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都市圈旅游发展研究:以成都都市圈为例 |
范文 | 马铭浩 【摘? 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满足居民精神文化建设需求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优化旅游产品供应链。以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群为组合形成的都市圈成为市民活动的主要范围,以此为基础设计旅游产品既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能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效用,通过协同效应实现都市圈旅游市场新发展。成都都市圈是我国主要的都市圈之一,经济发展好、旅游资源多、交通设施齐为打造成都都市圈旅游产品奠定了物质基础,基于旅游产品策划的相关理论,在分析成都都市圈区位特点与客观实际的基础上重新规划旅游产品能最大化地推动成都都市圈旅游市场的发展与优化。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provide a material basis for meeting the needs of resident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optimize the supply chain of tourism products. The metropolitan area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a certain region has become the main scope of citizens' activities. Based on this, designing tourism products can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consumers, but also give full play to the utility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realiz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market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through synergy. Chengdu metropolitan area is one of the major metropolitan areas in China. Good economic development, abundant tourism resources and uniform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have laid a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tourism products in Chengdu metropolitan area. Based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ourism product planning, the re-planning of tourism produc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bjective reality of Chengdu metropolitan area can maximize the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Chengdu metropolitan area tourism market. 【关键词】都市圈旅游;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资源;成都旅游 【Keywords】metropolitan tourism; tourism product design; tourism resources; Chengdu tourism 【中图分类号】F592.7? ? ? ?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9-0044-03 1 都市圈旅游的理论基础 随着近十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市际空间、省际空间大幅度“缩小”,以往的跨市或跨省旅游的时间成本大幅降低。同时,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了精神文明消费需求提升,跨省旅游、跨市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上班族的周末选择[1]。 旅游產品的空间结构开始呈现出从著名景点、城市旅游转变为多目的的组合的区域空间结构,都市圈旅游应时而生。都市圈是以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超大抑或特大城市为中心进而延伸至一小时通勤圈为构成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根据国家发改委2019年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我国目前已有十个总人口超过两千万人的大都市圈。以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市为中心的成都都市圈位列我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的都市圈第六名,文化元素丰富、经济活力充沛、交通设施发达、旅游资源多样等得天独厚的禀赋使都市圈旅游产品成为成都都市圈旅游市场的新宠,极具市场潜力。都市圈的概念最早源于美国在10世纪初提出的大都市地区概念,后经日本发展推衍出“标准城市地区”的概念,以此来表征城市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功能划分[2]。 我国对“都市圈”理论的探索肇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市连绵区”“城市群”“城镇密集区”等不同概念被用来形容“都市圈”,直到1997年才有学者提出用“都市圈”的概念[3]。无论概念如何演变、理论如何推衍,以核心城市为主、基于特定标准划定的外围为构成成为都市圈概念的核心要义。如果将旅游群落的聚集区域为划分依据,则以某一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为核心,纳入周边具有不同旅游资源的区域范围则可形成“旅游都市圈”的概念定义。早在20世纪末就有学者提出了“旅游中心城市体系”的概念[4],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中心地的中心性”概念,以此表示以旅游为视角在特定网格中评测城市地位的相对重要性,在数据测评的基础上对城市划分等级,细分为多个不同层级的旅游中心城市,表明特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构成关系。 2 成都都市圈的基本概况 成都都市圈毗邻重庆都市圈,是我国十大都市圈之一。长期以来,成都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交通设施、多元的文化构成、独具特色的饮食传统等使成都成为我国西部最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之一。 