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
范文 | 宋晓春 摘要:事业单位制定的内控制度是一把标尺,它对单位内部的经济业务及管理工作两方面进行规范,以实现不同管理制度之间更好地衔接,并将制约机制与制度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用来满足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经济活动风险管控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本文主要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完善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于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防止腐败,保护财产安全完整,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风险,提高单位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情况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还相对滞后,内部控制理念普遍缺乏,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至关重要。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 事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是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的,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都能够严格按照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却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制度形同虚设;另外,本单位制定的内控制度与单位实际情况不相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各单位没有将本单位实际与上级下发的内控制度文件相结合,由于没有进一步细化而导致执行不到位。 (二)内控意识淡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近年来,内控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实施内部控制。为了迎接检查,每个事业单位部都设立了《内部控制制度手册》,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单位通过网络下载或者直接从其他单位把制度照搬过来,未聘请外部专家或咨询机构制定,没有经过严密设计、没有广泛征求相关各方意见或建议,难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家普遍认为,单位经济活动只要遵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办事就行,没有必要另搞一套内部控制制度,对内控的执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是遇到事情灵活性多了,原则性少了,使得内部控制失去了刚性和严肃性,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成为一种摆设,未能有效发挥监督和制衡的作用。 (三)内控管理体系不完善 首先,预算编制流于形式。在预算工作编制过程中,各科室上报项目时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考虑单位实际情况和外界因素,没有能够结合下一年度行政工作安排,而是照搬了以前年度的项目数据,使得项目中内容不完整、支出金额不准确,造成第二年实际开展的项目与预算项目不一致以及实际支出与预算差异较大。其次,“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单位的大额资金支出及重要事项的研究往往由“一把手”全权决定,没有按照内控制度中“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的资金使用)审批权限要求进行集体讨论决定。三是经费审批流程不规范。各科室经办人员在发生费用报销时先去领导那里签字、再将发票直接给出纳报销,财务审核人员只能在事后看到发票,对发票报销项目的真实性无法事前监督。 (四)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 有的事业单位只重视固定资产的购置,忽视了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有的员工对单位的固定资产不爱惜,没有按要求使用,导致固定资产不同程度地损坏,维修费用增加,同时也缩减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还有的固定资产仅仅用了几年,只是出了点小故障,只要经过简单维修完全可以继续使用,却被丢在角落里等待报废,造成资源极大浪费。有的固定资产没有办理产权如果出借时间较长,又无人过问,若干年后,不但没有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恐怕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都令人担忧,有可能造成产权归属不清,甚至引起法律诉讼,致使单位声誉受损,严重的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需要得到单位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应该将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工作的管理上。同时,上级财政及主管部门应加强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监督,要定期对下级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各事业单位也要通过外部的力量如会计师事务所完善自己的内控体系,加强财务管理在内控建设中的力度,通过对财务资料的完整性、合规性和真实性的审核,看单位在财经管理上是否有漏洞和薄弱环节,对在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及时改进,有效提高单位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二)强化单位领导内控意识,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控制环境是内控的基础,是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重要因素。单位领导的内控意识直接决定控制环境的好坏,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单位一把手不断强化管理意识、内部牵制意识、廉政风险防范意识,自觉遵守、维护各项内控制度,其他员工就会受其影响不令而行,自律感明显增强。其次,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上应本着科学、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机构,综合考虑本单位业务特点,将权利和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体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要求,避免职能交又缺失以及权力过于集中,形成责权一致,互相协调、互相制约的工作机制。 (三)完善内控管理体系 首先,规范预算编制过程。在预算工作编制过程中,加强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确保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相结合、与具体工作相对应;项目预算编制时应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对新项目的预算,部门负责人需要对项目内容进行细化,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详细说明,对原有项目的预算,要重新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测算,以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其次,重要事项由集体讨论决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凡涉及“三重一大”问题的工作会议、事业单位的办公会、党、政会议,必须有详实的会议记录,并将会议记录存档备查。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由使用部门拟制支出计划,报请本单位领导审阅同意后,按照审批权限提交领导办公会讨论决定。三是严格经费报销审批流程。实行财务先审核把关,领导后批准的程序,规范各项经费支出流程。事业单位发生经济业务时,财务人员应先对收到的票据进行全面审核,对各类票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把关,对不符合规定的报销单据予以退回,对审核通过的票据给予签字确认,然后由经办人员将审核过的原始单据报请领导签字审批,最后凭审批齐全的单据向财务部门申请资金,办理结算报销手续。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完善资产清查制度 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重要物质保证。各个单位应当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购置、验收、使用、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措施。单位应当统一调配固定资产,避免闲置,造成浪费。首先,将固定资产统一编号,按照谁使用谁保管的原则,责任落实到个人,定期盘点,每年至少清査一次,及时发现盘盈或盘亏资产,并找出原因,分清责任,做出正确处理。单位领导或资产使用人调离岗位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其次,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出借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未经批准,一律不得出租、出借或者对外投资严格的审批制度有利于财政部门全面掌握出租、出借资产的详细资料,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有效防范风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结语 内部控制既是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又是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是事业单位治理的基石。它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通过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发现的问题,对相关的制度、措施和程序进行持续调整、改进,使各项制度、措施和程序能够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在经济活动风险管控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蓓.医院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 (4). [2]张婷.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纳税,2017 (3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