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文精神培养导向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探讨 |
范文 | 李薇 摘 要:现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使人们开始面临精神上的“空虚”。这很容易导致人们出现思想问题及道德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秩序。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中最根本的精神,语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当前大学生普遍缺失人文精神这一现状,本文就人文精神培养导向下的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精神;教学策略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部门以及整个社会对大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盲目追崇西方资本主义负面价值观,出现信仰迷失、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等情况,这不仅与当今国内主流文化追求相悖,甚至可能对学生的一生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在这一情况下,有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索适应职业教育新变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新方法、新内容。 1 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1.1 在道德观上缺失的表现 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在道德问题上抛弃了道义感、正义感,做出一些违背行为准则与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例如,一些大学生在不良商家的诱导下,帮助店铺“刷单”欺骗消费者;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导致企业信息被泄密或影响了企业的商誉等;另有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与爱护之心,近年来大学生虐待动物事件频频被报道。 1.2 在消费观上缺失的表现 不少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加之在商家的诱导下,形成了“多多益善”的消费观念。部分大学生没有结合自身的消费能力盲目追求高消费,例如一些大学生为了用上最新款的智能手机进行高利率的借贷,严重背离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与“节制”的传统文化精神,其中不乏有一些学生为了能够按时还款越贷越多,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还有的学生把读书就是“赚大钱,娶美女”当作座右铭,沉溺于消费文化(垃圾文化)之中,不关心国家大事。 1.3 在发展观上缺失的表现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是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应该用发展的、科学的目光去看待人类公共面临的问题以及重大事件,例如全球卫生环境问题、人权运动等。但一些大学生却“两耳不闻窗外事”,或者是用狭隘的目光去看待环境问题、突发恐怖袭击事件等。另有部分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一蹶不振,缺乏新时代青年应有的奋发向上精神。 2 人文精神培养导向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面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情况,必须重视人文精神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大学语文的核心内涵,不是词汇、句型、文章,也不是中文的语法,而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审美观,由此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1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众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高效的将课本内容与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传递给学生值得我们探讨。每学期可以选择部分文章进行教学,例如以爱国为主题的《燕歌行》、《国殇》、《少年中国说》、《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以爱情为主题的《长恨歌》、《鹊桥仙(纤云弄巧)》、《翠翠》;以人物为主题的《我的母亲》、《李将军列传》、《怀念曹禺》;以乡思亲情为主题的《祭十二郎文》、《听听那冷雨》;描写人生百态的《世说新语(三则)》、《五味》;强调君子道德修养的《孔子论修身》、《离骚》、《我的世界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实际教学中,以单元主题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文章中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尽可能选择学生耳熟能详文章、优秀近现代文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或者还可以选择一些优质的网络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适应当代大学生追求新事物、追求时尚的心理特征,也有利于学生博古通今,把握当今时代的主流文化。比如,屈原的爱国主义——对国之信仰;白居易的《长恨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也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进行渗透 如果单一优化教学内容而不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依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难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刻板的教学方法,引入合作研究、讨论教学等方法,注重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例如在学习《翠翠》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完成预习。在课堂上,在阅读完文章以及交流课前学习情况后,分组讨论翠翠这一人物形象,让学生去分析翠翠这一人物身上的“人性美”、“悲情美”。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其他学生与教师进行补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问题联系起来。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恋爱与婚姻问题是大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在学生汇报总结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分析翠翠的爱情观与当代爱情观的异同,谈谈自己对恋爱、婚姻以及翠翠与傩送之间爱情的看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培养人文素养。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与社会性,丰富的社会生活是语文内容的来源,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探究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生活,以辩证的视角去思考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社会现象。 2.3 教师应当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三观”、行为与情感体验造成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大学语文教师就需要做好表率,在课堂内外应该以“为人师表”的态度向学生展示正确的“三观”、行为习惯,在无形中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从而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偏差与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可以提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为后续人文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礎。与此同时,教师在做好基本的备课工作之外,还应广泛涉猎各类人文书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利用闲暇时间去阅读不同题材的书籍,主动去了解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努力挖掘好对语文知识理解的深度,在课堂上去贴合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与看待问题。其次,作为教师确实需要多阅读、多体会,因为我们教的不是权威给我们的知识和经验,而是长期不懈努力学习得来的感悟。权威的指导只有被我们自己的经验所渗透和注解,才能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在讲授中,融入自己的感悟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内心,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 3 结语 大学人文教育在学生个人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实践性,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深入解读语文课本,挖掘其中深层次的人文本质,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促进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1]李平.论以大学语文教育优化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才智,2015(16):112+114. [2]邓正辉.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6):117-118. [3]乔君然.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思考[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4):138-139. [4]桂晓东.“人文性”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04):47-5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