成都都市圈由成渝发展主轴、成德绵乐城市带、沿江城市带、南遂广城镇密集区、川南城镇密集区、达万城镇密集区、乐山、绵阳、南充、万州、宜宾、泸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等多层次、多中心的城市格局构成。除了成都市外,自贡市、乐山市、泸州市、阆中市、都江堰市、宜宾市都是闻名华夏的旅游观光城市,绵阳市、德阳市、雅安市、遂宁市、南充市、内江市等城市也因独特的地理地貌、饮食文化、历史传统、地域风情等而形成了具有区位特性的旅行产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从人口密度上看,成都都市圈所处的四川省总人口高达8302万,是我国排名第四的人口大省。从民族构成看,除了汉族外,四川省境内分布着彝族、藏族、傣族、白族、壮族、苗族、回族、土家族等14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其中有超过200万的彝族常住人口、超过120万的藏族常驻人口以及超过30万的羌族常住人口。主要的民族聚居区包括凉山彝族自治州、北川羌族自治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边彝族自治县、甘孜藏族自治州、峨边彝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羌族聚居区的省份,民族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四川省共有国家级5A景区3处、4A景区4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处、世界地址公园1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文化遗产共5处,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历史遗珍遍布、历史名人众多,也为成都都市圈的旅游业带来独特优势。交通便利也是成都都市圈得以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四川铁路与公路总里程数都位居全国前列,城市轨道交通数量也位列全国前十。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也是成都都市圈的一张靓丽名片,为成都都市圈旅游贴上不可复制的品牌标签。 3 成都都市圈旅游的产品设计路径 都市圈旅游是新时代背景下满足人民大众不断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策略,也是带动发展欠佳的城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许多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成都都市圈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本部分将基于增长极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旅游中心地理论和区域协同发展理论等的旅游产品设计理论的指引,结合成都都市圈旅游资源分布于城市区位特色的具体实际,提出初步的成都都市圈旅游策劃方案。 首先,通过区位分析可以将成都都市圈内主要城市以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开发程度为标准分为中心节点城市、强势城市、发展城市、欠发展城市四大类。成都市既是成都都市圈的经济、文化、教育、交通、政治中心,也是区域内最大、最发达、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市场,因此,本文将成都市定位为区域内的中心节点型旅游城市。南充市、宜宾市、乐山市因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成熟的旅游市场,因此属于区域内的强势型旅游城市。其中,乐山市因“乐山大佛”与峨眉景区享誉中外,处于“成绵乐”城市带的终端,对周围乡县具有较强的“协领能力”,可以作为次区域中心城市,所以被划分为强势城市范畴。基于相似的理由,加上与泸州市相比处于省际交汇地区,本文将宜宾市定位为川南城镇密集区的中心节点,在规划上赋予宜宾市“链接省内外”的定位。绵阳市、广安市、自贡市因不具有绝对的旅游竞争力,而城市发展水平较高、具有独特的区位特征而被划入发展型旅游城市的范畴。德阳市、攀枝花市、眉山市、凉山州、雅安市、泸州市等或因为旅游资源相对匮乏、或因在此区域内的发展较为落后而被列为欠发展城市。根据城市旅游产品供给与旅游资源种类将成都都市圈内主要城市进一步分为“文化型”旅游城市、“自然风光型”旅游城市、“混合型”旅游城市三类。 在上述分类基础上,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通过旅游中心地带动边缘地增长,同时考虑到“点—轴系统论”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与塑造作用,在成都都市圈范围内,进一步规划川南城镇密集区、南遂广城镇密集区两个次区域旅游城市圈,加上“成绵乐”沿线城市带,形成了三个此区域旅游城市圈,分别以成都市、宜宾市和南充市为中心,成都都市圈旅游的“点—线—面”系统格局由此展开。在每个区域旅游城市圈内都可以通过不同组合形成1日到3日的短期旅游市场,满足辖区内居民日常与周末旅行的需求,也可以通过组团的方式提供以中心城市为主、周边城市为辅的吸引外地游客的短途旅行产品。同样,以成都都市圈内3个主要节点城市为中心设计3日到1周为时间周期的旅游产品,区域旅游城市圈相互之间则可以设计出1周内及1周以上的旅游产品。由此,以时间和距离为标准,成都都市圈内的旅游产品已经形成了可以满足不同顾客群体时间要求的多样化旅游产品。 依据旅游城市的属性,则可以为旅游产品的设计组合提供更多选择空间。成都市由于处于成都都市圈核心、“成绵乐”都市带核心,又是典型的“混合型”旅游城市,可以以成都市为中心,链接雅安市、眉山市、德阳市、凉山州等“欠发展型”旅游城市的文化型旅游产品、自然风光型旅游产品或混合型旅游产品,通过捆绑结合的方式带动成都都市圈内欠发展旅游城市的市场发展。其他“混合型”城市如宜宾市、泸州市、南充市等由于不具有成都市的区位强势,通过捆绑组合的方式可能不会吸引消费者,因此,需要审慎考虑其他组合方式。 此外,通过“自然型”旅游城市与“文化型”旅游城市相结合,尤其是强势“自然型”和强势“文化型”城市的组合,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本文认为可以构成组合的有绵阳—眉山—乐山、绵阳—雅安—乐山、遂宁—南充—广安、遂宁—绵阳—德阳、遂宁—绵阳—广安、内江—宜宾—自贡、泸州—宜宾—内江等细分产品。由此,成都都市圈旅游产品无论从时间距离的角度还是产品类型的思路,都足以形成多元化多样态多层次的完整的旅游产品市场,能够满足都市圈内不同类型消费者的精神文明消费需求,充分发挥都市圈内旅游资源与区位优势。 【参考文献】 【1】姜斌,李雪铭.快速城市化下城市文化空间分异[J].地理科学进展,2007(5):111-117. 【2】姚世谋.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3】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地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争论及近今进展述评[J].国外城市规划,1997(2):2-9. 【4】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