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
范文 | 蒋兴海 摘要: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和工业化加速期,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已经进入危机事件的高频率发生期。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频频发生,不仅原有的正常社会秩序被破坏了,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与正常生活,与此同时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也接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所以,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关键的,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政府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必须将其作为长期的战略目标逐步完善。本论文将对政府危机管理的含义,原则及意义做出阐述和探讨,并分析政府危机管理中问题,以及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中国政府政府危机危机管理 1.政府危机管理概述 1.1政府危机管理的涵义 政府危机管理的主要管理活动是以突发性危机事件为目标指向,以提高政府危机发生前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时的反应能力与控制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为目标,及时有效的处理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1.2政府危机管理的意义 1.2.1提升政府危机防御和保持能力的必需。为了制订有效的危机管理战略[1],非常有必要将危机管理理念纳入政府管理过程。这样做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一定程度上阻止危机的发生和避免危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经济和政治损失,更是为了提升政府在公众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1.2.2提高政府处理危机事件能力的需要。危机管理不仅包括政府在顺、逆境中以及发展过程各阶段的管理内容,而且还包括一整套的预防和察觉以及化解危机事件的管理运行机制。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不可控的。因此各国政府必须正视,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政府危机事件处理不仅可以体现政府管理水平,而且会关系到国家的形象。 1.2.3攸关社会的稳定和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结构分化必然会致使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同时酝酿着诸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我们要从理论的层面探索和研究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应变能力,从实际出发,建立符合国情的的危机应对机制,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家政权生存与发展。 1.3政府危机管理的原则 1.3.1忧患意识原则。它也是政府危机管理[2]的最优化原则。政府能够采取超前的行动,及早的发现引发危机的线索,预测出将要遇到的问题以及事情发生后的基本发展方向和程度,从而制定多种可供选择的应变计划,将危机扼制在萌芽状态,这样的政府危机管理可以称之为最成功的危机管理[3]。 1.3.2服务意识原则。这种服务意识原则也可以称之为公共利益至上原则,它也是现代政府的基本原则。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公共利益至上显得重要。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将公众利益作为出发点是危机的不可预测性和公众的脆弱性。 1.3.3公正公开原则。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程序中,要充分做到聆听百姓的呼声,民主决策,与广大公众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增强透明度,做到公正公开。随着社会危机的发生,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恐慌,产生这种现象的关键原因是公众获得信息缺乏权威性,从而造成了这种认识偏差。 1.3.4以诚相待原则。在危机出现之后,公众会对这种社会危机进行种种猜测和怀疑。有些媒体也会对事实进行夸大的处理和报道。取信于民、转危为安的最优化方式,即“以诚相待”。 2.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 第一,在危机事件时采取的紧急对策,一般缺少法律依据,从而反映出了我国在立法方面缺少关于政府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戒严法》《防灾减震法》等相关法律,但是这些法律是单行的,覆盖面单一,只适用于紧急状态。第二,我国执法方面存在着执行力不够的问题,依法行政有待加强。 2.2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它是一跨区域、跨时段的,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危机的快速应对与有效解决,需要社会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积极响应。尽管我国设立了一些危机检测和预警机构,但是社会各部门还是缺乏高效的内部协调机制,在很多时候还是不能够做到有机结合、团结协作。 2.3信息通报和公开不到位 在危机出现之后,官员多数采取消息封锁的方式,这将严重影响到危机的顺利解决。这一现象的产生,是传统历史原因和官僚作风在作祟。我国政府在信息通报和公开方面做的很不到位。 2.4危机意识淡薄,应对能力较差 官员和公民的危机防范意识薄弱,应对危机的能力有待提升。所以作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主体,官员和群众应该提高公共危机的防范意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当危机来临,我们才能够从容的应对,是危机得到妥善解决。 2.5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不完善 目前我国危机管理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不完善,主要集中于低层次危机管理人才,缺乏高层次危机管理人才。人才队伍素质有待加强,应重点培养能控制危机管理局面、制定突发事件紧急预案的专业性高端人才。 3.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对策 3.1建立完备的国家危机管理的法律保障体系 为此国家已经做出了实质性的努力,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政府危机管理的机制与系统,这对于有效地应对危机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建立完备的国家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任重而道远,需再接再厉。 3.2建立和完善政府危机管理协调运行机制 建立一个职能明确、责权分明、组织健全、运行灵活、统一高效的危机管理协调运行机制,通过法制化手段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是我国快速有效地处理危机的必然选择。因此,合理完备的危机管理体制的建立,需要有指挥决策机构、职能组织体系、信息参谋咨询组织体系、综合协调部门和辅助部门。 3.3完善信息通报和公开制度,改革信息管理系统 为保证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以便政府快速做出反应,建立和完善优质通畅的信息通报和公开制度是关键举措。否则,将会像“哈尔滨水危机事件”一样,舆论失控,造成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要改革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信息通报和公开制度。 3.4增强官员和民众的公共危机意识 随着国际形势的日趋严峻,社会结构的日渐复杂化,官员和民众必须要增强对公共危机的意识,提高对公共危机的应对能力。虽然我们现在处于和平稳定的环境中,但是危机是不可控的,在我国各方面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然会面临来自不同程度的挑战,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3.5提高危机管理人才队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 基于政府的战略目标与危机管理的实际,提高危机管理的人才队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是重中之重。目前我们应该首先稳住低层次的人才队伍,同时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和引进中、高层次的危机管理人才。提高对危机的快速反应能力,高效快速的做出决策,将危及扼杀在摇篮里,减少危及成本。 现代公共危机的频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害,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公共秩序的维护者,有效处理危机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精神遗产。由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由经济单一发展向经济社会平衡发展转型的中国,极可能危机时伏。树立敏锐的危机防范意识、打造有效长效的中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觅,高晓洁.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方向:与战略管理相结合[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2]谢俊红.透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J].防灾博览,2007. [3]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技术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