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内蒙古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现状调查
范文 邢雯
摘要:随着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已成为社会工作重要的一部分,但这一领域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迅猛发展逐渐暴露出社会建设的滞后,亟须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介入为其注入新力量。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以“文化敏感”、“能力建设”等为切入点来研究内蒙古地区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现状,并针对发展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分析,目的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 社会工作 内蒙古 调查
关于民族社会工作的定义,学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社会工作是指在民族聚居区和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开展的社会工作。狭义的民族社会工作概念仅指在民族聚居区开展的社会工作。它是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导下,运用专业工作方法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及相关人士,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专业活动。[1] 鉴于进入内蒙古民族地区的实际调查与访问,本文采用了狭义上的定义。
一、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落后
在我国,社会工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传入的舶来品,进入我国后,必然会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需要推动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而这正是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最好时机。笔者在假期,通过对内蒙古某县社区的走访和调查发现,社区规范公告栏中完全没有社会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展示,如关于从业资格认证、机构注册管理等。相关的能够体现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系列相关制度建设,如社会工作者薪酬标准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也是处于落实不到位的状态。从根本上说,形成社会工作的管理体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是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制度是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内蒙古地区等许多欠发达地区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区域社会工作资源和特点的社会工作地方性制度建设需待完善。管理体制、相关制度建设滞后,是制约社会工作长足发展的主要因素。[2]
(二)民族地区对社会工作认同感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在内蒙古地区,社会工作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更多体现地是一种行政化的色彩,而缺乏社会工作福利性、服务性的专业体现。笔者用一个亲身经历来说明社会工作认同感缺乏的问题。去年内蒙古大学举办的国际社工日宣传活动,参加的都是社区基层工作人员,他们在踏进活动现场前,完全不知道来参加的是什么会议,现实情况深刻反映了基层工作者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同时也说明因政府常年强制性、行政化色彩而形成的僵化思想,对社会工作认同感缺乏,甚至没有。社会工作认同感的缺失必然会导致人才流失的问题,我们通过内蒙古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流向来予以说明。通过访问周围未来想从事社会工作的同学发现,他们以后发展的地方更希望是诸如广州、北京等大城市,而不是我们现处的民族地区,想要留在内蒙古从事社会工作的也有,但为数甚少。究其原因,除了地域发达程度的因素外,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限制成为其主要障碍。
(三)社会工作者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
以不同民族对于男女社会地位差异的看法为例,纳西族是母系社会,纳西族的人认为女性的地位应高于男性,满族是男权主义社会,他们认为男性的地位更高一层;而汉族的人认为男女的地位应是平等的。从这里我们发现,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价值观的差异。因此,在社会工作的实务中更应重视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少数民族聚居区更是如此。曾经走访过呼和浩特市的几个社区发现,更多的是汉族工作人员,蒙古族工作人员较少。因此,在内蒙古地区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成功地介入牧区并非易事,尤其是汉族工作人员,很容易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冲击,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处理好社会工作理念与蒙古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把社会工作融入当地的环境中,做到“入乡随俗”,在尊重当地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发展社会工作。
二、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发展障碍的归因分析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仍处于落后状态。调查中的内蒙古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位于我国北部,与蒙古国相毗邻,受地理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在经济上的发展比较滞后,以游牧发展为主。但近年来由于煤炭、稀土等资源的开发,开始转变以资源发展为主的发展模式。虽然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发展居于所有自治区首位,但和南方地区的发达城市比起来仍是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也会导致意识层面的迟缓。内蒙古地区开展社会工作也是近年来的事,因为各族群众处于偏远落后地区,自身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普及推广的难度较大,群众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脱贫致富上,对于精神层面的提高没有深刻的认识,使得其思想也较为封闭和保守,尤其是东部的牧区等地,人们对社会工作存在一定的误解,这项工作并没有被太多的人认可。
