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常态下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探析 |
范文 | 李尚启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新常态属于一种重要状态,更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尤其是对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经济发展更是一个必然趋势。在市场驱动及国家经济影响下,我国经济逐渐进入新的转型期,正式进入新常态时期,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速降低、公众消费降低等,不仅恒定企业受益,还让政府能够掌控暴露的一些经济问题。本文阐述了新常态形成及特征,从经济转型现状中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消除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 深化改革 经济转型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常态,意指正常的状态,而新常态就是指经历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又重新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就提出这个词语,由此说明国家开始重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状况。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经历30多年改革发展,一直处于持续快速发展状态,到2012年进入中枢下降转折,呈现经济中速增长新常态。从中期来看,我国经济遭受政策空间所限、增长动力疲软、企业负债较高等各种因素限制;从短期来看,在2014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但与上年比较增长率仅仅为7.4%,成为24年来经济增速的新低,此后持续遭受金融风暴影响,增速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状态。这种经济增速新常态,不仅让经济增速要重新换挡,还是经济架构的转型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分析新常态视野下经济转型影响因素具有现实意义。 1 新常态形成及特征 随着新常态不断深入,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要对经济进行转型。要加快经济转型,就必须要分析其影响因素。因此,全面了解新常态的形成对分析影响因素具有实用价值。 1.1新常态形成 新常态形成是主客观因素、国内外综合作用的结果。过去我国经济建设采用粗放型经济发展,因环境污染及产生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致使经济逐渐暴露出下行态势。而从国外来看,世界金融风暴依然笼罩全球,经济复苏势头依然比较疲软,必定导致我国外需乏力。从统计显示,在2017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长4.9%,同比回落了3个百分点。 在国内外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上,共同形成新常态的客观基础。而主观上,从地方到中央、从民间到政府,都对经济转型达成共识,必定产生新常态的认可和认识。 1.2新常态特征 国外相关研究显示,经济新常态最基本特征就是经济增速回落。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又有别发达国家的经济新常态,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国家宏观战略性。事实上,我国经济回落除遭受到经济大环境影响,还与国家宏观调控结果有关。当经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降低,必定会影响我国经济建设,但是国家并没有采取大规模救市手段进行刺激,并没有把经济拉回高增速状态,而是關注经济增速底线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引导旧的不适合企业快速转型,促进市场改革,有效提升经济效率。 小环境具有不稳定性。从我国经济建设现状来看,虽然大经济环境增速缓慢,但是毕竟还是处于一种稳定、缓慢增长的态势。但是从各个区域的经济结构及效率来看,各区域发展态势并不均衡,在经济发展中与均衡点存在下降或偏离现象,必定存在不稳定趋势。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这种经济波动影响更加明显。 经济发展主动性。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必定受到波动,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就存在经济风险,这些经济风险就会影响经济持续发展,不能再维持最初水平。而为维持经济水平持续发展,必定会以宏观调控作为切入点和观察点,主动规避风险,推动经济均衡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安全性。 2 新常态下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 从经济新常态特征表明我国经济进入到一个均衡状态转换的阶段,同时面临着增长模式转型和结构优化的契机。但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着各种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2.1工资收入增长不高 从相关研究来看,近些年我国工资性收入占GDP份额呈现下降趋势。而更加严峻的是,长期以来工资增长比GDP增长低。从国家统计数据来看,在2017年城镇就业人员工资平均水平突破7万元大关,同比增长了10.06%,而在2011年与2012年增速均超过11%水平。而且纵观全国工资性收入水平,各个地方差距还是不断扩大,除区域、行业间工资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及垄断企业收入较高外,国有企业及其他企业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的工资差距不断拉大。 从就业形势分析,从2011年开始城镇新增人数持续3年降低,到2013年只有1138万人。从相关报道来看,截至2017年城镇新增岗位接近1000万;体现出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从2018年上半年来看,发展态势并不乐观,依然处于降低形势。 人们实际工作与能支配收入,直接关系着大多数人能不能真正享受改革的成果,而低增速不仅影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还对有效需求造成影响,不利扩大内需和消费,改变经济增速过于依赖外需和投资,消费极难促进经济增长。 