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范文 陈晓
摘要:公民参与政府绩效管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研究学者的重视。我国十八大提出要注重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公民参与政府绩效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形式。美国公民联盟小组(Citizen League Team)在研究公民参与和政府绩效测评关系的实践中总结出社区有效治理模型,主要描述公民在社区中推动结果导向型实践所起的作用。社区有效治理模型意识到公民应当直接参与政府业绩测评,即公众可以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主体。公民参与政府业绩测评,承担政府绩效管理主体,对民主政治发展及政府绩效管理本身都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有效治理模型的简要概括,对公民参与政府绩效管理进行利弊分析。
关键词:绩效管理 公民参与 治理模型
传统的公共行政为维护社会秩序非常注重社会公众的需求,并以满足这些需求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在绩效管理中,现代公共行政比传统的公共行政更加注重“顾客导向”,它将公众作为顾客,使政府工作的重心围绕顾客的需要,又以顾客需要的满足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掀起“新公共管理”运动充分实践了公民参与的治理理念。很多国家认为公民参与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有效治理模式。政府绩效管理是在全球化发展和政府财政压力增加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借鉴企业绩效管理的经验做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调顾客导向、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等方法。作为公共组织,原则上是要对公众负责,绩效管理的目的也围绕公共资源是否有效利用、公民满意程度如何、预期目的是否达到等。因此,社会公众承担政府绩效管理主体角色被认为是合理正当的。
1. 有效治理模型
有效治理模式是美国公民联盟小组(Citizen League Team)在研究公民参与和政府绩效测评关系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描述公民在社区中推动结果导向实践所起的作用。根据这一模型,可以看到社区有效治理的三个重要因素:公民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绩效测评。这三者相互作用并以结果为导向,将公民置于政府政策与绩效测评的中间位置,充分说明公民参与直接影响到社区绩效。
社区有效治理模型实际上就是社区绩效管理实施的一个模型,以社区绩效作为结果导向,注重公众参与,保证政府政策顺利执行,公民应当直接参与政府业绩测评,即公众可以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主体。
2. 社会公众承担政府绩效管理主体的合理性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首先,更具有客观性。政府绩效测评,从传统的自己对自己测评到非营利组织测评再到社会公众参与测评,逐步走向科学客观公正的道路。尤其在社区治理中,公众对自己所在社区的问题解决及政策实施具有更大的参与热情,由此总结出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更多经验。非营利组织与社会公众参与测评相比较,前者由于不能完全排除利益驱使的困境,使得公众参与成为更加有效客观地测评方式。社会公众直接参与政府绩效管理,也能充分反映顾客真实的需求意见。绩效管理是对绩效的管理,包括绩效评估、绩效衡量、绩效追踪。通过公民参与可以获取更加真实符合公民意愿的绩效信息,从而为整个绩效管理过程奠定基础,有利于突破传统官僚体制的绩效测评方法,真正做到绩效管理的科学客观。
其次,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民主政治发展来看,公民参与俨然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传统的表现形式多集中在投票选举、投票率等方法追踪上。但投票选举的意义及效果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置疑。投票选举受到外力影响的现象逐渐增多,而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也并不能完全以投票率说明。由此,以公民社区参与研究为基点,公民参与在政府绩效管理领域获得了较好的参与形式。此时的公民是顾客、生产者、监督者以及服务质量测评者,其角色得以转换。公民作为政府绩效管理主体,不仅为公民参与政府事务提供了良好可行的渠道,也使得公民真正当家做主,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自主权,一改传统的被管理角色。
3. 社会公众承担政府绩效管理主体的问题
公民参与政府绩效测评,承担政府绩效管理主体,具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受到传统“政府本位”思想影响。政府本位作为一种封建的意识形态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对社会公众影响颇深。公民参与政府绩效测评极易受到政府部门所谓“官”的权威的影响,从而使得这种民主参与流于形式或弄虚作假。地区政府对公民民主权利认识上存在根本上错误,必然会造成政府不积极主动公开政府信息、选举走过场、蔑视公众监督、不给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渠道和机会等,极易造成政府主导的局面,阻碍政府和公民之间建立合作互动的联系。要想保证参与的有效性,政府部门首先需要政务公开,为公民参与绩效测评奠定基础,广开渠道。其次,对公众测评结果的运用真正落实到位,否则都将影响公民参与的热情和对政府的信赖程度。一方面政府部门不愿意主动公开绩效信息,即使公开,也只是对绩效测评结果满意与否的粗略介绍,提供的绩效测评渠道也比较狭窄;另一方面,公民受到权威体制影响,不一定会做出完全真实的评价。
其次,公众参与意识及参与能力有限。社会公众成为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主体,从被管理者转换到管理者角色,意味着公民素质的提高。包括具备适宜的参与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同时也要求公民秉持负责任的态度。我国政府部门引入绩效管理还未进入全面系统的改革阶段,对公民参与绩效测评以及绩效结果追踪都没有良好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主的实现需要以物质基础作保障,公民参与一样需要充分的物质条件。我国目前距离全面小康社会还有一段距离,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仍然贫困落后,直接影响了公民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广度深度。 很多地区公民参与的实例也表明,目前对社会公众而言,所谓的公民参与无异于形式上的“走过场”,并没有真正做到主人翁的姿态,甚至认为绩效如何是政府的事情,和他们关系不大。因此,实现公民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公民参与意识的提高和参与素质的培育。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有效的公民参与,是公民与政府共同构筑起来的。首先,公民个人需要认识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以及对公共事务的敏感和热情,树立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还需要社会及政府的支持配合;其次,政府从传统管理者角色中卸任,转变为真正的服务者。需要树立公民本位的管理理念,同时要广扩公民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渠道,营造宽松的参与环境,真正让公民成为政府绩效的判断者、绩效评估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最后,政府方面要构建相应的公民参与保障机制,保障公民参与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引入法律法规,使得政府部门意识到公民参与的重要性,政府部门建立专门公民参与绩效管理跟踪小组,对公民参与能力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1] 胡税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迎接效能革命的挑战[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 马国贤.政府绩效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包国宪,焦静茹.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动力机制研究[J].开发研究,2013(1):127-130.
[4] 张凤阳.激励机制再造:政府治理改革的着力点[J].江苏社会科学,2014(4):5-6.
[5] 李林极,宋伟.政府绩效管理程序与过程研究[J].当代经理人,2012(12):72.
[6] 丁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政府绩效管理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1-2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7: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