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系统化创新的要素研究
范文 李铁


摘要:创新是一门学科,是可以学习和实践的。创新的实践是以理论为基础的。任何创新的实践皆围绕着环境、社会和经济的需求,实现着“资源”的变化。本文就系统化创新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创新 工程科技 产业 系统化
1.什么是系统化创新
1.1什么是创新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1.2什么是系统化
系统化: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或者流程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来作有系统的排列,以便于使用的活动。
1.3什么是系统化创新
所以,系统化创新是指创新系统的基本要素在非线性机制和整合机制的推动下生产创新系统的过程。
2.系统化创新包含的要素
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家必须有目的地寻找创新的来源,寻找预示成功的创新机会的变化和征兆。根据我们多年在创新者和创业家的跟踪辅导实践,创新是创造与众不同的差异过程,具体体现在技术的先进性、产品的差异化、项目的差异性、的特性、资源利用的优势与独特价值。
但是,创新在过程中是有流程可循的,尤其是创新主体目标明确的创新活动。每一项创新活动前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那么对创新活动的管理就非常有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要将每一次的创新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关注系统设计中每一项流程要素,才能有序可控的实施创新实践。
系统化创新的要素构成,包括:专注、识别、联系、变化、筛选、测试和创新评价等七个方面。
2.1专注。专注于创新主体擅长的创意;厘清创新的核心目标
专注就是专心注意、心神专一。通常我们会将创新与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联系,其实不然,在创新的实践中,如任由思维沉浸自由的创意,常常会将许多精力分散至过多的项目方向,甚至会走向错误的方向,导致错失创新的最佳机会。创新主体要时刻要做到专注重要的事情,不能因为环境的因素或主观的因素过多分散注意力,尤其是在创新活动初期,创新主体要针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客观分析,如在专业能力、行业潜力和可预期的行业地位、可能的时间成本、资金、资源的成本等等,创新的最大风险是选择不擅长的领域实践。
2.2识别。识别创新主体存在的内外环境,选择适合战略发展的创新方向
识别是指对表征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形式的(数值的、文字的和逻辑关系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是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识别的过程是对创新方向的把握。
识别这一创新要素在应用中的难点在于对所有林林总总的信息如何分析评价,在一个过程中需要借重视科学的分析方法的运用和有说服力的信息来源。
2.3联系。联系能够解决创新问题的多方面资源,运用创新思维实现资源高效组合
简单的说是事物之间的有机关联,联系的哲学概念是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和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所以,创新联系行为一定要基于“专注”、“识别”两个行动成果基础之上,才能有效地厘清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联系”较为直观的联系方式是内部与外部联系。创新活动中的“联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问题与技术资源、技术资源与产品化、产品化与市场资源、行业应用与商业模式等。
2.4变化。变化资源的价值,运用创新的方法工具,将资源价值的实现形成创新计划
变化是将资源价值再造的设计过程,暨是创新主体创新计划制定的环节。在这一环节,创新主体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内容,见表1。从表中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技术要素还是综合要素,实现变化的过程,都需要系统化思考,因为要素间的变化是存在知识、技术、商业、方法的各种必然的逻辑关系的。
2.5筛选。筛选出适合并可操作的创新计划
筛选是创新实践项目的选择手段,系统化创新的“筛选”要素区别于创新者或创新组织内部创意评估,主要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或第三方机构开展的创新计划筛选行为,是淘汰性的选择。
2.5.1筛选流程包括:筛选周期、组织部门、筛选程序、筛选规则、筛选标准、评价机制。
2.5.2方法包括:第一,对创新计划的材料论证。根据计划涉及的关键内容委托相应评审专家开展材料评价;第二,对创新计划的辅导。辅导阶段可以通过专业机构或指导服务给与直接的技术与资源对接服务,进一步优化创新计划的流程和调研依据,达到创新主体创新条件、创新能力、创新应用的系统化提升。第三,创新主体的面试答辩。主要侧重考查创新者或团队的创新能力与资源条件,对创新过程的风险预测与应对等。
2.6 测试。测试创新内容,对创新计划开展实践
测试是创新计划从理论到应用,从构思到实践的必要过程。测试是将创新计划中的创新内容实验性的实践过程,在这样的环节中,创新主体将会对未来数据实施验证,对创新方法和工具实施评价,甚至能够寻找到更佳的方法路径或成果收获。创新主体通常使用的测试开展形式:
2.6.1新体验:创新者要善于多领域的组合思考方式,一个新的领域的体验可以帮助创新者产生新的创新想法。
2.6.2解析模型:选择可参考的产品、技术、创意为测试对象,实施拆解、分析、调整、成型、测试、试用等工作。
2.6.3原型测试:通过创建一个新的原型、工艺、公司在真实环境下实践测试创新计划的可操作性。
测试过程应分阶段,包括:实验研究阶段,小批量生产段,中试生产阶段,最后才能过渡到规模化生产阶段。各个阶段前后衔接,相互促进,任务各不相同,测试研究的重点也有差异。
2.7评价。评价创新计划的价值和可操作性,并对创新流程和要素实施优化完善
系统化创新的评价主要包括评价的目的、标准、流程及监控工具。运用心理学家阿里吉斯“不成熟-成熟理论”的观点,他认为,这些变化是持续的,一般正常人都会从不成熟趋于成熟。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日益成熟的倾向,但能达到完全成熟的人只是极少数。
同理,创新活动是一个典型的持续变化的过程,创新者需要对变化过程进行阶段性、周期性的评价。主要内容见表2。
3.结语
创新活动的每一次实践,都是机遇和风险的博弈。创新过程强调时间成本、物质资源的高效执行,因此创新者将面临的诸多可能的风险。所以,在创新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进行系统化创新,把握好系统化创新的七个要素。通过制定创新计划,规避创新实践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教程[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4
[2](西)米勒,(丹)韦德尔-韦德尔斯伯格著,IESE商学院最受欢迎的创新课[M],魏群译,中信出版社 2013.8
[3]李时椿 常建坤.创新与创业者管理:理论.实践.技能[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