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范文 谢秋香
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这固然需要加强党政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效能、作风建设,但更重要的是要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有效弥补制度性缺陷。
关键词:党群关系 方法
当前中国面临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人们常常把这一形势概括为“经济发展的机遇期、社会矛盾的凸现期”。在新形势下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不仅关系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够继续立于不败之地。
1.现实党群关系的基本政治框架
中国共产党作为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这是由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这一点在理论上本没有什么疑义,但是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有什么样的特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遇到哪些矛盾和问题?则需要联系实际深入加以分析,并正确把握现实生活中党群关系的基本政治框架。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由体制外的革命党通过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的特殊政党。在革命年代,党的目标任务是带领人民群众夺取政权,其工作重心是通过政治动员集合阶级力量,因而十分重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在人民的支持下由小到大、由弱转强,最终赢得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单一的执政党,又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竞争性执政党。在公民投票选举执政集团的国家,争取执政和希望保持执政的政党,主要通过制定和宣传执政纲领和政策,许诺并兑现给选民以利益,从而争取投票民众的支持。在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政治规则,执政党与民众的联系,一向以来主要依靠党员和党员干部对于群众的思想、感情、作风来维护。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大国的单一执政党,使得党和国家的运行具有独特的框架,并深刻影响到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首先,权力高度集中。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为了加强社会的有效改造和整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建立党管干部制度、实行“党政一元化”等,逐步形成“以党领政”、“党领导一切”的体制。党掌握国家权力,并且高度集权,赋予党以高度权威和高度责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的自觉意识。
其次,全面掌控资源配置。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联模式,建立起由党和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党领导国家掌握并调配各种经济、社会、文化资源。这在党群关系上,就表现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党和国家的利益,常常被党和国家的利益所替代和掩盖,而在实际的市场经济运作中,又可能发生利益的碰撞和冲突,由此带来党群关系的复杂性。
再次,主要沿用直线式指令方式。党和政府扮演核心能动者的角色,掌控一切、安排一切,而群众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政治社会生活的服从者和经济福利的接受者。在这种支配和被支配的双向关系中,群众的权利很容易被忽略。
2.新时期改善党群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改革开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党群关系出现一系列新的情况:党的群众工作的适应性明显不足,党和政府群众工作部门实际运转不协调,群众愿望和利益诉求不畅通,……从而导致“党脱离群众、群众远离党”的问题日益突出,党群关系出现既有淡漠、又有紧张的复杂情形。问题的症结值得深入分析。
从人民群众方面来看,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得社会人群的结构性分化加剧。因为人们的社会分工和初始条件不同,再加上体制性的分隔和体制变动的机会差别,带来不同社会人群在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的占有上存在差别,从而形成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现实的利益关系甚至相互制约、相互对立。在这一情况下,党联系群众的对象也发生了分化,党和国家的公共性决策不是代表某一阶层、某一群体的利益,而是要平衡、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任何公共政策的偏颇,都可能导致特定阶层群众的反弹。
从党和国家的方面来看,党实行一元化领导,如一些研究者所说,是党和国家相互“嵌入”的模式,形成“全能政府”体制,既是“党国家化”,也是“党化国家”。但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实行分级治理,不同层级的党政机关和党政的不同部门分别掌握不相隶属的资源,加上目标指向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的权力、利益主体。因而党和政府既是统一的,又存在一定的条块分割,这就可能导致公共治理的“多属性”困境和“层次性”困境,即上下层级和横向部门之间发生摩擦和抵触。而党群关系也会因此而发生扭曲,任何块面和任何条线上公共政策发生偏差,都将使党群关系受到损害。
针对上述情形,党群关系的改善,需要从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公共治理来加以考量。在现代国家中,公共治理有三个基本的构成要素:民众、政党和公共权力。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体,是政治权力的本源,党的理论和国家宪法都确认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共权力是公民授权的产物,它服务于人民,调节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而政党则是民众政治参与和控制公共权力的工具,是联系民众和公共权力的政治组织。民众通过政党执掌权力,监督权力的运行,由此决定政党必须真实地反映民众的意愿和诉求,在执政理国的过程中真正代表人民,真正体现民意。这就要求党必须从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新的环境形势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创新、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
在社会结构分化的情况下,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协调利益关系,而社会管理的关键则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通过改善公共治理,就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维护作出适当的制度安排。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也要扣住关键,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加强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党要在执政的过程中,坚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树立“多元”和“和谐”的理念,逐步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加强各种社会力量的民主合作,有效控制和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防止权力对权利的侵害,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从而更好地协调利益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保持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一点思考
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一方面要不断扩大人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创造精神;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体系和监督体系,确保党和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新形势下党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应当整体谋划,包括组织、程序的完善和运行机制的衔接,形成健全、协调、稳定的制度体系。其要点在于正确区分党的领导和公共权力的行使,党主要通过执政纲领和党员干部的任职实现对国家机关的领导;党通过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中的领导作用,领导人民制定法律法规、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吸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建立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民主决策机制;同时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综合协调,促进行政效能、效率的提高;党依靠人民群众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对国家机关的工作绩效作出评价,纠正可能发生的偏差和失误;党本身也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法定权限和程序内开展活动。其中特别要降低公共治理的重心,致力于形成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机制,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考虑:
——完善党务政务公开制度,督促党政部门对法定公开的政府信息依法主动、及时公开,并接受公众查证、质询、监督,对隐瞒、屏蔽应公开信息的机关和官员追究责任、予以惩戒,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
——重视公民权益维护,建立党委领导、公检法司法制信访监察紧密联动的公民权益维护机制,对人民群众的上访、投诉、申诉依法立案处理,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保障制度,变堵为疏,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防止群体性事件。
——扶持民间组织发展,对行业组织、职业组织、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加以培育和引导,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成为民众自觉参与公共治理、协助党和政府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重要力量。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加强对媒体和网络舆论的正确运用和科学管理,党政领导要勇于倾听、善于回应社会舆论,形成舆情分析、疏导机制,制止封堵消息、打压舆论的错误做法,使媒体和网络成为政务公开和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方式。
——加强公民教育,开展试点,逐步推广,不断总结提升,通过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参与能力,激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为改善公共治理奠定良好基础。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6:4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