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利率市场化促资本市场发展研究 |
范文 | 董昊明+谢志华 摘要:利率作为国家货币政策传导体系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中介目标,影响着我国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会对资本市场的完善产生影响,引导银行业规避由于利率市场化而产生的系统风险,不得不研发更多金融衍生品,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 关键词:资本市场 利率市场化 资源配置 一、当前资本市场现状与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当前资本市场现状与问题。事物就其本质而言均具有连续性,很多都可以运用数学函数表达或近似的表达出来。但真实处理日常事物时却很难用连续化的手段来进行操作,资本市场也是一样。从理论上来说,具有连续性的资本市场应具有完备的期限、风险、收益等条件下的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但在现实中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内在的要求是资本市场应具有多层次的特性。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性可以从多方面来衡量,较为常见的是从供给方和需求方以及资本市场本身来考察。 从需求方来看,我国具有国有、民营、外企、合资等各种类型的企业,对于融资的需求存在差异。比如国企,由于其国有的性质,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认为其具有较好的信用,也愿意贷款给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相对规模较小,信用等级低于国企,特别是小微型民营企业更是难以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从这个方面来看,需求方类型各异,需求也就各异,因此需要多层次的融资渠道。 从供给方来看,投资者可以分为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其中机构投资者又可以分为QFII、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社保基金等各种机构。他们对于金融产品的风险偏好、投资期限、收益率、流动性等都具有不同期望,从而产生了投资者对于金融产品的多维度需求。 从资本市场来看,我国资本市场自90年代初建立以来,已经过20多年的规模扩张。多元化、多层次以及多维度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三条主线。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股票市场在多维度、多元化、多层次上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反观债券市场却相对单薄,流动性不足是其一大表现。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也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这样的资本市场是无法满足各种投资主体的需求的。其中导致资本市场发展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利率的行政化,由此造成债券市场中各类债券定价扭曲,同时间接融资成本较低挤兑直接融资,大大增加了企业融资难度。并且由于利率固定,各类金融机构并没有产生规避利率风险的需要,导致金融衍生品研发滞后。因此我国若想真正实现资本市场完善发展,发挥其资源配置以及资源再分配的作用,就必须实现利率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从理论上讲,利率市场化源于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早在1974年麦金农和肖的研究理论就指出管制利率会束缚投融资规模,制约经济增长,建议放松或放弃利率管制,通过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市场定价引导资金配置,提高全社会的投资效率。我国渐进式利率改革模式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多元化发展方面皆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然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利率市场化程度。斯蒂格利茨和赫尔曼(1996)引入信息经济学提出的金融约束理论,强调一定的政府干预可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适当的利率管制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过度则会扭曲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实践方面,1996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期望在银行间形成利率的市场调节机制。1996年6月1日央行真正放开银行间利率管制,实现利率银行间的市场调节机制。同年,证券交易所开始通过路演询价和利率招标的形式进行国债发行的利率市场化尝试。1997年央行建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了银行间债券自由流动,利率由银行间市场决定。1998年国开行也成功发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2004年经过调整,央行开始取消贷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最多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9倍。2013年7月又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全面取消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限制,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贷款利率水平,实现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当前仍未实现市场化的是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 二、利率市场化促进资本市场的完善 (一)利率市场化为改善企业融资结构提供保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信息,2013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7.29万亿元,其中直接融资总额为2.02万亿元,占11.68%,间接融资总额为15.27万亿元,占88.32%。与此同时,作为发达国家代表的G20国家直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融资比重却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主要集中于65%—75%之间。而美国的直接融资比重更是远远高于我国,超过了80%。与各国相比,我国的直接融资比重相对较低,究其原因,是利率市场化的不完善、利率行政化干预严重所导致的,企业在进行外源债权融资的过程中会首选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债而非通过资本市场直接向相关投资人进行融资,实现利率市场化对改善企业的融资偏好至关重要。当前实体企业债权融资主要来源是银行的间接融资,借助于利率市场化,提高银行的货币成本,一定程度上会将货币成本转嫁给实体企业,推高其融资成本,引导其转向债权、股权等直接融资手段。给予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公平竞争的机会,通过市场作用改善企业融资结构,从而使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手段与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手段和谐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定价机制确定不同期限的无风险利率(由于可以认为国债的抵押资产为全国人民的税收收入,有充足稳定的现金流对其进行支撑,因此可将国债利率视为相应期限的无风险利率),为企业发行公司债定下利率基准,从而理顺资金成本,引导资金合理流向,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使公司债券的发行更具合理性。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股票、债券及其他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以供求关系和风险水平为基础进行定价。在证券市场上,资金逐利性决定其将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区域,高投资、高回报资金市场需求较大,推高了证券价格,从而保证了证券均衡价格的实现。 (三)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会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差降低,使其失去这种无风险获利的机会。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只能自谋出路,研究创造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各类金融衍生品。利率市场化推进了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满足投资者对于不同风险偏好、不同投资期限以及不同流动性的需求,克服金融产品因同质化引发的“利率大战”以及资金非理性流动所造成的市场波动。在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汇率与世界各国汇率联系越来越紧密,可能会由于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导致利率产生剧烈变化,从而加大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此时就有对研发更多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需要。例如:国债期货、利率期权、金融互换合约、利率掉期合约等衍生工具的研发。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形成对这些套期保值的金融资产的需求也在无形中满足了资本市场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内在需求,增加了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 (四)利率市场化增加债券市场流动性。投资者认为,购买债券是因为债券的低风险、低收益性,他们将债券看作一种具有稳定收益的金融资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公司债券的收益率可能随着宏观经济形势而变化,也可能随着企业经营状况而变化,其波动幅度远远高于从前。有波动,就有短期套利的机会,自然会增加投资者对债券的兴趣。同时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包括共同基金、社保基金等购买大量国债以及一定信用级别以上的企业债,他们通过回购的手段,盘活这些存量资产,从而增强了债券的流动性。利率市场化可以推动债券市场多元化发展,在利率未实现市场化之前,由于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导致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成本过低,使股票市场出现非理性繁荣的景象,并且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导致贷款利率较低,扭曲了债券市场上各个种类企业债的收益率。实现利率市场化,在市场化的无风险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百分比,就可以确定各类不同信用级别的债券收益率,有效抑制了以上不良状况,真正实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利率市场化对资本市场带来的挑战 (一)冲击资本市场,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才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各个方面还很不完备。其中股票市场发展最好,债券市场(特别是交易所上市债券)发展程度远远低于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更是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而利率实质上就是对金融产品的一种定价机制,这种定价包含基准利率的变动,风险释放的定价,还有金融产品设计时的定价。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可以对风险进行议价,风险定价机制对于投资者衡量自己的投资决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旦引入利率市场化,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可能导致利率上下波动变大,甚至可能出现利率被某些投资者操纵的现象,由于利率在风险定价中起到重要作用,可能导致系统风险增大从而产生资本市场的动荡。 (二)助长资本市场投机。由于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实体经济的利润有限、成本较高、生产周期偏长,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滑。在当前实体经济利润率回报偏低的情况下,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大量的资本从实体经济出逃,涌入资本市场,部分实体经济部门逐步缩小规模,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收益高、资金回流快、风险大的资本市场,进行资金配置和资本增值。同时,利率市场化加速了“金融脱媒”,在高投资回报预期下,原本投向产业经济的金融资本反而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市场,过度杠杆化、过度衍生、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过度自我膨胀等问题导致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大超越实体经济,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和经济泡沫的积累,资本市场的微观基础受到冲击,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 (三)增加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由于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存贷款利差,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增大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存在以下风险:一是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比如宏观经济形势、本国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关行业的经营状况、央行执行宽松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等都会对利率的波动造成较大影响。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传统商业银行抵抗利率风险能力较弱,并且由于其主营业务收入来源单一,表外业务不发达,利率市场化势必会增加其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二是当信贷利率放开之后,会进一步加快“金融脱媒”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压缩传统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由于传统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收益得不到保证并面临萎缩的风险,可能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下跌以及投资者对未来实体经济的悲观情绪。第三,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是国有企业独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再者由于当前大型商业银行的国有性质,其治理状况较差、行政干预严重,从而导致其存在较多的不良资产,随着利率市场化,其存量不良资产的价值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动,从而使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显现化,增加银行业的信用风险。 四、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形式上看,当前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只有存款利率上限。但这个所谓的利率市场化仅仅只是政府管制意义上的市场化,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竞争性的能为金融资产定价的市场利率,有待于金融机构的竞争,也有待于风险管理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一旦在资本市场、信贷市场、货币市场中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无风险利率曲线(这个无风险利率曲线由不同年限的国债利率决定),通过这个曲线,不管是资本市场、信贷市场抑或是货币市场,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会更高,资本成本也将降低,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金融市场和实体市场的发展。