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不同产地杜仲叶红外光谱与薄层色谱特征研究 |
范文 | 邢亚楠 阿来?赛坎 田树革![]() ![]() ![]() 摘要:目的 分析比較不同产地杜仲叶的红外光谱,建立杜仲叶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红外光谱、二阶导数谱图对6种不同产地杜仲叶进行特征峰的指认和对比分析,并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薄层色谱对杜仲叶中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别。结果 通过特征峰峰形、峰位与峰强的对比,发现不同产地杜仲叶之间存在差异,聚类结果显示可将6个产地杜仲叶分为1类;薄层色谱结果显示6批样品主斑点一致,但不同产地的样品间微量成分斑点存在差异。结论 2种方法直观、简单、方便、快速,为杜仲叶的分离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杜仲叶;红外光谱;二阶导数谱图;聚类分析;薄层色谱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2.022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2-0088-03 杜仲叶是杜仲科杜仲属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叶[1]。杜仲叶与皮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2],且具有同等功效,在医药、保健、食品方面发展前景广阔。杜仲叶富含绿原酸、槲皮素、山柰酚、桃叶珊瑚苷、京尼平甘酸等活性物质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3],有良好的降压、利尿、保肝、抗肿瘤、抗菌、抗衰老和中枢镇静等多种药理作用。本研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4]、二阶导数红外光谱、聚类分析[5-6]与薄层色谱法[7]对不同产地的6种杜仲叶进行鉴别研究,为杜仲叶的鉴定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TENSOR27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德国Bruker 公司)DTGS检测器,光谱扫面范围4000~400 cm-1,光谱分辨率2 cm-1,累计扫描次数32次。769YP-15A粉末压片机(天津市科器高新技术公司);70-1型远红外干燥箱(上海申光仪器仪表有限公司);薄层色谱点样器(Linomat5 CAMAG),薄层色谱点样针(CAMAG),薄层色谱照相仪(REPROSTAR 3),薄层色谱扫描仪(TLC SANNER3 CAMAG) 杜仲叶样品采自5个不同地区(S1为2014年摘于新疆乌鲁木齐,S2为2015年摘于新疆乌鲁木齐,S3为陕西铜州,S4为湖北襄阳,S5为湖南张家界,S6为云南西双版纳),经新疆医科大学中药学院中药鉴定教研室徐海燕副教授鉴定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叶。 溴化钾(北京化工,优级纯),绿原酸对照品(批号110753-200413,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槲皮素对照品(批号YA0806YB13,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柰酚对照品(批号MUST-12102503,成都曼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方法与结果 2.1 红外光谱鉴别 2.1.1 样品处理 样品去除杂质,分别取20 g粉碎后过200目筛,在60 ℃红外干燥箱中干燥6 h,取适量样品与溴化钾混合均匀研磨,压片。 2.1.2 红外光谱分析 将样品压片放入红外光谱仪中测定,扫描时扣除H2O和CO2的干扰,每个样品压片3次,重复3次测定,取平均值作为单个样品光谱数据。杜仲叶样品红外光谱见图1、图2。在4000~1300 cm-1范围内有几个明显的官能区特征峰,在3374 cm-1出现宽峰为缔和的O-H伸缩振动提供,2935、1632、1428 cm-1是植物蛋白酰胺的Ⅰ带和Ⅲ带峰,在1300~400 cm-1波数范围内有许多明显的指纹区特征峰,1069 cm-1处出现宽强峰为开链酸酐提供的C-O伸缩振动峰,795、589 cm-1是糖类物质糖环的弯曲振动峰。分析表明,杜仲叶的红外光谱图可以提供丰富的化学组成信息,其中采自陕西铜州(S3)湖南张家界(S5)在2935 cm-1处吸收峰不明显。其余样品的吸收峰位置基本一致,为更好地区别与比较,需要通过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对特征区进一步分析。 2.1.3 红外光谱二阶导数分析 采用Origin7.5软件对所测得原始数据光谱进行基线校正,标记峰位置,二阶导数求导处理。杜仲叶S1的二阶导数图见图3、图4。不同产地杜仲叶样品二阶导数图各吸收峰详细对比见图5。 3 讨论 本研究利用红外光谱、二阶导数谱图结合聚类分析对6个不同产地的杜仲叶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不同产地杜仲叶的部分吸收峰峰形、峰位置和峰强,对其特征进行研究。红外光谱数据显示,6个不同产地的杜仲叶红外光谱和二阶导数的结果相一致,说明不同产地的杜仲叶在成分类型上基本相似;通过二阶求导处理可以使这些差异明显化,推断是由于化学成分的类型和含量的差异所致,可根据其谱图特征进行有效的区分。在1800~500 cm-1特征波段,采用主成分压缩,筛选主成分再进行聚类分析,将6种不同产地杜仲叶归为一类。在薄层色谱鉴别中,通过已知主要成分绿原酸对照品与杜仲叶样品的比较,发现样品斑点与对照品斑点位置一致且清晰明显。2种手段均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对杜仲叶中有效成分的鉴别及特征的分析,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65-166. [2] 茹建永,乔孝伟.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时期杜仲叶中绿原酸的含量[J].中国药房,2008,19(27):2112-2114. [3] 周程艳,马红翠,王美,等.不同采收期杜仲叶和果实中总黄酮和多糖含量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4):111-114. [4] 张雪佳,刘文辉,刘冲,等.新疆产唇香草挥发油红外光谱鉴别与聚类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9):86-89. [5] 杨在君,张利,杨瑞武,等.中药丹参及其近缘种中微量元素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28(10):2441-2445. [6] 孙仁爽,金哲雄,张哲鹏,等.牻牛儿苗科11种中药材红外光谱鉴定及聚类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33(2):371-375. [7] 程煜凤,王丹,李莉.金雀花的薄层鉴别及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8):1094-109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