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营利性演出的管理与开发 |
范文 | 刘双 摘要: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经济开发、文化、科学、社会和谐、教育、政治形象等多方面的价值。同时,它们与演出活动有着天然的结合点,对其进行盈利性演出模式的开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河南非遗 非遗演出 非遗营利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截止到2011年12月27日,省政府公布了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攻击372项。其中,有些门类的遗产,天然的适合演出开发。结合市场行情,行业特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对某些门类的文化遗产进行演出开发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就是在对相关遗产梳理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演出市场的情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的探索。 1.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开发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教育资源、科学资源,具有经济开发、文化、科学、社会和谐、教育、政治形象等多方面的价值,对其开发是发挥众多方面价值作用的需要。 1.1经济开发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内涵,带有大量的民族、群体、地域的信息,往往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在传递着大量的文化特征的同时,也为音乐、戏剧、电影、广播、电视、旅游、饮食、服饰制作等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美学、历史价值的民间艺术产品的生产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产业。许多地方将非遗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效益。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出开发,可以促进非遗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当地财政收入增加后,就很可能反哺当地非遗,如加大对非遗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宣传力度。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可以增加遗产持有者的经济收入,改善他们对非遗发展和传承的条件。 很多发达国家早已经认识到,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进入市场,并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完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并实现了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良性循环互动,如日本、韩国,也积极发掘本国民俗文化资源,保护、恢复传统礼仪节庆仪式,以此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1.2教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科学知识、传统技艺、艺术精品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各种层次的文化认同,是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非遗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更是教育年轻一代正确地为人处事,培养社会良好风气的重要内容。 目前,在广大的农村,演出市场渐行渐热,歌舞、戏曲、杂技、皮影等品种多样,但是,却没有专门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演出活动,这无疑不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危机。对此,我们可以用非遗的演出来进行弥补。其实,在非遗的演出舞台上,传承人展演自己的宝贵技艺的过程,本身就能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有人都能被一声秦腔给吼哭,还有人能面对一张剪纸而下跪,这就是很好的证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和谐因子,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如大河报于2011年9月6日报道过一个有趣的新闻,“年近七旬的老黄退休后,学会了上网。而让儿子无奈的是,老黄不仅有了网恋,还玩起了失踪,并要和自己相濡以沫近50年的妻子离婚。9月5日,郑州市中原区法院庭审此案,3个儿子当庭跪在老人面前,求父亲不要和母亲离婚。得知老黄喜欢豫剧后,法官用经典豫剧《秦香莲告状》和《八珍汤》劝老黄,并告知老黄可能遭遇网络骗局。在一片哭声中,老黄当场撤诉”。① 1.3文化、科学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活”的体现,具有传承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非遗是反映了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 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出开发,有利于将优秀的区域文化资源展现给世人。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区域群体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另一方面,河南是姓氏和根亲大省,对非遗的演出开发,将大大有利于全球华人对河南的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和强化。 非遗是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它们是人类持续至今的产物,反映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通过我们对其进行的舞台及演出衍生品的开发,将会引起人们对传统科技的兴趣和再认识,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1.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需要 当今世界面临着丧失文化多样性的严重威胁,以戏曲为例,历史上我国曾有戏曲品种394种,1949年为360种,1982年为317种,而2004年我国戏剧品种仅为260种左右,短短几十年间损失了传统剧种134种,占戏剧品种总量的35%。再如传统舞蹈,20年前进行舞蹈普查时列入山西、云南等19个省市《舞蹈集成》卷中的2211个舞蹈类遗产,目前仅保留下来1389个,短短20多年间舞蹈类遗产就消失了近37%,其中河北、山西两省已有近2/3的传统舞蹈已经失传。②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没有新的传承人而濒于消亡。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对非遗本身的传播工作没有做好。 2011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法》中,也强调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可见,非遗传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5政治价值 喀布尔博物馆的大门上所写的:“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这个民族就存在着”。③这句话,从文化的角度上很好的诠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政治价值。 在世界范围内,在这个由资本化、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所支撑的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互相激荡。西方国家凭借着各种优势,不断挤压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间。对发展中国家来讲,非遗属于国际竞争中的优势资源,起着维系民族生存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 国内来看,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凭借着政策、经济和区位上的优势,把文化市场做的风生水起,他们的文化影响力在全国日渐扩大,对地处中原、人口众多、基础较弱的河南来说,带来很大的压力。 故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出开发,在舞台上对精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诠释,将有利于提升外界对河南积极形象积极的认识,维护中原经济区领航者的有力形象。 2.