2.2劳动结构变化制约生存率提高 在新常态视野下,我国经济增速在不断减速,除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无法持续、国家政策调整外,还存在人口结构的内部因素。与改革开放初期比较,目前人口结构出现根本变化。从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来看,在2012年末,我国的劳动生力军首先出现下降,15-59岁年龄人口减少345万人,而60岁以上人口增加891万人;到2013年,16-59岁人口同比减少244万人,60岁以上人口同比增加853万人;而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增加,劳动力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必然会造成两个后果:一、劳动力数据不断减少,说明人口红利期已经临近拐点,人口红利对增长经济的贡献逐渐消退。二、人口老龄化不断增加,随着人口年龄增长,生产率增幅逐年递减。 而劳动力减少必定会造成成本升高,传统制造的成本丧失优势。但是传统制造业要朝高端制造业转型,其劳动生产率必定要朝着发达经济体发展,而新常态下劳动结构变化必定会影响这种条件的实现。 2.3宏观经济波动对企业创新造成影响 在国家相关政策和大力鼓励下,企业研发创新热情高涨,企业试验与研究经费支出不断上升。从国家统计部门公布数据来看,在2016年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超过10亿元,比2016年同比增长11.8倍。从资金来源可知,企业研发投入重点来自内源融资,其次为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随着经济增长减速,经济波动出现上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水平,分布不规则而且现金流下降,必然会制约企业研发融资。而且不利的经济冲击,增大资本市场系统风险,增加企业股权融资难度,提高借贷成本,导致企业研发的外部融资非常困难。 2.4地方经济脆弱性增加转型难度 在经济新常态时期,经济政策采用财政金融逐渐去杠杆化,推动地方与企业进行经济转型。但是从地方经济发展实况来看,经济脆弱性逐渐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地方债务快速增长。从国家审计部门统计显示,从2017年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债务余额增加了3867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0%。在经济新常态下,许多地方GDP减速非常明显,地方债务无序扩张必定会增大财政金融风险,影响经济转型。其二、地方经济模式单一、趋同化。许多地方偏重资金与资源密集型产业,比如房产相关行业;经济体系比较单一,并未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缺乏自主创新,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不足。这种形势必定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导致许多地方依然无法摆脱要素和资源的依赖,不能消除融资冲动。 3 新常态下消除影响经济转型因素的对策 在新常态下,就应该从改革及技术升级等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有效消除这些影响因素,才能有效促进经济转型快速发展。 3.1改革收入分配 影响收入分配的最根本因素就是经济转型,如果能够改革收入分配,降低拥有资本者的收入,提高普通职工和老百姓的收入,才能真正改善收入分配。而且随着人们收入不断增加, 就会明显增加消费占比,有利我国从生产型国家转型成消费型国家。在新常态下,改革帶来的红利能够惠及到更多人,能够实现更好的社会公平。还能够消除改革分配不均产生的矛盾。这样才能给经济转型创设更好的条件与环境。 3.2鼓励科研创新与培养人才 在经济转型时期,转型压力较大自然困难就越多,因此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只有适应新常态,才能够真正把握机遇,绝对不能一味守旧,过于重视职称、学历等各种虚名,要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确保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确保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还应该出台各种政策促进企业的科研开发及自主创新,有利于提高科技计量,降低生产成本,缓解劳动力断层造成的困境。 3.3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是一个不断演化过程,更属于经济转型的基本任务。在经济转型时,就应该加强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依照调高调优原则发展新型产业。经济转型后,制造业再不属于我国经济增长重点,应转向服务业,应降低例如金融、咨询及律师等各种服务行业管制门槛,特别是高端服务领域。如今,物流成为一个现代服务行业,表明我国经济结构主体,开始从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业朝着高效益、低能耗产业转变。 3.4调整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要从根本上解决新常态下同化、单一发展模式,各区域就必须要改变企业过于依靠政府投资的做法,同时政府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促进企业朝着差异化和多元化发展,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制度,引导企业调整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秦天程.新常态下影响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5(3):34- 37. [2] 邹丽娟.新常态下影响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19):9. [3] 范宝虹.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商业文化,2015(06):205- 207. [4] 任平.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J].中国中小企业,2014(9):27- 28. [5] 徐永德.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因素和路径研究[J].探索,2014(5):108- 113. [6] 马建堂.新思维引领新常态新作为巩固新变化[J].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15(5):2- 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