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内镜下胃肠小息肉冷、热切除术对比研究 |
范文 | 荣德钊 郑权 【关键词】胃肠息肉,内镜下胃肠息肉冷切除术,内镜下胃肠息肉热切除术,并发症,有效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冷切除术(冷活检钳钳除、冷圈套器勒出)逐步被热切除术(EMR、PEMR、ESD等高频电凝电切术)取代,造成过度治疗嫌疑,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本研究采用简单易行的内镜下冷活检钳钳除术、冷圈套器勒除术与热活检钳灼除术、热圈套器切除术,比较两种术式治疗胃肠镜下小息肉,分析其安全性、有效性及费用效益比。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2018的胃肠息肉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共计245例,符合纳入标准者181例。以息肉热切除术组为对照组:75例;息肉冷切除术为实验组:106例。所有纳入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术前准备患者术前均行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胸腹平片等检查。 1.3治疗过程所有患者均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治疗,不给予镇静、镇痛药物。冷切除术治疗过程:(1)预防止血或粘膜下注射:对长蒂息肉予一次性使用重復开闭软组织铗封闭黏膜端,观察息肉缺血变色;对无蒂或亚蒂息肉予0.9%氯化钠注射液适量行粘膜下注射,判断抬举征阳性,注射量以不影响钳除或圈套器套牢为度。(2)切除:对长蒂息肉待息肉缺血变色后,予冷圈套器套扎蒂部息肉端直接勒除;无蒂或亚蒂息肉,直径<5mm者,予冷活检钳直接钳除,直径>5mm者予冷圈套器连同基底部分正常粘膜套牢直接勒除。(3)创面处理:使用止血钳对创面所有可见血管进行预防性止血处理,对疑有迟发性出血可能的创面用钛夹闭合。热切除术治疗过程:(1)预防止血或粘膜下注射:对长蒂息肉予一次性使用重复开闭软组织铗封闭黏膜端,观察息肉缺血变色;对无蒂或亚蒂息肉予0.9%氯化钠注射液适量行粘膜下注射。(2)切除:对长蒂息肉待息肉缺血变色后,予冷圈套器套扎蒂部息肉端直接勒除;无蒂或亚蒂息肉,直径<5mm者,予热活检钳高频电灼除(35ww,混切模式),直径>5mm者予热圈套器连同基底部分正常粘膜套牢高频电切除(35ww,混切模式)。(3)创面处理:对于创面可见的小血管,应用止血钳电凝处理;对疑有迟发性出血或穿孔可能的创面用钛夹闭合。 1.4标本处理对整块切除(指内镜下完整切除后获得的单块病理标本)的标本放于10%中性甲醛缓冲溶液中固定24h,每隔2mm取材,石蜡包埋。 1.5随访根据2015年内镜下息肉切除相关指南推荐,拟术后每3年进行一次内镜随访,对术后的瘢痕或任何可疑的黏膜进行活检以除外息肉残存或复发。 1.6统计学方法以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切除标本组织学横向切缘、垂直切缘完整性的比较(见表1) 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2018的胃肠息肉切除患者,纳入标准为内镜诊断息肉直径5mm~20mm且未累及固有肌层的胃肠息肉,基本覆盖大多数胃肠镜下可诊断出的息肉。本研究采用简单易行的内镜下冷活检钳钳除术、冷圈套器勒除术与热活检钳灼除术、热圈套器切除术,比较两种术式治疗胃肠镜下小息肉,分析其安全性、有效性,旨在突出传统的冷切术从治疗的完全性、安全性等与新技术并无差异。 本研究还比较的二者之间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的差异。在治疗时间的比较中,热切除组的操作时间明显多于冷切除组(P=0.007)。在治疗费用的比较中,热切除组的治疗费用是冷切除组的2倍(P=0.005)。这说胃肠息肉冷切除术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具有很高的效价比。 总之,在息肉直径合适的病例(直径在5mm~20mm之间),冷切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