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营利性演出开发的可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很多项目和演出有着天然的联系,很多遗产持有者,就是靠舞台演出得到必要的经济保障。同时,201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也多处提到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宣传和传播工作。各级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出模式开发是适应当代大环境的。 2.1符合国家文化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则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这里,非遗因其特殊的活态流变性特点,使它的传承发展受到国家重视。我们对非遗的继承不能是静止不变的,而应该是动态继承,这样才符合其特征,才真正做到客观真实。非遗的演出开发正是对这一继承特点的最好发挥。 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我们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出开发,是对十七大精神的贯彻执行,必将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帮助。 2011年,我国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国家大法的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进行重视。 首先,国家层面十分鼓励和重视民众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第九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如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设立非遗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第三十七条指出,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还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具体要求。第三十条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下列措施,支持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并且,第三十二条指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宣传、展示非遗代表性项目。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五条中,还对公共文化机构和非遗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遗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遗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多门类和演出有着天然的联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大量的文化艺术创作原型和素材,为新的文艺创作提供不竭的源泉,当代许多影视、小说、戏剧、舞蹈等优秀文艺作品就是从其中孕育而出的,如二胡独奏曲《梁祝》、好莱坞大片《花木兰》。另一方面,很多非遗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如我们的豫剧、少林功夫等。 国家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了六个大类,分别是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前五类都适合演出开发。 河南省将非遗分为十大类:包括民间文学类、传统美术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其中绝大部分是适合演出及演出衍生品开发的。 从第三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来看,一半以上的项目适合演出开发,如范蠡传说、传统儿歌等民间文学类15项,糖塑、刺绣等传统美术类项目11项,古琴艺术等传统音乐类项目4项,竹马舞等传统舞蹈类项目10项,坠剧等传统戏剧类项目3项,渔鼓道情等曲艺类项目3项,赵庄魔术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13项,卢仝煎茶技艺等传统技艺类项目22项,针灸等传统医药类项目8项,九流渡添仓会等民俗类项目6项。 以上除部分的传统医药和技艺之外,基本都可以进行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文艺演出开发,而传统医药和技艺又是演出产业链上很好的衍生品开发来源。 2.3遗产持有者的文化和经济追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在此,人的核心地位就显现出来了。遗产持有者和其持有的遗产有一对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遗产持有者对遗产有特别的感情和希望其得到传承和发扬的情结,其次,遗产可以为遗产持有者带来经济利益,保障生活必须。目前,随着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非遗面临濒危,被重视和保护,但是同时,其遗产持有者生活贫困,对遗产的情结变为了纠结,双方的关系进入了不良的循环。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正在上演,如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中公布的渔鼓道情,它是一种表演形式和大鼓书相似的传统曲艺,有时也称仙戏,当地老百姓叫“梆梆筒子”, 兴起并流传于民间,盛行于清末、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传统曲艺,如今却只有周口商水63岁的杜三合老人和他的女弟子会吟唱,前途堪忧。杜老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十一岁开始学习渔鼓道情演奏,十四岁出师,每年都演奏两百多场。”这些老艺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特殊的情节,说起渔鼓道情,杜三合滔滔不绝,但谈及目前的情况,他有些哽咽,他回忆,那时每年都要演出200场以上,全县就有十多个会渔鼓的民间艺人。“现在,没有人请我们演出了。渔鼓道情的唱腔完全是老师教徒弟学,唱词没有文本,现在,会表演渔鼓道情的人,全县只有我和我的徒弟赵春了。”①没有人请他们演出了,这句话也可以折射出这些老艺人的经济收入不是很乐观。 可以试想,如果我们在神州舞台上,用合适的形式把渔鼓道情展示给大家,无异不能引起一些人们的喜爱,进而进行自觉的传承。 2.4文化市场的繁荣呼唤多元的文化产品 十七大指出,目前,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指出,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于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对文化市场的繁荣,还是对文化产业的建设,演出都能做出突出的贡献。 当前的演出市场,着实很丰富,各种演出产品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和任务的盈利性演出,却实在较少。尤其是针对省内广大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稍等可怜,而我们完全可以从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里面,精挑细选,撷取精华,编排一台针对他们的文化演出,走进全省大中小学的校园,走进他们心田。 3.小结 经济全球化、城乡一体化的时代趋势,威胁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文化多样性遭到急剧破坏,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若能在传承上与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现代演出形式相结合,必将受益不尽。 注释: ① 王鹤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价值分析》,《中国文化报》,2008年7月16日,003版。 ② 韩景玮:《七旬老翁因网恋闹离婚 法官用经典豫剧打动老人心》http://news.dahe.cn/2011/09-06/100837605.html,2011年09月06日。 ③ 周和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求是》,2010年第4期。 ④ 王鹤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浅析》,《民族法学评论》,2008年第6卷。 ⑤ 豫文:《百年“渔鼓道情”仅剩传人两个》,《中国文化报》,2010年5月4日, 005版。 参考文献: [1]王永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向云驹.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3]刘魁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J].民间文化论坛,2004,(2). [4]张国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9(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