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财务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范文 | 陈俊芳 摘要:本文针对财务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结合理论实践,在简要阐述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定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目前存在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得出在财务视角下,建设科学完善的内控制度,对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防范风险能力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希望对相关单位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财务视角;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必要性 在财务视角下,建设科学完善的内控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健康稳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防范风险发生的主要途径。但我国对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本文基于理论实践,对财务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做了如下分析。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定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指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执行程序等方法,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全方位防范和管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为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笔者调查了河南省洛阳市某县的行政事业单位情况,县内共有118个行政事业单位,全额拨款行政事业单位共94个,差额补贴事业单位2个,自主经营型事业单位共22个。调查结果显示,其中23家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比较完善,也落实到了实际工作中,大大降低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内控制度的发挥作用比较理想。62家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建立内控制度,但仍然存在不完善和不规范的问题,严重影响这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效率。22家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在国家财务改革倡导下,也建立了相应的内控制度,但并没有落实到实处,形同虚设,导致业务流程风险、资金使用风险经常发生。 通过调查材料分析,建设内控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必要性从财务视角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实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不合理的经济开支。 第二,有利于避免國有资源流失,降低违规操作事件发生的概率,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行为的良好约束。 第三,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通过建设内控制度,可大幅度提升会计部门收集经济信息的能力和效率,从而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 第四,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危害 (一)内部控制体系发挥作用不明 一些单位对内部控制工作重视不够,认为这项工作与单位主要职责联系不大,是自已束缚自己,给自己添麻烦;特别是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全程监管单位更加认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多大作用。有的单位用财务管理制度代替内控制度;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度由于没有开展风险防范评估,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操作性或针对性不强,没有涵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全面性原则不到位。 (二)内部控制方法缺乏有效运用 有的单位关键岗位职责划分不清,出纳会计双肩挑,更谈不上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有的单位内部授权审批控制不严,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执行不好;有的单位财产保护控制不力,资产多年不清,账面与实际不符;有的单位会计控制不到位,财务人员无证上岗,会计档案管理不严;有的单位表单和票据的填制、审核、归档、保管等流程不优,关键点监督不够。这些都是内部控制的漏洞,为腐败与违法违规创造了条件。例如某事业单位购置电脑、空调、打印机、照相机等固定资产直接记入当期支出,没有按照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资产购置、验收入库、账卡管理、维护保管、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造成固定资产盘点时严重的帐实不符,从而极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又例如某行政单位“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项目支出中,2015年支出9000元,2016年支出92850元,2017年支出105683元,通过对比可以看出2016年和2017年比2015年有大幅度的增长,超出正常的物价和消费增长水平,支出金额与该单位的实际情况不符。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内部控制方法没有有效的运用。 (三)预算控制薄弱,决算信息失真 一些单位预算编制粗放,没有细化项目,未能做到零基预算。首先,在没有业务部共同参与的情况下,财务人员只是在当年预算的基础上增减来编制明年的预算,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导致部门预算缺乏权威性,约束力低下。其次,预算执行随意大,经费跨项目使用,没有严格执行预算,安排各项支出。最后,编制决算报表时按照预算调整账目,使得财务信息失真,不能反映单位真实的经费使用及财务状况。 四、基于财务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建议 (一)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合理防范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在充分认识政府职能转化的基础上,认识风险评估体系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情况,和现有技术以及经验,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入手: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和科室职权交叉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仍然存在职能范围转化、权责不明确的问题。因此,在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时,要建立好价值观,严格根据十九大会议要领来提高办事效率[2]。 第二,在微观层面上,要充分考虑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业务开展的每个细节,根据细节来进行职责划分,确保各项工作能高效开展。 第三,工作人员要做到相互制衡,避免发生权利过于集中而引发廉政风险的问题,防止经费审批过程中的恶意授权,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从而达到从内部杜绝财务舞弊行为发生的目的。 (二)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强化内部交流 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势必大幅度提升内控的工作效率,促使各项决策更加合理和科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同时入手: 第一,加大內部控制信息化软件和硬件的投入;通过内控监督软件化的方法来提升信息化水平,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提升内控制度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比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把内控软件和各个部门的工作软件相互连接,以便及时准确的掌握内控制度的落实效果,既能有效降低人力物力的消耗,还能实现内控制度监督的日常化,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及时解决。 第二,设置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和科室办公软件操作的培训,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确保各项信息可以实现及时传递,把各部门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强化内部交流。 (三)科学制定预算,并重视预算执行 预算超支频繁发生,促使行政事业单位不得不高度重视预算管理的科学性,采用先进技术和合理分配资金来加强预算执行,从而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单位领导要参与到预算编制、审核、汇编等工作中,确保预算编制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3]。同时财务部门要加强预算沟通,及时反馈发生异常的情况,再通过比率分析法和定量定性分析法,及时找到发生问题的根源,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各部门负责人积极参与,来提高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力度,避免预算与实际有较大偏差情况的出现,保证行政事业资金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做好时间分配,下达编制要求,数据真实合理。 第二,完善预算监督编制预算体系,提升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信息。 第三,建立预算惩罚体制,把预算编制执行效果和绩效考核相互挂钩。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理论实践,深入分析了财务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分析结果表明,建设内控制度,对提高国有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国有资源流失,降低违规操作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从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合理防范风险、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从强化内部交流、科学制定预算,并重视预算执行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充分发挥出内控制度的价值和作用,更好地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 参考文献: [1]陈昭.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J/OL].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8 (04):91-96. [2]孙峰峦.试论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 (10):46-47. [3]张广花.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 (18):42-4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