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智慧图书馆 |
范文 | 王冬侠 摘要:智慧图书馆源于“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是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文试着对智慧图书馆进行定义,并且对其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对智慧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困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物联网感知 0引言 2008年,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先生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他认为智能技术正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货币、智慧零售业、智慧基础设施甚至智慧城市,这使得地球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在社会的发展中,个人、公司、组织、城市、国家,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正在实现更透彻的更全面的感应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智慧地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和互联,即通过越来越多的低成本新技术和网络服务,在未来几乎所有的物品都有可能安装并应用智能技术,进而向整个社会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从而为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智能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在世界各行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如何在这一概念下定义和规划未来图书馆的建设,还需要图书馆界同仁的共同探讨和研究。 1智慧图书馆的定义 目前学界对什么是智慧图书馆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一些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智慧图书馆进行了描述。从智能建筑角度看,智慧图书馆是把智能技术引用到图书馆建设中形成的一种智能化建筑,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与创新;从智能计算的角度看,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设备,是通过物联网来实现图书馆的智慧化的管理和服务;从数字图书馆服务的角度看,智慧图书馆是指充分利用ICT技术,实现各种信息电算化,以进行远程阅览图书资料、预约座位等操作的数字图书馆;从感知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是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综合。综合以上各种观点结合自己对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的理解,这里试将智慧图书馆定义为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读者的信息需求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智能有机体。 释义:自1931年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提出后,就一直被奉为图书馆界的经典理论,被誉为图书馆职业最简单的表达。他从根本上阐明了图书馆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虽然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图书馆学五定律”的内容已经有了变化,但其精神实质却仍具有深远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智慧图书馆”的提出源于“智慧地球”这一概念的盛行,而“智慧地球”的实质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物联网的应用针对某方面的问题提供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其关键在于对于事件的精准控制以及扁平化的系统构成,从而达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这与“图书馆学五定律”中节约读者时间不谋而合。因此,试着将“智慧图书馆”定义为为读者的信息需求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智能有机体,目的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高效、精准、适用的信息服务。 2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智慧图书馆是理论上目前图书馆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在物联网环境下,以云计算为基础,以智慧化设备为手段,实现馆馆相连、书书相连、书人相连、人人相连的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智慧化的服务,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2.1广泛的互联互通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处理,实现馆与馆之间,传统 文献资源与数字信息资源之间,设备与设备之间,馆员与馆员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跨越时空限制的更广泛的互联互通。通过信息资源的聚合共享及馆员的协同服务和读者之间沟通交流实现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目的。 2.2全面的感知智慧图书馆全面感知的特征包括对馆藏信息资源的感知、对读者的感知、对馆员的感知。 2.2.1对馆藏信息资源的感知。智慧图书馆是复合型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其馆藏资源既包括纸质资源也包括数字资源,因此,智慧图书馆对信息资源的感知也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既要包括对纸质文献资源的感知,也要包括对数字资源的感知。 ①对纸质文献资源的感知。目前国内关于智慧图书馆对馆内设备以及纸质资源管理和感知的研究主要是依托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线感应、激光扫描、GPS定位系统等按照特定协议,将馆内设备以及藏书资源通过网络链接,与用户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对物品的识别、定位、跟踪和管理。 ②对数字资源的感知。随着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智慧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感知相对比较简单。但由于现在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时刻都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读者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准确高效的找到自己所需信息,节约读者的时间,是未来智慧图书馆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个人认为主要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不断优化搜索引擎,扩展搜索方式,针对读者不太确定的问题提供联想搜索,对于不方便打字的读者提供语音搜索等。另一方面是针对内容设计方面,智慧图书馆要做好元数据控制和资源标引工作,确保查全率与查准率。 2.2.2对读者的感知。智慧图书馆对读者的感知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读者本体的感知,二是对读者兴趣与读者需求的感知。对读者本体的感知与智慧图书馆智能建筑相结合可以实现诸如自动感知门禁、馆内地图自动导引等。而对读者兴趣与需求的感知则需要借助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建立读者需求追踪系统,通过追踪读者以往的阅读兴趣,综合读者的检索频率等方式实现对读者的感知,从而实现图书馆资源的自动推送。 2.2.3对馆员的感知。智慧图书馆自助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馆员,但并不是说馆员的存在是不必要的,而是指馆员应该从职能型馆员向服务型馆员和专业型馆员发展。当读者遇到某一方面的问题时,他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能解决自己问题的馆员身在何方。这就需要馆员感知、定位系统与读者感知相结合,通过智能寻呼系统将二者相联系,实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 2.3智慧化的管理与服务 2.3.1智慧管理。图书馆的智慧管理包括对馆内设施的智慧管理、对馆藏资源的智慧管理、对馆员的智慧管理、对读者的智慧管理等多个方面。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借助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实施,通过射频识别(RFID)技术和GPS定位系统很容易实现。 2.3.2智慧服务。智慧服务是指无时不在、形式多样的主动式个性化泛在服务。即任何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获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智慧服务通过集群化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资源以及纸质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信息需求解决方案。 3智慧图书馆面临的问题 3.1技术和资金问题智慧图书馆严重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它涉及到数字化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智能化技术、精密传感技术(射频识别、红外线感应、)、GPS定位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支撑着智慧图书馆的运作和服务,技术的复杂性对目前大部分图书馆来说都是难以驾驭的。而且,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必然需要新的设备的投入,这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我国图书馆无论是公共馆还是高校馆都严重依赖财政拨款维持,资金一向是捉襟见肘。可以说,资金紧张是制约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最大瓶颈。 3.2操作标准的统一性问题智慧图书馆是依托物联网建立,而目前物联网并没有确立统一的标准,而且其涉及行业和技术的复杂性也使这一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另一方面是图书馆行业本身的编目著录标准并没有实现完全的统一,图书馆行业联盟至今并没有完全的形成,这样内外两个标准都不统一使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困难重重。 3.3数据和应用安全性问题智慧图书馆全方位立体化的交互式互联互通使用户的信息通过网络不断的在图书馆设备、信息资源、馆员、用户之间进行交换,这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用户隐私和图书馆的信息安全存在一定的威胁,如何机密、真实、完整、有效的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是当前物联网应用面临的难题,也是智慧图书馆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 3.4人才短缺问题图书馆员作为图书馆职能的实际参与者与执行者,其能力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图书馆职能的实现,智慧图书馆对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图书馆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如何通过创新管理制度确保图书馆能招得来人、留得住人是确保智慧图书馆能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石。 4结语 智慧图书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依托物联网平台,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型图书馆形态。目前学界对于智慧图书馆尚处于研究和摸索阶段,各地应该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忌盲目追求新潮。换言之,现阶段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梁转琴.智慧图书馆实现的条件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14):6-9. [2]张海萍.智慧图书馆构建初探[J].图书馆事业,2014(3):16-18. [3]万湘容.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思考[J].图书研究与工作,2014(2):60-61. [4]谢芳.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功能与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4(6):15-2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