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继续教育培训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规避 |
范文 | 卜杭斌 摘要: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对高校规避继续教育培训风险,提高培训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继续教育 风险分析 管理 继续教育作为高校三大教育之一,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方面,在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和声誉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因此,高校在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工作中,要加强风险意识,采取积极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从而真正实现继续教育服务社会和提升影响力的目的。 1.继续教育培训管理中的风险识别 1.1理念的风险 继续教育培训不仅是一种教学实践,更是一种理念,并且是建立在深刻的内涵和理念的基础上的。不能充分认识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重继续教育培训的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具体表现为:以市场化的手段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以GDP考核工作;重考察而轻教学;重对象要求而轻教学规律;重个人效益而轻学校声誉;重总量而轻质量;重结果而轻过程;重项目而轻品牌。由于缺乏对继续教育培训全面和科学的认识,导致了继续教育培训在制度建设、过程管理、质量监控和评价考核等环节的薄弱和缺失。 1.2制度的风险 继续教育培训需要在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下实施管理。所以,缺乏现代管理理念的制度,或者制度本身不健全,都会造成培训管理的风险。继续教育培训涉及办学单位、管理部门、委托单位等对象,由需求的确定、计划的制定、内容和方式的选择、效果的评估等各个环节所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培训制度的风险不仅包括培训环节的各项制度的完善,更重要的还表现在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和系统性。缺乏系统的培训制度就会使培训成为一种无序与盲目的状态。 培训的制度风险还表现在培训制度与法律法规、行业规章等其他制度的衔接。闭门造车式的内部制度建设,必然造成系统性的制度风险。 1.3培训过程的风险 管理的过程是相应的制度和操作方式一致性的过程。这就说明继续教育培训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方式方法的选择也会存在与理念和制度不相符的风险。并不是说培训的教师越大牌越好,培训的手段越创新越好,而是要与培训对象的实际相结合,选择与制度匹配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 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教学、考察、混合等,培训的教师有学术大师、政府官员、企业家,这就涉及到方式方法与对象适应性的问题。盲目地选择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反而会起到相反的后果。一些办学单位聘请了大师级教师,如果这些教师的授课与培训对象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后果可想而知。 2.继续教育培训风险的原因分析 继续教育培训的风险,可以从培训对象、办学单位和管理部门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2.1培训对象的风险 培训作为一种投资,培训对象本身有一种期望,而培训的结果能否达到这个期望,存在不确定性,而且这种期望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这也加大了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2办学单位的风险 ⑴法律风险。办学单位与委托单位、合作单位之间都需要签署协议,协议的签署就存在法律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随着培训的不断发展,在培训单位普遍没有法律顾问的情况下,这种风险的发生概率在不断加大。 ⑵政策风险。继续教育培训是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框架下开展的,这就势必受政策的影响,政策的变化,给培训的外部环境带来了不确定性。如《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的实施,就极大地影响了干部培训。 ⑶财务风险。虽然继续教育是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但在市场环境下的运行模式,使得办学单位必须考虑收支,市场行为就意味着需要承担财务风险。 ⑷组织风险。办学单位在组织培训项目时,需要聘请教师,与委托单位、合作单位等合作,这就势必需要承担合作单位在招生宣传、教师在课堂授课等环节发生的风险。 ⑸教学风险。教学风险指教学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间的偏差。导致教学风险的因素有诸多方面,有来自外部, 也有来自内部。外部的风险来自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对培训质量和水平都有一个期望值, 若培训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 其后果必然导致学校名誉受损、生源短缺, 最终形成风险。 内部的风险主要是项目开发和课程设置。项目开发是教学的起点, 它规定着培训的类别和方向, 也决定着高校教学资源的布局。课程风险指的是课程建设风险。课程建设具有的不确定性将给培训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风险, 课程既包含课程标准, 也包含课程实施方式。课程标准定位是否恰当、课程内容选择是否适宜、课程进程安排是否合理, 这些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或教学风险的大小。 2.3管理部门的风险 高校机关职能部门,在学校担负着管理的重任,在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正确地认识高校机关职能部门的功能,并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关系到学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运转,关系到继续教育的有序、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充分认识高校机关职能部门的管理风险,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 (1)策风险。决策风险是指在决策活动中, 由于主、客体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而导致决策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降低决策风险, 一直以来都是为人们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2)政审批中的责任风险。在继续教育管理中,项目审批、经费结算、证书发放、合作方准入、教师准入都是职能的体现。管理人员因业务素质不同,对于行政审批的各种政策的把握和了解程度也就不同,这都会导致在具体的审批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风险。 ⑶行政监管中的风险。由于继续教育管理涉及到的工作很多,属于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无论在管理的类型、范围还是对象上都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合同监管、过程监控、广告管理、质量监控、投诉管理等。由于在市场的复杂性以及多样化也决定了在具体监管中所需要面对的风险。 ⑷违法查处中的风险。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承担的是裁判员的角色,对各种违法项目的查处是一个重要的职能。在查处中,要求做到程序合法、处罚适当、定性准确、依据正确、证据确凿以及客观事实清楚,而这些内容上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3.继续教育培训风险的规避 3.1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 风险的规避,关键是观念的转变,要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作用,始终牢记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是社会服务,是将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管理者对继续教育的定位要有准确的把握,用清晰的理念指导培训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强化风险意识,时刻牢记风险无处不在。 3.2建立系统有效的规章制度 ⑴体制合理,职责明确。管办分离,明确“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角色,办学单位只办学,管理部门只管理,职责明确,互相监督。 ⑵出台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办法。明确继续教育办学的目的、原则、操作流程等,使继续教育培训有章可循,操作规范。 ⑶建立继续教育领域的律师队伍。建立律师队伍,加强对委托单位、合作方、招投标等协议的把关,减少此类法律风险。 ⑷建立合作方、教师准入机制。设定准入门槛,将不符合条件的合作方、教师排除在外,减少此类风险的发生,维护办学声誉。 ⑸建立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对培训的需求分析、计划制定、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效果的评估都有量化指标,减少办学风险。 ⑹建立员工培训制度。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这里的员工包括办学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升员工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减少因业务素质而产生的风险。 3.3采取与对象匹配的培训方式和管理办法 “最先进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培训方式和管理办法也是这样,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管理办法,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加强灵活性,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手段。 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风险同在。高校管理者在看到继续教育培训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要想到风险,做好有效防范和规避风险的准备,从理念上、制度上和技术上采用一些列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尽量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顾海良.规避风险构筑高校可持续发展机制.中国教育报,2007-4-20(7) [2]张亮峰、刘树忠.地方高校办学风险与对策的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 [3]宋之杰.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及对策研究.燕山大学学报,2006(2). [4]姚科兰.企业培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现代企业教育,2010(2) [5]董明华、何会涛.培训的风险分析与规避.经济与管理,2005(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