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分布失衡问题及解决路径
范文 郑新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资源分布失衡,资源分布失衡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
关键词:城镇化 ?失衡 ?路径
城镇化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人口由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转向城市人口占大多数,该国家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
中共中央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应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为主,优化城镇化进程中资源分布格局。着力形成以“五位一体”为主体的城镇化资源格局,增强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破除城乡资源一体化薄弱问题。要真正的达到城镇化水平,在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的同时,要更加突出核心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其他资源投入,进一步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资源分布失衡问题。
1.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五大资源分布失衡问题
1.1政治资源分布失衡
政治资源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也是公民权利得以保障的核心资源。在当今社会,公民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机制、过程、途径才能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进而参与到到政府作出的决策。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农民工却很少有参与政治的机会,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这样就使广大农民工的利益无法表达,与城市居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愈拉愈大。除此之外,国家的一些政策都倾向于城市,给城市居民带来福利的同时而忽视了农民工这些弱势群体,这些必然会拉大城乡间的差距不利于城镇化的转变。
1.2经济资源分布失衡
在城镇化进程中,经济作为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应该发挥其关键作用。但在中国,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的经济结构发展严重失衡,“马太效应”显著。经济要素在大、中、小城市配置不均匀的情况下,大、中、小城镇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大城市超过正常发展水平、大量汇聚核心产业,而中小城镇发展落后于常规水平、无章可循,不仅质量差、标准低,而且结构并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竞争力不强,与大城市发展差距越来越突出。高技术产业向城市集中,而农村没有可以作为城镇化后盾的支柱产业,导致经济资源配置失衡,最终拉大了城乡差距,严重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除此之外,生产资料在分配的过程中,由市到村逐级减少,直接影响了生产资料分配的合理性,从而影响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最终阻碍了城镇化进程中经济的发展。
1.3文化资源分布失衡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对城乡的文化资源维护及重视程度并不一样,因此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强求传统村落的居民一直保持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但也不能任其随意大拆大建,将古建筑和原生态的传统文化置于毁灭的境地,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只有科学合理地遵循人与村落互动发展的历史规律,平衡城乡文化资源,才能实现两者的共赢。除此之外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农村教师福利待遇较差,压力大且部分学科教师缺乏等问题,以及教育在城乡投入比例失调,教育机会不均衡等一系列的教育问题,成为城乡发展进程中的壁垒,严重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1.4社会资源分布失衡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改善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现在提到的人的城镇化模式,主要强调养老,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作为农村居民他们发现自己微薄的工资根本无力支付城市高额的房价,无处可居使他们在城市中找不到归属感,只能来城市打工回到农村居住,形成“候鸟式”的双向流动。紧跟着住房问题的就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也成为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医疗资源的不平衡也是城镇化进程中社会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重要内容。“看病难,看病贵”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无力看病的状况发生,农村医疗投入不够,医疗仪器落后,医生技术缺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健康。
1.5生态资源分布失衡
为确保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镇化需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重视经济忽视环境的错误观念。生态资源分布失衡主要有以下两原因,首先,生态理念的缺失。观念上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政府不够重视环保方面的教育,环境教育流于形式,大大忽视了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风险。其次,缺乏生态治理机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保护环境的机制。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后,没有必要的补偿机制,导致生态得不到修复;合理的价格机制的缺失导致农民土地被征用后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2.资源分布失衡问题的解决路径
2.1政治资源均衡路径
城镇化进程中应注意政治资源的均衡配置,通过国家和政党组织化的力量,在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对城镇化进行有效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动员并实现多种形式的政治参与,不断完善与城镇化社会相适应的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城市社会中各层次、各利益团体之间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能够进行有效的政治沟通,最大程度的实现和最大范围的表达城市的公共利益。我国目前存在的政治制度,在城镇化进程中,虽然为农民工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但在参与政治的实践过程中,政治制度还仍然存在着内在的缺陷。要想保证农民工参与政治的水平和质量,丰富农民工参与政治的有效途径,最为主要的就是要不断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民工政治参与体制。
2.2经济资源均衡路径
如果没有夯实的经济基础,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就缺乏支撑,缺乏底气,也缺乏后劲。经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是结伴而行的,共同促进共同发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失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地方经济考核制度,不在以GDP论英雄,不在追求灰色的GDP和带血的GDP,同时要把城乡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二是合理空间和产业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空间布局的同时产业结构布局也至关重要,要跳出一城一镇的局限,从区域整体的层面调整产业结构。三是优化经济资源配置。在农村资源配置的重中之重就是土地资源的配置情况,合理的配置及处理土地资源能够避免由于土地配置不合理而导致的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四是大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制定和推动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和财税制度,在税收、信贷、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保证经济健康均衡发展。
2.3文化资源均衡路径
解决城镇化进程中文化遗址问题,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分布广泛的传统村落每一处都是由乡土人民生产生活的智慧创造出来,展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地方文化烙印。在村落保护和开发规划中要注重结合村落形成历史、文化资源和发展状况,突出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更有助于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市民化角色的转化。其次,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建立贫困山区的教师福利,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从而吸引优秀的教师去农村任教,构建高素质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建立高素质,综合型教师队伍;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提高工公民的整体素质。
2.4社会资源均衡路径
城镇化进程中,要求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是医疗改革,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完成医改提出的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的目标。同时加大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使其掌握生产技术,可以在城市维持生活,如果我们可以实现这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就会选择最合适自己发挥优势的地方去生活,这样加快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角色转化,同时,也满足了政治上相互平等的要求。
2.5生态资源均衡路径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生态资源失衡问题,就要树立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观,构建生态治理的相关保障机制。解决城镇化生态资源问题,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坚持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找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关系,科学解决经济发展规模与环境容量的关系,合理衡量生态资源的承载能力,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构建生态治理的法律保障机制,推动环境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 11).
[2]魏人民.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解决七个失衡问题[J].经济纵横,2013(9).
[3]风笑天.城镇化: 概念、目标与挑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