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对策研究 |
范文 | 徐志萍 摘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兴城镇化建设,解决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各地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洛阳为例,通过研究洛阳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兴城镇化发展的对策,为各地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兴城镇化 发展对策研究 洛阳 城镇化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洛阳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洛阳城镇化发展现状 洛阳的城镇化建设在近几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城镇化进程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到692.30万人,常住人口661.52万人,常住城镇人口327.06万人,城镇化率达49.44%,高于全省5.2个百分点。常住城镇人口比2012年的315.86万人增加了11.2万人。 2. 洛阳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洛阳的城乡发展日新月异,城镇化进程迅速。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 城镇化率偏低。2013年洛阳市的城镇化率达到了49.4%,但这与洛阳的战略定位: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极不相符,同时与全国城镇化率和全省先进地区相比,洛阳的城镇化水平还明显偏低。2013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洛阳市低于全国4.3个百分点,远低于郑州67.08%,甚至还低于鹤壁(52.8%)和焦作(52.02%)。2013年3月,中国经济周刊与中国社科院城环所联合发布《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在286个城市排名中,洛阳市城镇化质量排名第128位,列全省第4位。 区域之间城镇化发展失衡。洛阳市区及近郊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县区成为洛阳市城镇化发展最明显的特点。快于其他地区。中心城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城镇化率都在90%以上,是洛阳城镇化发展的第一梯队。洛龙、高新、吉利的城镇化率都在65%左右,是洛阳城镇化发展的第二梯队。在县域城镇化发展中,偃师发展最快,城镇化率超过了51%。孟津、栾川、新安的城镇化率都在40%左右,是洛阳城镇化发展的第三梯队。其他县城镇化率在25%左右,是洛阳城镇化发展的第四梯队。 城镇规模较小。单从数量上观察,2013年底,洛阳市全市乡镇街道办事处共有184个,其中街道办事处53个,乡镇131个。在131个乡镇中,有建制镇97个,占74.05%。但是,从面积来看,除了城关镇外,绝大部分镇的面积都比较小。 2.2 城镇化发展规划滞后 城镇化发展规划相对滞后。城镇化发展或多或少存在与发展预期不相吻合,特别是与土地利用规划、建设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等之间不尽衔接等问题,镇域规划编制水平不高,产业发展规划缺乏特色,相互雷同的问题也比较普遍。同时公共事业发展规划和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滞后的问题也普遍存在,规划的严肃性也有待加强。 建设布局不尽合理。城镇规划侧重考虑工商业发展,对城镇自身功能考虑不够,致使出现环境污染、布局不合理、人们生活质量难以提高等社会问题。规划滞后导致大多城镇建设扩张无序,功能定位不明确,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城镇区域中心功能不足,很多城镇的聚集效应和带动辐射效应发挥不够。 2.3 城镇产业支撑力相对薄弱 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一直是洛阳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13年底,洛阳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9∶57.8∶34.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64.1%和32.1%。洛阳的工业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对自然资源的高度的依赖性,而且在工业结构中,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占比重很大,这样的工业结构很容易受到外部大环境的干扰和冲击,产能过剩也是洛阳工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县域经济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第一产业农业也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农产品品种单一、品质不高;农产品加工发展缓慢,产业化层次低;农业种植的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内部结构也不合理。这些导致了推动洛阳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力量不足。 2.4 城镇化发展资金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金融、农产品、土地等方面剪刀差的存在,加上公共财政体系对城市的倾斜,农村积累相对较少,特别是乡镇一级由于财政权限有限、资源分配权限缺乏,财政普遍较为紧张,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的大量投入,显得有心无力。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洛阳的城镇化发展,使得城镇无法充分发挥其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2.5 城镇管理不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部分污染企业进镇入村,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水和大气污染。加上农村生产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畜禽养殖废弃物随意堆存,城镇环境现状不容乐观,“脏、乱、差”问题十分严重,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需要持续加大。 2.6 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 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的矛盾日益凸显,户籍改革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农民进城门槛过高,无论在就业、医疗、社会保险、教育培训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同工不同酬、看病贵、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农民工无法市民化成了制约着城镇化发展的难题之一。另一方面,农民进城动力不足的原因也来自于不少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不想失去土地收益,将土地作为最后的保障。对比严格的城市计划生育制度,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相对而言更宽松一些,这也导致不少农民不愿意进城。 3.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强化规划引领,优化布局形态 对于城镇化发展来说,规划是先导是灵魂,对城镇化建设起着先导性的作用。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先导作用,在区域发展中的城乡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中要重点突出城镇化的战略地位,同时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将大、中、小城市规划与小城镇规划结合起来,把县城、中心镇规划与新农村、农村社区规划结合起来,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的档次和水平。高效利用市域空间资源,大力推进县城提质扩容,培育壮大中小城镇,将人口、产业都适度地向中心城镇集聚,向中心城市集聚,使城镇化发展合理、科学、有序。 3.2 坚持建管并重,强化城镇基础建设 对于城镇化来说,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其必然要求和物质基础。要推进城镇化发展,必须把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尤其是要突出交通、给排水、垃圾处理、环保、教育卫生、通信网络等公共设施建设。同时也要彰显本地文化特色,让城市绚丽多姿充满人文精神,这关系着城市的竞争力,也是城市的灵魂。还要在不断完善基础功能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水平。 3.3 筑牢产业支撑,强化区域特色经济培育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就缺乏发展动力和后劲。同时一个城镇的发展能力取决于其产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人口集聚需要产业作基础,没有产业支撑就没有就业岗位,市场发育也离不开产业发展,否则市场就没有配置的空间。必须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城乡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要做强工业,夯实经济基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以打造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品牌为引领,不断提高工业的高新度、集聚度和核心竞争力。要做大三产,推动服务业提质增速,科学发展。要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农业走规模化、科技化、特色化、现代化之路,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4 坚持城乡统筹,强化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城镇化发展需要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使进城的农民工能尽快融入城市,产生归属感进而成为真正的市民,实现市民化。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还要取消对进城农民在就业方面的各种不合理的限制,着重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建立起城乡统一、公平竞争、同工同酬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城市的各种资源要素流向农村,加快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通讯、教育、医疗、饮水、卫生、垃圾处理、生活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使农村人能和城市人一样享受同样的公民待遇。 3.5 加强体制创新,强化综合配套改革 一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优化城镇体系、促进协调发展总要求,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撤乡建镇,加快城市近郊和城市规划区内的乡镇、县(市)政府驻地镇改设街道办事处工作。改变传统城市管理的单一管理方式,转向人性化、多元化的综合管理方式,探索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城市管理新机制。 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渐进推行城乡一元化户籍登记,推广无门槛的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统筹居住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适应小城镇发展形势,打破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差别,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城镇居民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逐步达到转移人员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四是创新土地管理政策。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保障农民土地增值收益。 参考文献: [1]刘庙.洛阳市新兴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J].经营管理者,2013(5). [2]韩德超.信息化背景下洛阳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2013(6). [3]郭天闻,李维刚.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4(13). [4]李江涛,白云飞.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扩大)会议召开[N].洛阳日报,2013-12-31(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