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凝辟深远的历史流痕 |
范文 | 史佳 摘 要:中国素有散文之都的美誉。无论是古代散文,还是现、当代散文,都以它自身的发展轨迹、辉煌成就、独特的艺术和美学特质成为中国散文园地的奇葩。其中,我尤其偏爱体裁独特、形式干练的先秦史实散文,令人读后被作家的感性浓度和知性密度深深打动。虽然不能用“沁人心脾”、“满口生香”等词语来形容,但其与历史事实深重的链接以及作家在叙述时运用的强弱结合的手法,绝对张显出一种无可比拟的睿智深邃的个性力量。不仅仅是历史的再现,更是散文艺术魅力的散发。可以说,先秦史实散文是具有多重艺术价值的。几部大放异彩的历史散文巨著,对于后世的叙事文、传记文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历史;艺术魅力;智慧 中图分类号: I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1-86-2 首当推崇的自然是《左传》,这是先秦时代最为优秀的历史散文作品。《左传》即《春秋左氏传》,传为与孔子同时代人左丘明所撰,记载春秋列国的史实。它上承《尚书》、《春秋》,下开《国策》、《史记》,内容丰富多彩,春秋各国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无不悉具。作者驾御语言能力已达纯熟自如。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对《左传》予以极高评价,他在《史通·杂说上》说:“左氏之叙事也……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经严切则凛若冰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椟,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左传》在严整意义上建立了编年史的体例,既首尾毕具、详略互异地叙明了长短不一的完整历史事件,又使争霸会盟、兴战弭兵、与国交往、国内纷争,以及历史人物性格情态等俱现笔端,其史学价值、文学价值远胜《春秋》。 《左传》的文章风格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色:凝练简古。下面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篇:《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来谈。 首先看文章剪裁之妙。《郑伯克段于鄢》开篇仅用一小段话就把郑庄公、共叔段、其母姜氏三者的爱恶关系言简意赅,却又清楚地解释给读者,是下文事件发生的根本感情因素。接着采用一事,一对话,再一事的方式,去处了过多的附加事件。叙事部分不带丝毫情感倾向,保证事实的客观性。语言少且简明。如“既而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武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大叔完聚,缮兵甲,具卒乘,将袭郑”等,利用人物的对话引导着整个情节的扩展推进。同时从中表现某个固定人物(郑伯)对事件从头至尾由观望到立即出兵的态度演变,线索干净明晰。既不令人感觉事件单薄又充分展现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曹刿论战》在故事情节的布局上,大约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写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谈话。这是因为它的内容极为重要,说清了鲁国迫战的基础,为鲁国的大获全胜提供了有力的根据。而当战争帷幕完全揭开时,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作者有意识地略去了战场上的一般情况,略去了和这次战争的特点没有密切联系的东西,这样剩下两件关键的事情,也就在简练的叙写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进一步说,即便是“击鼓”和“逐师”两件事,作者也未作原原本本的叙述,指挥作战的曹刿只是反复地说了“未可”和“可矣”四个字,这更见出作者在文章剪裁上的功力。《曹刿论战》剪裁之精当还表现在结构的紧凑。全文仅222个字,既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清晰地交代了事件的发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条理极清楚,层次极分明;它又生动地刻画了战略家曹刿的人物形象,介绍了他的思想、见识和才干,也描绘了他的音容笑貌;而且它还深刻发挥了有关战略的议论,像“一鼓作气”,像“敌疲我打”这样精辟的理论。 《烛之武退秦师》更是把大段的篇幅用在烛之武的说服过程上,这里就不再赘述。 朱彝尊在《经义考》中称,《国语》这部历史著作有“妙理玮词”,令人“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风格“辩丽恣肆”。并且,《国语》中常用譬喻和寓言故事,排列紧合,注重词采,间有骈词俪句,喜欢夸张渲染。这些与《左传》相比,散文艺术性更加突出,是古代散文的一个新的发展。 最后还不能忘记《战国策》。这是战国是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依次人物在语言运用上更加注重表达形式和技巧,陈言闪烁着以小喻大,推此及彼的智辩之光。时而文势纵横,令人有万马齐喑之感;时而温婉平缓,在不知觉中无痕迹的过渡,有“润物细无声”之妙。而且,该书过分强调个人的历史作用,对一个个娴于辞令,足智多谋的策士赞扬备至。这也不失为一中“以人为本”观的表现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这两个代表性的篇章,单从题目看就具有形式及内容上的相似性。“讽”“说”又说明了人物对话的目的和着力刻画点,后者更表达了当时贵族中某些有识之士关于不能“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的进步观念。 战国时代,许多谋士说客擅长对国君采取正面说理的方法,邹忌不落俗套,采用自身取譬、类比推理的劝谏方式,由妻、妾、客对自己的态度推及宫妇、朝臣、国人对国君的态度,由家庭日常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由己之受蔽推及到“王之蔽甚矣”。这种委婉曲折的讽谏方法,终于使齐王折服称“善”。而触龙则更为老谋深算,极善推究人的心理动态。在赵太后有厉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在先的情况下,仍然信心十足地进宫进谏,在太后面前表演了一番,层层诱导,兼以察言观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面对“盛气而揖之”的太后,触龙第一步“入而徐趋,至而自谢”,以极谦恭的言行表示对太后的敬重与关心,终于使“太后之色少解”,为进谏创造了一个平和的氛围。第二步抓住太后爱子的心理,请求太后允许他的儿子“补黑衣之数”,表现自己的爱子之心,以求得与太后感情上的沟通。第三步以燕后之事做反衬,说明“为之计深远”才是对子女真正的爱。第四步以历史上赵主、诸侯子孙未能既世为侯作为教训,进一步申诉“无功更禄”必不能立国长久的道理。尽管触龙在进谏中没有一句提及让长安君赴齐为质,然而言外之意处处不离劝谏的宗旨,终使太后茅塞顿开,主动表示听任触龙对长安君的安排。 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战火连连,诸侯争相坐大,动荡不安,其间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无论是经济物质基础、上层政治体制,还是思想发展、文学形式内容的拓宽等都突现了极为明显的进步形态。诸侯对人才的重视日趋加强,大揽天下谋士为己效力,使得一批智慧的传播者能够在衣食无虞的条件下专门地从事、研究文学或政治。于是不仅出现了诸子百家,散文也以记录论政进谏为其主要内容。与后来出现的抒情叙事散文相比,结构更为严谨,实用性更强,侧重于阐释个人对如何执政,如何取信于民,如何广开言路等一系列的政治观点。因此,在文字上很少有华丽精致的辞藻运用,语句强调一种简凝的现实感,叙事也不大肆渲染。令人读后回不自觉地借鉴与吸取论点,而不会产生飘浮联翩的联想。 我之所以偏爱先秦史实散文,就在于它的自然魅力,没有唐宋散文为了追求表面文字的表达效果特意编排词句的人工雕琢的痕迹,也少了骈文对仗的束缚。而且通过阅读这类散文,不仅可以学习写作技巧,更能丰富人的理性思维空间,学到更多感兴趣的知识。这些理论不仅是政治、军事策略,由此可推及人生哲理、处世之道的许多方面,仔细咀嚼,仿佛有醍醐灌顶,高屋建瓴之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