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档案修裱技术
范文

    档案修裱技术就是选择适宜的纸张和粘结剂对破损的纸质档案载体进行修补和托裱,以恢复或增加其强度和耐久性的一种修复技术。其目的是延长档案寿命,便于档案长期保存利用。

    1 档案修裱历史

    唐代张彦远所著《历史名画记》中“论装背裱轴”一章指出:“自晋代已前,装背皆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也就是说,我国早在晋代以前就有了修裱技术。据史料考证,我国档案修裱技术是伴随着纸张的广泛使用以及图书、字画的修裱而同时出现的,隋唐五代时期基本成熟,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明清时期得到持续发展并且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和理论体系,距今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修裱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使档案修裱真正成为一门以古代传统精湛工艺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方法而形成起来的综合性技术。

    有专家认为,档案修裱源于中国字画托裱和古书修补技术,现代档案的修裱技术,沿用了我国传统的书画装裱技术,在秉承古代修书裱画的精湛技术基础之上,注入了许多新的技术与内容。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冯乐耘教授的观点:“姑且不去追究档案修裱、图书修裱、字画修裱的产生谁先谁后,有一点是众所周知的,最早的档案、图书、字画,不仅它们的载体材料、记录材料基本相同,其形式也基本一致,都存在过卷轴、册叶等几种类型,作为修裱卷轴、册叶的修裱技术,应当是共同的一致的。”“传统修裱技术是在修复已破损的档案、图书、字画的实践中产生,同时也是为修复已破损的档案、图书、字画服务的。”图书、字画和档案虽然在形式上不同,但它们在原始属性、制成材料、基本形式和文化功能等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共同之处,甚至有时根本就难分彼此,在修裱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法上也是一脉相承、彼此相通。

    可以这么认为,传统修裱技术既可以在修复档案中使用,也可以在修复图书与字画中使用。同时,由于档案在其法律效能和使用价值等方面不同于书画,因此,档案修裱在其要求和方法上与书画修裱不完全相同,维护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是档案修裱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要求。时至今日,档案修裱工作者在继承古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总结传统修裱经验,根据档案修裱工作实践,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档案修裱理论、原则和方法。

    2 档案修裱原则

    保持档案原貌和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是档案修裱技术历来奉行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档案修裱技术发明和应用一千多年的重要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A/T25-2000)明确规定档案修裱原则:1)适宜性原則:修裱所有材料应具有最适宜延长档案寿命的强度和特性,修裱材料和技术方法不得对档案制成材料产生副作用或损害。2)相似性原则:修裱所有材料应与被修裱档案载体具有相类似的厚度、颜色和结构。3)可逆性原则:修裱所用材料和技术方法应具有可逆性。修裱处理后的档案,在必要时应能通过再处理使档案载体与其修裱材料相分离。

    档案修裱原则的宗旨是要求我们在对档案进行修裱时,必须以有利于档案的长期保存作为前提,为了达到既尽量保持原貌又修复和加固档案的目的,我们应选用最适宜的材料、技术和方法修裱档案,最小程度干预档案。首先,档案是历史凭证,不能丢掉片纸只字,不能损伤档案上的任何历史痕迹,更不能任意增减或者涂改,以保持档案的历史原貌,并且竭尽全力采取一切措施努力去延长档案的寿命。其次,在修裱用纸方面,应选用耐久性好的纸修裱档案,要求呈中性或弱碱性,吸水性强,干、湿收缩率小;纤维均匀、轻薄、柔软、不含有害杂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耐久性和一定强度;其种类、厚度、颜色与档案原件相同或相近,宁薄勿厚,宁浅勿深。主要选择有宣纸、书画纸、毛边纸、棉纸、皮纸等,根据修裱档案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再次,在修裱浆糊方面,要求浆糊化学性能稳定,不含对档案原件有害的物质,不得损坏档案载体和字迹;必须能使档案柔软不变形,不会影响档案的耐久性,并且选用的修裱浆糊应具有可逆性,确保修裱好的档案必要时能无损害的分开档案原件与修裱材料,再次修裱。

    3 档案修裱技术

    1)修裱浆糊。浆糊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档案修复质量,对于修裱档案平整与否,尤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更关系到档案的寿命。多年的实践证明,选择优质小麦淀粉作为浆糊原料比较好,其具有粘性适当、稳定性好、中性或弱碱性、不易生虫长霉、可逆性高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修裱浆糊。

    浆糊制作方法是:选用小麦淀粉放入锅内,加少量冷水,搅拌使其充分浸透溶解,然后加水加热或冲入沸水,快速搅拌,使淀粉糊化。需要注意的是,糊化过程中应向同一方向不停搅拌,淀粉经历白色→暗乳色→半透明色,一旦达到糊化阶段时应立即停止加热,以不糊锅、不夹生,使用时不糊笔为宜。

