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五常”思想对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影响分析
范文 於爱民
【摘 要】“五常”思想主要是由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用以规范各项社会关系的行为以及维护道德的准则,其在当代教育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通过对“五常”思想的重新吸收教学,对于现代高职学生来讲,具有十分正面的教育意义,在这一基础上,高校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五常”思想提升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Abstract】The "Five Routines" thought is proposed by the Confucian School represented by KongMeng, it is used to regulate the social relations and maintain moral standards, it has great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 The re-absorption of " Five Routines" thought has a very positive meaning of education for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basis, college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must combine " Five Routines " idea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level,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world outlook.
【关键词】“五常”思想;德育教学;高职院校
【Keywords】"Five Routines" thought; mor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12-0089-02
1 引言
“三纲五常”思想在封建社会思想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思想政治伦理规范标准与价值观点。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带有政治颜色的“三纲”思想已经被现代社会所抛弃,而“五常”思想是深植于人性和概括出的伦理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永久性。社会环境就具备一定的复杂性,高职院校学生步入社会后必然需要适应这一社会环境,高职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如何将儒家的“五常”思想融入日常的德育教学中去,是一项十分值得探究的内容,基于此,针对“五常”思想对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影响这一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儒家“五常”思想的内涵
“五常”主要是指“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如果将其单独作为思想范畴来讲,“五常”思想已经在孔孟之道的思想体系中得到了十分详细的诠释,而将“五常”思想进行道德规范有机整合的是董仲舒,其在贤良对策中明确提出:“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饬也。”至此之后,“五常”思想成为世人统一遵循的道德行为标准规范。
3 儒家“五常”思想的内容
3.1 对“仁”的内涵解读
《论语》有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得孔子对于“仁”的定义比较广泛,孔子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仁”要去爱普通人的具体表现。孟子所提到的“仁者爱人”主要是倡议“仁者无不爱”,认为“仁”的对象不仅包括“民”,还应该包括“物”,拓展了孔子所提出的“仁”的范围。唐时期,“仁”的范围被进一步扩大化,延伸意义为“博爱”,唐代韩愈指出“博爱之谓仁”。随着时代的更迭,“仁”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具體规范。
3.2 对“义”的内涵解读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将“义”理解为社会的集体利益。在儒家学派看来,“义”的地位是在私利之上,《论语》中提到:“见利忘义”,西汉的董仲舒则认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熹阐明“而今需要天理人欲,义利公私分辨的明白”,学者陆九渊比较同意朱熹的想法,表明作为学者应该先知义后知利,才能明晰公私之辨。经过对“义”的一系列解读,能够明显发现,“义”的发展已经能够不再仅是局限在“利益”之上,而是重新被赋予公义以及理性等更广泛的含义。
3.3 对“礼”的内涵解读
站在广义的角度上分析“礼”,其主要是指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的等级以及法律法规、相关道德规范结合,也是一种社会稳定发展的秩序。站在狭义的角度上分析“礼”,其主要是指“恭敬之心”,即接人待物、为人处事的一种礼仪和礼节。对于当代人来讲,“礼”这以内在精神的表现,就是平等、尊重和理解他人。
3.4 对“智”的内涵解读
孔子认为:观察力强、具有高超的事物判断能力的人才能够被称为智者。在现代社会中,“智”的内涵则在于创新。另外“智”的含义还包含对于知识的尊重,在这一方面,孔子也将尊重知识的含义赋予了“智”,具体来讲,“尚智”的诠释就是指:尊重知识并崇尚知识[1]。此外,“智”也含有因势利导、知人善任的意味。
3.5 对“信”的内涵解读
“信”主要是指诚实、不欺骗隐瞒,其内涵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其一,说话真实,“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即代表着出言不可造假说谎。其二,信守诺言,不能说话不作数,杜绝“口惠而实不至”。其三,言行统一,不能说空话不办实事,应该做到“言顾行,行顾言”。
4 儒家“五常”思想对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4.1 身正垂范,提升教师的德育素质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尤其是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在通过自身的学识去教授学生的时候,其个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操,都会对学生个人德智体系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讲,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带有漫不经心、傲慢的劳动态度,所培育出来的学生大多也存有该种心理,并且教师并未意识到该种影响会负面引导学生的德智体系形成。在这一基础上,此种表率作用是其他方面的教育内容无法替代的因素。只有教师自身将“仁者爱人”的“五常”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去,正确运用“施以仁德”的教学理念去开展高职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升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2]。
4.2 加强力度,“五常”思想植入德育教育
“五常”思想教育在高职院校目前开展的不多,从教育投资角度来看,我国现有的德育教育经费、精力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在今年十八大中教育部财务副司长赵建军公布2016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已超3万亿元,占全国GDP总值比例也超出4%,但是,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仍旧存在不足之处。其次从高职院校现行的德育教育角度来看,尽管一再强调“立德树人”德育教育中心地位,但是高职院校仍以培养学生掌握技術技能为重心,提升其就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往往会忽视德育教育,尤其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到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精髓,尤其是“五常”教育思想,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给学生作适当地讲解,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接触传统文化,“内化于心”,才能使得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安心、享受的心理去对待学习,除去物质困境这一学习的后顾之忧,才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群体中抱有“见利忘义”思想的人员数量,避免更多唯利是图、丢失道义的行为发生。
4.3 营造氛围,“五常”思想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高校为受教育者创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形成“全民守礼”的社会氛围,一定会更加有利于高职学生在日程的学习过程中被教化,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该种“守礼”社会环境的创造,是需要全民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只有人人养成先知礼而懂礼后守礼的行为习惯,才能为自身所处的家庭成员素质的提升起到带头作用,进而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帮助人们提高对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社团、主题活动、各类人物评选、文娱活动等,都在传递着正能量,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五常”思想,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项活动中去,不仅有利于丰富活动的内容,同时还能创新活动的方式,在校园内形成一股宣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这一风气的形成是相互影响的,家庭、社会、校园三方营造成了一个和谐的传递“五常”思想的平台,必然会对学生整体的道德素质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进而“外化于行”,有效优化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教学成果。
4.4 注重高职学生德智信并修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平时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中,易形成缺少社会责任感的心理。近几年,我国发生多起学生跳楼、服毒等事件,此时就要求高校必须及时加大校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例如:在校园内部成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另外,在诚信素质培养中,为了有效降低学生在考试中多种不诚信行为的出现机率,学校可以采取不公开学生分数的方法,降低学生对成绩的重视程度,进而提升学生个人诚信修养。
综上所述,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社会对于人才自身的德育素质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而高职院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加大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力度,唯有如此,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新时代具备“五常”思想的综合性人才,同时也为国家文化、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武丽佳.浅析儒家“五常”思想对现代人际关系的规范作用[J].理论观察,2016,11(09):45-46.
【2】宋宁宁,张滨杰.浅析儒家五常思想对建构企业良好人文环境的启示[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8(01):31-3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