的真实经历。“如果我们对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职业背景和健康状况作一个粗略的扫描,就不难看出:有相当一批作家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前后与医生的职业有关——或生于医者家庭或自己做过大夫,像福楼拜、契诃夫、鲁迅;又有更多一批作家本人就是患者。惟其如此,疾病和疗救的主题成为仅次于爱与死的文学永恒主题”。[2]一方面,作为一位弃医从文的作家,毛姆对人性的洞察力极强,犀利像一把刀。另一方面,毛姆在创作中有意无意的展示出文学和艺术所具有的助人康复的巨大力量。

    1 身体创伤与精神创伤

    1.1 身体之创伤

    童年时代的毛姆身材矮小并患有口吃,在人生的枷锁中被刻画为主人公菲利普的跛足,成为他一生的隐痛。因身患残疾,进入坎特伯雷皇家公学读书后,同学们模仿、取笑他。备受欺凌导致少年菲利普性格内向、敏感,常常形单影只。12岁那年,他听到“信念能移山”的基督信条,请求上帝能在新学年开始时治好自己的跛足。在开学前一天,为了表达自己的诚心诚意,他更是冒着严寒,脱掉睡衣,赤裸着身子跪在光秃秃的地板上祈求。然而愿望没能实现,万般失望的他从此对宗教产生深深的怀疑。离开学校后菲利普辗转多地,前往德国学习德语和会计,后又对作画产生兴趣,前往巴黎学习绘画。随着时间的流逝,成年人生活中要关心的事物太多,人们的注意力不会再过分集中到他的跛足。但是,当菲利普和他人争吵、发生分歧时,人们总忍不住提及他的残疾,“几乎没人能抵制住诱惑,不去触及他人的痛处”[3]。

    1.2 亲情之缺失

    只有父母的舐犊之情,才算得上真正无私的感情。飞利浦从小父母双亡,被寄养在伯父伯母家,遭受了物质匮乏和亲情缺失的双重折磨。母亲无私的爱从此只存在于遥远而朦胧的梦境中。牧师大伯自私、冷漠且虚伪。原本生活富裕的菲利普,在大伯家甚至不能吃到一个完整的鸡蛋;为了节约,即使伯母生病屋子里也不允许生火。痛苦的生活使菲利普无法接受,大脑开启了防御机制,他总在幻想,这一切只是梦,醒来后他就会回到伦敦舒适的家中,回到母亲身边,醒来后却只有冰冷的绝望。只有伯母略显笨拙的关心给予他仅有的温暖。然而,伯母在一个缺乏关爱的家庭中生活,作为丈夫的依附者而存在,作为男权社会和宗教强权的“他者”而存在,早已失去了自我。

    1.3 爱情之痛苦

    除了亲情的缺失,爱情的背叛也令他痛苦不堪,一度在情爱中沉沦。全书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菲利普与米尔德利德之间的感情纠葛。米尔德利德原是一位点心店女招待,她漂亮迷人,却庸俗浅薄。她一心渴望上流生活,自以为遇到了有钱绅士,终于可以靠结婚过上好日子,却遇到了玩弄感情的骗子,在她怀孕后将她抛弃。在菲利普的帮助下,米尔德里德得以顺利产子,获得安定的生活。然而,缺乏超越反省能力的她完全不思悔改,做选择完全屈从情欲,竟与菲利普的好友私奔前往巴黎旅行,后再次被抛弃。走投无路的她最终沦落为街头卖笑女子。菲利普经受了多次背叛,伤心欲绝,却始终对她无法忘怀。“难道他永远摆脱不了那种情欲的束缚了吗?他感到,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不论以往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自己对那个俗不可耐的女人怀有不可名状的、强烈的思慕之情,总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那桩暖情昧意的纠葛给他的心灵烙下了莫大的创伤。他知道,这种心灵上的创伤永远不可能弥合,最后只有待到双目闭合时,他的欲壑才能填平。”[3]米尔德丽德带来的爱情的痛楚成为菲利普内心深处永恒的烙印。直到遇到了质朴、温和的姑娘莎莉,她天然的母性温暖了他伤痕累累的心,漂泊半生终于找到了可以停泊的港湾。

    1.4 信仰之迷茫

    除了身体和情感的创伤,信仰的缺失也令菲利普苦苦挣扎。12岁向上帝许愿无果后,菲利普对周围人都虔信的基督教信仰产生了怀疑。18岁的他来到德国求学,以前他觉得不信神是莫大的罪孽,现在他看到他的一些无神论者朋友事实上道德非常高尚。他的伯父身为神职人员,理应笃信宗教,然而,他内心深处并不相信人有来世,对家人冷漠,缺乏关爱。在长大成人有了选择能力后,他毅然摒弃了宗教,并揭露了部分教职人员的虚伪。置身于陌生人之间,他总算长大成人了。

    2 文学治疗与精神超越

    在完成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后,毛姆即着手写自传性质的小说,当时未能出版,却使他无法放下,多年之后再次提笔。“通过跛足青年菲利普早年的凄苦生活和他与餐馆女招待难以自制的纠葛,揭示宗教、教育、困、社会风尚、经济拮据、生理缺陷,以及对性爱的沉溺等因素禁锢了人性的发展。生活的道路上布满了种种压抑人性的枷锁,因而人生本质上是一连串的磨难与不辛。”[4]早年的不幸经歷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的创作,他力图在作品中展现深刻的人性,使痛苦的情绪得以纾解,客观上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我写这本书,即《人生的枷锁》,整整花了两年时间,我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因为等我看完校样之后,我发现那些缠人的幽灵全都安息了。人物也罢,事件也罢,以后再没在我脑海脑海里浮现过。”他通过自己创作出的形象延伸自我、确立自我,以达到精神健康、自我救赎的目的,这正是文学治疗的作用。

    菲利普的经历是整个社会大悲剧的一个小小缩影。只有摒弃人生的枷锁,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那些人模仿他走路绝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他人本来就是一种好模仿的动物,再说,模仿他人的动作是逗人发笑的最简便的方法”[3]。经历了心灵的无数次挣扎后他终于可以和自己的残疾和解。同时,寄人篱下的拮据生活和艰难的学医生涯让他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他默默地忍受着使其人生坎坷的残疾,他知道他扭曲了自己的性格,不过,此时他发现,同样由于它的缘故,他却获得了那种给予他无穷快乐的反省能力,要是没有它,他将永远不可能获得敏锐的鉴赏力,永远不可能热爱文学艺术,和对生活中种种奇观发生兴趣。”内向的性格“促使他心里开出种种香气不绝的鲜花。”。“人皆有缺陷,不是身体的,就是精神的”[3],这种博爱的怜悯之情促使他宽恕了他人的过错。历尽劫难推动他不断寻找生命的意义,摒弃了以基督教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增强了自身的超越反省能力,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认识,最终有了否级泰来的结局,实现了自我的救赎。

    参考文献

    [1]韩红军.毛姆小说中的多维人性书写[J].江西社会科学,2012(9):81-84.

    [2]叶舒宪.文学治疗的原理及实践[J].文艺研究,1998(06):78-85.

    [3]威廉·萨摩赛特·毛姆.人性的枷锁[M].张柏然,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4]侯维瑞,李维屏.英国小说史[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武思佳(1995-),女,满族,内蒙古乌海人,研究生在读,北方民族大学,研究方向:西方文论与比较诗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