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宝庆竹刻试析 |
范文 | 李中美
摘 要:中国竹刻艺术源远流长,表现手法多样。人们喜欢把竹制作成文具、楹联、瓶盒、扇骨等等,然后在上面雕刻各种纹饰,雕刻成自己想要的精美竹艺品。竹刻艺术的产生,使得中国文化艺术增光添彩,本文以宝庆竹刻为例,探究邵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宝庆竹刻艺术的制作与研究。 关键词:博物馆馆藏;竹刻;器物制作 竹刻也称竹雕,古玩收藏家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竹刻雕竹也”。其手法与书画相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言简意赅,却颇为精妙,为近年文人雅士及收藏者的青睐。 1 宝庆竹刻文化渊源及制作程序 宝庆气候温和温润,盛产楠竹,是中国竹文化发源地之一。宝庆竹刻所使用的竹材大部分取自楠竹,宝庆竹刻艺人善于利用竹子的每一个部位,并遵循它们的特性,将其制作成竹艺品,宝庆竹刻可以分为竹青雕刻、竹根雕刻、竹簧雕刻三大部分。 宝庆竹刻约始于明朝中期,清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宝庆竹刻发展的顶峰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及高科技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统工艺因其制作复杂,费时费力,经济效益低下,传统工艺逐渐面临被淘汰的境况。20世纪90年代,宝庆竹刻陷入困境,邵阳几家竹艺厂全部破产倒闭,宝庆竹刻处于濒临绝境的状况。著名文博专家胡彬彬教授撰写宝庆竹刻第一部专著《宝庆竹刻》一书,奠定了宝庆竹刻理论知识基础,引起广大竹艺爱好者的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宝庆竹刻艺人不断摸索创新,引进喷漆工艺克服竹簧产品易脏的缺点,利用药物处理增强产品防虫防霉的性能,雕刻技法不断创新,计有穿雕、浮雕、皮雕、电绘、压烫、腐蚀、镂空、着色等类,特别是电绘的发明,解决了竹雕难以表现油画、素描、写意国画的问题。宝庆竹刻特点是阴纹素刻,其刀法主要有双刀、排刀、划刀、和颤刀。随着高科技的发达,著名竹刻艺人把版画的表现手法同竹刻的传统技艺相结合起来,雕刻大型艺术竹刻,使竹艺技法有新的突破。2006年宝庆竹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名录,使得宝庆竹刻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历程。 2 以邵阳市博物馆馆藏为例 制作竹刻工艺复杂,要雕刻出一幅好的作品,器型制胚是竹刻工艺中的重要工序。以此幅屏桌为例,雕刻一副竹簧屏桌,选材尤为重要,要选用竹竿茎圆且大的楠竹制作,竹竿直径越大,竹簧面积就越大,也便于日后的取簧与加工。一般选取直径为10厘米左右的楠竹,两个竹节的间距越长则越佳。竹竿茎表面一定要十分光滑,表面越光滑,竹簧的内壁也越光滑。取好材后,然后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取出竹簧;经过刮、刨、压、碾、锯、煮、晒、粘、捆等十几道工序,然后将其平贴在木胎或竹胎上,抛光打磨成型,采取线刻的方式进行雕刻,其刀法灵活多变,刀痕有深有浅,有光有毛,根据题材内容雕刻出精美的图画。宝庆竹刻题材内容一般为书法、山水、人物、飞禽、走兽、庭院或者文学故事等等。 2.1 陈运德捐赠的“民国朱晓明竹刻砚屏” 2018年,爱好文物收藏的陈运德将此幅屏桌免费捐赠给邵陽市博物馆,目前为邵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作者为竹艺专家朱晓明,朱晓明又称昭陵君子,出生于竹刻世家,邵阳人。1942年雕刻出此屏桌,屏桌厚1公分,宽9公分,高26公分,此幅屏桌是以《红楼梦》人物故事为题材,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主要以人物、山水、树木、凉亭、红楼梦故事内容为题材,采取传统阴刻的方式在竹簧屏上雕刻,展示宝庆竹刻艺术丰富多彩、逼真。 2.2 陈湘舟捐赠的“曾剑潭竹雕笔筒” 曾剑潭、宝庆竹刻第一传承人,自幼爱好竹艺,12岁师从宝庆著名竹刻大师王民生。他的主要作品有《雄观沧海》、翻簧竹刻,现藏于莫斯科艺术博物馆。《富贵牡丹 双凤朝阳》翻簧圆形镂空雕,1958年获全国首届工艺美术作品一等奖。《竹雕扁盒》《潇湘八景》《洞庭岳阳楼》《楠竹衡阳》《韶山银河》《青山不老松》等等。竹节椭圆笔筒长轴9.5厘米,短轴7.2厘米,高14厘米,重218.6克,利用竹节之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口径,下部为底座,中部为竹叶鸟语图,竹雕笔筒简洁大方,利用楠竹自身之态,采用阳刻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方法,工艺简洁大方,刻工娴熟精湛。 3 邵阳市博物馆宝庆竹刻的研究价值。 竹刻的收藏,见证了宝庆竹刻的发展历程,宝庆竹刻工艺复杂,经过选材、取材、防腐处理、打磨粗胚、绘制图案、雕刻、使用刀法、修光、打磨、上蜡、出品。每一件竹刻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对于宝庆竹刻的几个门类,青(肌)雕刻、竹簧雕刻、竹根雕刻和竹烙雕刻的技艺,宝庆竹刻艺人一直在改进。艺人们不断加强技艺水平,学习、融纳、采取美术艺术的优点,不断提高,使得宝庆竹刻更加精致,更加美观。在工艺制作上:宝庆竹刻开发了异形造型,高温压制等新技术,引进喷漆工艺,克服竹簧易脏的缺点,利用药物处理的方法增强产品防虫防霉的性能,解决了竹簧器难以久收藏,易霉易裂的弊端,解决了多块簧片拼接难以处理的问题,从而改变竹簧器只能制作小型器物的局限性,使竹簧作品向大型化发展,大大丰富了竹簧品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