(二)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严重依赖政府组织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发展历史较短,发展的模式更多是借鉴国外的经验,还未形成本土化的发展模式,再加上我国民族研究的特殊性,造成我国社会工作研究者及实务工作者最近几年才开始关注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务操作领域,都相对落后。首先,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严重依赖政府组织或官方组织推动发展,仍没有脱离民政工作的行政化色彩,专业资源投入及专业化程度相对偏低;其次,现有社会工作主要为外来“输血”型,更直接关注的是案主的病理及问题,而对我国民族政策、民族的文化传统认识不足,从而导致民族社会工作的干预方案、方法与措施也缺乏“文化敏感性”,不能获得案主的支持并实现双向互动;最后,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制度建设也十分有限,更多依靠的是政府政策的推广,民族社会工作的专业定位和发展空间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民族地区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模式。
(三)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及敏感性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或靠近边疆地区,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模式,整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专属的发展模式,也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民族利益,如何正确解决少数民族的问题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也变得相对复杂和敏感。现在各个民族地区存在较多问题,如民族地区的分裂势力、极端民族主义问题,吸毒贩毒问题,艾滋病问题,抢劫盗窃问题,性别不平等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都为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埋下了深层的事故隐患。[3]这里,笔者不禁想到了2011年发生在内蒙古地区锡林郭勒盟西乌旗“5.11”和阿巴嘎旗“5.15”案件,两起案件都是牧民、居民与当地煤矿企业发生冲突导致人员死亡的案件,性质恶劣、影响极坏。假如将案件中的当事牧民交由社会工作者来处理,那么社工在干预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案主问题的解决,还要重视其中涉及的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采用适切的方法进行介入。
三、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充分利用政府资源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与非少数民族地区相比,存在诸多问题如起步晚、资源相对较少、社会工作机构缺乏、社会认可度低等,这就更需要政府发挥指导作用来推动社会工作,特别是应加强政府与民间组织在社会服务领域内的合作,彼此相互配合和促进,更有利于社会工作的应用和发展。目前内蒙古地区关于民族事务的民间组织极其缺乏,属于社会工作的“盲区”。现有的行政机构工作行政色彩浓厚,不能将民族工作与社会工作形成有效的衔接。在这里,政府的干预是一种方向性的指导,而非强制性的干预。
(二)发挥当地人民的主体优势
能力建设理论认为要使人们有能力处理由于歧视造成的不公平,使人们发挥潜能,建设一个尊重权利和价值多样性的社会。要想摆脱“输血型”发展模式的制约,就要通过调动本地资源和“案主”的主体参与,提升各民族自力更生的能力。社会工作介入内蒙古地区除了要继续在这些方面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调动本民族的主体参与,运用其本土资源优势,发展其特色项目,如专门针对牧民的牧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不能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帮困济贫工作上,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内蒙古地区人民,发现和利用本民族优势,发挥地区人民的主体性,真正实现“助人自助”。
(三)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开设民族文化课程
在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需对其民族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将有助与社会工作的开展,减少文化误解甚至冲突。所以笔者提倡社会工作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为其提供民族文化的学习,从而减少以后工作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如为高校学生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使其简单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民间习俗、小故事及传统。如果我们专业社会工作者只是空谈一些抽象的专业价值理念,而无视所介入民族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及现实处境,那我们的实务工作就只是一种盲动。[4]相应地,一方面,我们应积累有关民族的文化知识,完善文化多样性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并根据教学和实践需要,开展专项的民族语言学习和民族文化知识培训;另一方面,我们要以专业实习为平台,构建高校民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民族社会工作实务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根据实务领域的人才和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具备“文化敏感”素质的专业民族社会工作者。[5]
四、结束语
本文从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发展入手,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发现了当前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困境,即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落后、民族地区对社会工作认同感缺乏、人才流失严重、社会工作者缺乏对蒙古族文化知识的了解,并针对以上问题具体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但同时本文也存在缺陷,首先,仅以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例进行研究,没有拓展更大的调查范围,视角上存有局限性;其次,由于时间、物资等条件的限制,没能深入内蒙古地区的社区进行调查,仅是根据之前去社区的经历和身边的事进行说明,结论上存在主观性;最后,没能联系相关的社会资源来解决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
参考文献:
[1] 栗学钟.发展性社会工作取向下的民族社会工作初探[J].社会研究,2014(10).
[2] 李有发.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主要问题[J].社会工作,2009(5).
[3] 胡阳全.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 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7(6).
[5] 王旭辉、柴玲、包智明.中国民族社会工作发展路径:“边界跨越”与“文化敏感”[J].民族研究,2012,(4).
[6] 常宝、巴特尔.民族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7:54