但现在来看这样的曲线并没有形成,中间还缺乏很多金融衍生产品。因此看似只剩下最后一步的利率市场化要想真正形成市场化的利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从政府角度来看,依然要加强监管。既是对原先信贷市场的监管,也是对资本市场的监管。特别是当前我国企业IPO制度由审核制转为注册制,虽然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幅降低,更利于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但同时也会产生更多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的企业。因此证监会的监管力度不能放松,反而应该更为严格。纵观世界上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当刚刚放开利率的时候,均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为保证转变的顺利进行,一是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针对监管状况,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应该通力合作展开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配合的检查制度。二是针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严格要求其整改,真正将监管标准落到实处。不能让高质量的监管标准流于形式,而应该保证其实施质量。三是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不能一刀切,应该按照行业特征实施不同的控制措施,从而保证监管的灵活性与严格性。 其次,从资本市场来看,深化资本市场结构的改革刻不容缓。当前资本市场的发展很不均衡,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影响巨大,优化资本市场内部结构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环。一是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发展壮大资本市场。增强资本市场自行甄别项目风险的能力,密切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提高资本市场使用效率,减少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二是发展多元资本市场。积极稳妥推进资本市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的安全稳定性发展。同时也要加大对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资金、精力投入,设计多种金融产品,使其能够涵盖所有资本市场,覆盖各个风险层次。三是完善配套改革措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要完善交易机制的创新与交易场所的完善,培育价格形成机制,理顺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系,使资金价格与资本市场其他要素价格的改革进程互相协调。 再次,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应该注重提高广大投资者的素质。就美国等资本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国家来看,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但反观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层次化程度不明显,并且存在大量没有基本投资知识的个人投资者。这些投资者无视资本市场的风险,盲目投资会给自己带来投资损失,同时也会扰乱资本市场的定价能力。因此提高广大投资者的素质刻不容缓,可以从投资风险、投资收益、投资期限等方面提高个人投资者的决策水平。 最后,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措施与公司治理机制。优化治理结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一来可以使股权结构更加合理,二来可以为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一部分有毒抵押资产,轻装上阵,从而保证银行类企业在利率市场化下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五、国外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启示 (一)宏观环境稳定与货币政策适当为利率改革提供基础。麦金农教授在《经济自由化的次序》一书中提到,只有在保证良好的财政收支状况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相应的金融市场化改革。从发展中国家情况来看,也是一样的结果。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改革,多会出现不良反应。例如:智利、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实施改革,结果引发超高利率、外资流入、通货膨胀等,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出现。因此面对当前的形势,我国政府在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与财政状况是否健康与稳定。 (二)企业改制确保利率改革的成效。利率市场化的实现表现为利率真正由市场决定,这样的利率才可为金融衍生品、公司债等各类金融资产进行有效定价,增加其流动性。但如果不进行国企改革,国有企业在市场中始终处于一个极为特殊的优势地位,行政色彩浓厚,不易对利率的市场信号做出反应。此外国有企业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导致国企领导层倾向于建立企业王国,因此对资金需求畸高,从而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为确保利率改革成效,必须同时推进国企改革,使国企、民企处于同等的地位。从新西兰的成功经验来看,也是在利率改革的同时,出台一系列的国企改革方案,从而保证利率市场化的成功。 (三)资本市场完善程度与利率市场化的相关性很高。就目前已经成功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国家来看,几乎都具有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甚至许多国家的金融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交织在一起,两者相互推动和促进。从一些国家的成败得失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资本市场的层次与厚度的重要性,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化、多维度化、多元化发展对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也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S
参考文献: [1]周小川.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特性[J].经济导刊,2012,(7). [2]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3]托马斯·赫尔曼,凯文·穆尔多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经济导刊,1997,(5). [4]王国松.中国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2001,(6). [5]龚浩成,戴国强.2000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蔡逸仙.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3,(1). [7]田晓丽,王静.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比较与借鉴[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3). [8]柏凌菁.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财务策略[J].商业会计,2007,(09). 作者简介: 谢志华,男,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会计、财务管理、投资管理、审计理论等问题的研究。 董昊明,男,北京工商大学会计专业研究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