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
范文 | 贾丽静 摘要:内部控制是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的有效手段,也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长效保障机制。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改进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是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的有效手段,也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长效保障机制。内部控制既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搞好内部控制建设,能够合理保证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能够有效防范舞弊、预防腐败,起到制度笼子的作用,对于完善运行管理,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一把手”重业务发展轻内部管理,对内部控制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内部控制观念仅停留在“要我内控”的层面,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疲于应付。二是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一些单位内设机构和管理层级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清晰,导致越权行事或推诿扯皮,增加不确定风险。三是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有待改进。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不相容岗位未能完全相互分离,对员工的培训不够,员工的奖惩与业绩关系不大导致不注重学习新业务、新知识和能力提升等。四是内审机构不健全。许多单位无内审机构,或内审机构形同虚设,内部监督作用大打折扣。 (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是内部控制的理念和方法未能有机融入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二是完整性不够,制度内容片面,未能涵盖经济、业务、权力活动的方方面面。三是制衡性不够,各制度间相对独立,缺乏全局意识和统筹考虑。四是适应性不够,制度修订、完善不及时,不适应实际管理需求。五是未建立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策制度。 (三)内部控制不能有效执行 一些单位虽然建成了内部控制系统,但缺乏高层重视、有效普及培训和监督检查,缺乏流程化,且内部控制建设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执行大打折扣。 (四)内部控制评价水平不高 一是评价模式选择不严谨。以目标为导向和以要素为导向的评价模式适用于不同发展环境的单位。许多单位未对照实际情况就随机选取一种评价模式,模式选择不具备严谨性导致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得不到保障。二是评价指标缺乏全面性、科学性,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三是评价程序不规范。四是评价系统不合理。以内部评价为主,导致监督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五)内部控制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一是一些单位在内部控制体系建成后,不注重对全员进行培训。二是内部监督评价流于形式,外部监督检查整改不到位。三是误认为内部控制体系建成后就一成不变、一劳永逸,忽略风险重估,没有按照适应性原则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不断完善。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改进措施 (一)逐步改善內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设计和执行的基础和保障。一是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各级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内部控制培训,使“一把手”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内部控制观念实现从“要我内控”到“我要内控”的转变,以上率下积极带动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同时,通过专题培训加大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形成上下联控的良好局面。二是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和管理层级,明确岗位职责,并落实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或专项审计要求;成立单位“一把手”负总责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作为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的牵头机构。三是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选拔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的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决策、执行、监督等不相容岗位实现有效分离和相互制约,堵塞管理漏洞;加强员工培训和引导员工自学相结合,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建立奖惩机制,并严格考核落实。四建立健全内审机构。设置内审机构或内审人员,加大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作用。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汇编形成内部控制制度手册,夯实内部管理,以制度建设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一是贯彻内部控制理念,将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控制方法有机融入内部管理制度。二是整体把握单位经济、业务和权力活动的特点,高点站位,形成涵盖管理层面和业务层面,内容完整、相互制衡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三是当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单位内部环境变化时,及时更新制度,确保适应实际管理需求。四是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必要时组织专家论证,实施技术咨询。 (三)保障内部控制有效执行 一是单位负责人带头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二是制度流程化,明确关键控制点,加强全员培训,增强贯彻执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是按照全面性、重要性、客观性、规范性原则,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逐步加大公开力度。四是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发挥单位内审、纪检、监察部门的内部监督作用,形成监督合力。五是主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及审计部门等外部监督检查,以落实整改促进内部控制执行。六是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结合单位实际,以购买第三方软件或自建等方式,通过系统整合、改造或新建等途径,将经济活动、制度流程、控制方法等嵌入信息系统,实现控制层层分解,监督环环相扣,全程有据可查,有效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促进内部控制有效执行。 (四)提高内部控制评价水平 一是结合单位实际,选择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为得出真实的内部控制评价结论奠定基础。二是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单位特点和发展现状,结合风险评估结果,设计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三是明确评价方法和具体流程,通过规范的评价程序,降低评价的随意性,提高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四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依规开展内部自评工作,必要时引入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均较高的第三方参与,提高评价客观性。 (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 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时点工作,但其运行和维护却是一项系统化、常态化的工作,关键要把建成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日常工作中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落实下去,切实发挥对单位的管控作用。一是持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其深入、全面掌握内部控制规范的核心要义,全员参与、上下齐控,在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同时有效化解廉政风险。二是通过强化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检查,主动优化内控体系,有效发挥内部控制体系对制约内部权力运行、防范廉政建设防线、落实主体责任的积极作用。三是要适时风险重估,并汇总、整理和分析形成书面报告,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动态完善,不断提高内部控制体系与单位实际情况的贴合度。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7 (08):65-66. [2]尚晓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思考[J].农场经济研究,2017 (12):20-22. [3]薛秀芳.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影响因素与实践探讨[J].财会学习,2018 (06):191-192. [4]李爱民,郭和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 (27):36、38. [5]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Z].2012.11. [6]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5.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