    浆糊的浓度要随待裱档案的材质及裱糊的技术方法不同而有浓稀、厚薄之分,一般干托时浆糊浓度要高于湿托的浓度,修裱机制纸的浆糊浓度要高于修裱手工纸的浆糊浓度。值得注意的是,修裱使用的浆糊应尽可能使用稀一点、薄一点,关键是要多刷。明代修裱大师周嘉胄在《装潢志》一书中云:“良工用糊如水,止在多刷。刷多则水沁透纸,凝结如抄成者,不全恃糊力矣。”意思说,好的修裱工作者,使用的浆糊稀的跟水一样,主要靠多刷几次,刷的多,水就会完全渗透到纸里去,紧密的就像抄成的一张纸一样,纸张的粘结牢度,并不完全靠浆糊。可见浆糊的正确使用与否,在修裱工艺中极其关键。另外,提倡使用稀一点的浆糊也有许多优点:一是减少生虫长霉的机会,二是易于达到平软的要求,三是下次揭裱时,比较容易地揭去托纸而不伤档案。这些都与保持档案原貌、延长档案寿命直接相关。

    2)修裱技法。“修裱”这一术语,简言之即“修补”“托裱”之意,其目的是对破损档案进行修补、托裱,使新纸与残破的档案合成一体,达到加固平展、修整如初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恢复原貌,提高档案的阅读性和完整性,并延长档案寿命。

    档案修补,就是针对局部破损或装订边狭窄的档案,采用与之纸质、纹理、颜色、厚薄相同或相似的纸张修补完整。一般适用于纸张机械强度尚可、有孔洞或边角狭窄的档案。档案修补是档案修裱技术中最基本的一项技能,主要有溜口、补洞、加装订边三种处理方法,其操作工序为:展平→上浆→补缺(包括溜口和接边)→闷水→压平→倒干等。

    档案托裱,是在档案背面托上一层手工纸,以增强档案强度的技术方法,适用于载体整体强度较差,呈霉烂、脆化、支离破碎状态的档案。分为湿托和干托两种。1)湿托:适用于字迹遇水不扩散的档案。把浆糊刷在档案背面,然后再上托纸,档案接触的水分较多。操作步骤主要为:铺塑料薄膜(油纸)→展平档案→上浆→补缺→上托纸→撤潮→排实→揭膜→上墙(晾干)→下墙→裁切→压平等。2)干托:适用于字迹遇水扩散的档案。把浆糊刷在托纸上,待半干时把托纸覆盖在档案的背面用棕刷排实,档案接触的水分少、时间短,字迹没有来得及扩散就已经完成操作过程。根据档案纸张性质和破损情况,又可分别采用飞托和腹托。飞托操作步骤:铺托纸→上浆→撤潮→展平档案→上档案→排实→上墙(晾干)→下墙→裁切→压平;腹托操作步骤:铺塑料薄膜(油纸)→展平档案→铺托纸→上浆→撤潮→上托纸→排实(撤潮)→揭膜→上墙(晾干)→下墙→裁切→压平。

    对双面有字的破损档案进行修裱,方法与湿托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对所用托纸的透明度有较高的要求,最好使用云母原纸、镜头纸、拷贝纸、皮纸等纤维素含量多、紙质薄、透明度好的纸张。

    总之,档案修裱应尊重其原貌,坚持“最小干预”和“整旧如旧”的原则,达到“薄、光、平、软、长。”即要求修裱后的档案光洁平整,质地柔软,粘接牢固,寿命延长;防止“崩、拔、走、裂、壳。”即裱件崩裂,粘贴不牢,走样变形,重皮空壳。

    档案作为人类历史的真实记录与社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需要长期或永久保存。但在保管与利用过程中,因理化作用和有害生物等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或者侵蚀损坏现象,如虫蛀、霉变、水浸、火烧等,档案修裱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穆·帕·凯思帕利亚所著《档案材料的保护和修复》一书中称:“一种经受了时间考验的流行的加固方法就是托裱”;晁健教授说过,“档案修裱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无疑对档案修裱和档案修裱工作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加强档案修裱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做好档案修裱工作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不仅是每个档案修裱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更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扬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冯乐耘.中国档案修裱技术[M].档案出版社,2000.

    [2]DA/T.档案修裱技术规范[J].山东档案,5.1(8.2).

    [3]赵美华.档案修裱浅论[J].档案学研究,2005(06):50-51.

    [4]王云庆,彭鑫.周嘉胄书画装裱经验对纸质档案保护与修复的借鉴[J].档案学通讯,2017(02):77-81.

    [5]冯乐耘.论我国传统修裱技术[J].档案学研究,1990(02):51-56.

    作者简介

    朱明亮(1972-),男,历史学学士,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档案信息化、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